闫金松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闫金松

闫金松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教授

医生主页

寄语

尊敬的患者朋友及家人,你们好 科学、专业、规范的诊断治疗建议和指导。

寄语
尊敬的患者朋友及家人,你们好 科学、专业、规范的诊断治疗建议和指导。

专业方向

血液科

专业擅长

1)骨髓移植:异基因造骨髓移植治疗各类难治复发血液病,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儿童先天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等。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低危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各种恶性淋巴瘤。
3)骨髓移植后并发症诊治:排异反应,各类感染。
4)各类普通血液病的诊断治疗: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溶血性疾病等。
5)老年血液病:老年患者的各种血液病诊治。

执业地点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

个人简介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学术任职:1)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2)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浆细胞学组委员;3)中国抗癌协会委员;4)辽宁省血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5)辽宁省医师协会内科分会 副会长;6)大连市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7)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主任;8)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9)儿童血液肿瘤中心主任。

于上海血液病研究所获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擅长白血病的化疗治疗、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治疗各种复发难治血液病,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先天性遗传性血液病、噬血细胞综合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接受半相合骨髓移植的患者,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68岁。

同时从事血液恶性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发生及治疗的机制研究,临床主要从事骨髓移植工作,擅长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遗传性血液病,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的骨髓移植;擅长上述疾病的规范诊断和治疗。2012年曾于12届欧洲血液年会做口头报告(阿姆斯特丹),2019年于亚太骨髓移植会议做口头报告(釜山)。在国际著名Blood,Leukemia等杂志。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血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师协会内科分会 副会长;
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转化医学省重点实验室 主任;
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 主任;
儿童血液肿瘤中心 主任
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委员;
大连市血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大连市政协委员
辽宁省名医
辽宁省兴辽英才特聘教授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内科学》编委
科学技术出版社案例版《内科学》编委
《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辽宁省重大科研项目2项,辽宁省“兴辽英才”特聘教授基金,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医学高峰建设项目、教育厅基金多项,大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1项,科研课题总经费累计1000余万元。
专业文章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Leukemia(白血病),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著名杂志,影响因子累计达100。
科研上主要从事血液恶性肿瘤发生及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研发以新融合基因为分子标志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获得多项新融合基因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
近3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
1) Zhao Z, Huo Y, Du Y, et al. A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related risk score predicts prognosis and characterizes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multiple myeloma. Sci Rep. 2024;14(1):2264.
2) Zhang C, Hou Y, Yang Y, Zhang J, Zheng X, Yan J. Second haploidentic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ith antithymocyte antibody-containing conditioning regimen for graft failure in eight patients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ci Rep. 2024;14(1):2293.
3) Xia L, Liu JY, Yang MY, et al. Osimertinib Covalently Binds to CD34 and Eliminates Myeloid Leukemia Stem/Progenitor Cells. Cancer Res. 2024;84(3):479-492.
4) Wu Z, Liu X, Xie F, et al. Comprehensive pan-cancer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RNA-binding protein LRPPRC as a novel prognostic and immune biomarker. Life Sci. 2024;343:122527.
5) Li Q, Wang F, Zhang X, Liu S, Sun MZ, Yan J. The ETV6-MECOM fusion protein promotes EMT-related properties by repressing the transactivation activity of E-cadherin promoter in K562 leukemia cells. Biochem Biophys Rep. 2024;38:101667.
6) Zhang X, Hou Z, Huang D, et al. Single-cell heterogene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Ph-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atient with novel TPR-PDGFRB fusion gene. Exp Hematol Oncol. 2023;12(1):19.
7) Yang LX, Zhang CT, Yang MY, et al. C1Q labels a highly aggressive macrophage-like leukemia population indicating extramedullary infiltration and relapse. Blood. 2023;141(7):766-786.
8) Du Y, Li C, Yan J.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enetoclax and azacytidine combin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matology. 2023;28(1):2198098.
9) Zong X, Kang Z, Huang D, et al. One novel ACOT7-NPHP4 fusion gene identified in one patient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case report. BMC Med Genomics. 2022;15(1):226.
10) Zhang X, Wang F, Yan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HOOK3-FGFR1 fusion gene involved in activation of the NF-kappaB pathway. Cancer Cell Int. 2022;22(1):40.
11) Yan JS, Yang MY, Zhang XH, et al.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is dispensable for survival of CD34(+)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Cell Death Dis. 2022;13(4):384.
12) Wang R, Pan J, Han J, et al. Melatonin Attenuates Dasatinib-Aggravated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via Inhibiting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2;9:790921.

教育经历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