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顺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张润顺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医生主页
寄语
广安门医院脾胃科 张润顺 共同参与,呵护脾胃,享高品质生活。
寄语
广安门医院脾胃科 张润顺 共同参与,呵护脾胃,享高品质生活。
专业方向
中医消化科
中医科
专业擅长
胃炎、小肠病、肝胆病、胃肠功能紊乱。胃痛,痞满,腹痛,泻泄,胁痛等。
执业地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脾胃病科
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
脾胃病科
北京固生堂潘家园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
个人简介
张润顺,男,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传承博士后。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工作20余年。
主要专长为胃炎、胆囊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泄泻等脾胃肝胆疾病。在脾胃病中医药防治方面,深入开展了肝脾不调证候研究、小肠病机及证候研究、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创新治法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上项目:小肠病机理论及其证候的研究,主持北京市科技计划:调神法在胃肠功能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方案优化研究。
近10余年来,重点开展了中医真实世界研究(RWS)方法学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结合,开展跨学科领域研究,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临床与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推广应用”项目临床组负责人。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特聘教授。
在名医传承研究方面,参与研制了名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及分析挖掘平台;组织实施了北京市为主的全国48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使这些名老中医经验得到系统的整理、挖掘和推广应用。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实施指南(已公布)”的撰写,并作为临床组负责人参与本项工作的实施。参与国家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科研共享系统的建设工作,协助20余家中医院重点病种真实世界研究方案的设计及组织实施;2007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3年获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5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获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实验室、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及国家临床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教学方面,协助我院及外院20余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完成科研工作。2005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主要经历:
1993.9-1996.6 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部 中医内科学 硕士研究生
1996.7-1998.7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附属医院
1998.8-2004.8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附属医院
2004.9-2005.8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附属医院
2005.9-2008.7 中国中医科学院 博士研究生 中医内科学 博士研究生
2008.7 至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社会任职
世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网络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委员会第三届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获奖荣誉
2007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8.1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和经验整理挖掘研究 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5.4 山西省人民政府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1年获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3年扶木抑土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3年获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扶木抑土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证书号:201303-13LC-27-R-07
2015年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多维动态分析挖掘方法研究 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度 基于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的知识发现方法学及应用示范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20余部。
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名老中医特色有效方药传承研究,作为负责人之一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及经验方研究”。
主持省级课题5项。
以第二名、第三名参与课题5项,参与"973"计划、“863”计划、中医药行业专项等项目课题12项。
发表的主要论文:
1.基于临床数据的肝脾不调证候诊断判定标准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3):348-351
2.基于关联规则挖掘肝脾不调证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
3.姚乃礼教授应用调和肝脾法经验.中医杂志.2008,(7),596-597
4.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52,63.
5.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规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95-96
6.中医小肠病基本证候和诊断标准的初步制定及其制定依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13-814
7.试论小肠的气化功能.中医杂志.2005,47(3):226-228
8.小肠病临床证型研究.山西中医.2006,(22 )3:51-53
9.胃安泰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壁微循环的影响.河南中医.2005,25(8):28-29
10.胃安泰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29(2):16-17
11.寒温并调论治胃肠疾病.中医药研究.2003,19(5):12
12.镇静安神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4):34-35
出版著作:
1.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萃(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张润顺、白宇宁、刘震副主编。
2.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萃(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张润顺、白宇宁、刘震副主编。
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编委。
4.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外、皮肤、骨伤、眼、耳鼻喉、口腔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编委
5.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针灸、推拿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王映辉、黄石玺副主编 编委。
6.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心脑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朱建贵、胡元会、张润顺副主编。
7.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外感肺肾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占永立、齐文升、高荣林、张润顺副主编。
8.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脾胃肝胆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白宇宁、张润顺、刘震副主编。
9.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冯兴华、花宝金、张润顺副主编。
10.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儿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出版,编委
11.崔蒙,吴朝辉,乔延江,主编。张润顺,参编。中医药信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
12.李玲主编,张润顺,参编。健康大数据-一场关于健康行为的革命。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
13.李振吉主编,张润顺 参编 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产品化方案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7
14.白宇宁,白震宁,王海平,白煜,张润顺,等.白兆芝临床经验集粹.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9
15.毛树松主编,王映辉,李宇明副主编,张润顺参编。中医医院信息化研究进展与新技术应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丛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
16.中医内科学笔记(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主编)
17.中医内科学笔记(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主编,排名第一)
18.现代中医小肠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编委)
19.中医内科学(案例版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参编)
20.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复习指南.北京:中医中医药出版社.2004.10(主编)
21.谢海洲中医杂病证治心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参编,
22.中医内科学(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编委)
23.中医内科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编委)
24.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