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诚之心,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 在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面前,患者对医生的要求其实是很简单的、大概有三:1、疗效好,见效快。2、对人体的副作用最小。3、经济廉价。只有能满足上述三个方面要求的医生才是病人的贴心人!可是做为一名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的医者,能满足这三条要求却也并非易事! 患者受固有知识的影响,或受新闻媒体的宣传,身边人的口碑,个人既往求医的经验,而去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但实际上,到底那一种医学和方法对疾病最有效,患者也不一定能明确。而满足患者最朴素的、最低的要求,却需要医生能够拒绝各种诱惑,需要的是从医者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和职业情操!需要医者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和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所论述的精神是否相一致!需要医者用一生去研究医学、提高医术才能做到的!!!只有时刻以《大医精诚》的行医标准去要求自己,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大医精诚”之精神,才能实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悬壶济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积德为善,才能产生社会的正能量。 我临床用药喜用草药,动物药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就是对于肿瘤之顽疾须用虫类药搜剔以祛癌毒,也是只选用选用一、二味动物药来治疗疾病。只原因有二: 1、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曰:“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孙真人在治病救人之时,仍以慈悲为怀,时时以维护生命为重。受道学、佛学及先人之影响,我亦如此。即使在饮食之中,鸡蛋一物,我也尽量避免之。因身体之健康,与心态最为重要,我经30多年的实践,深有同感。返观古之修行人,以茹素为主,赵州、虚云和尚住世120年,药王(亦被尊称为医神)孙思邈享年101岁,张三丰在世亦140多年。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食肉人也属少数,由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人们运动量大,所以身体大多健康。只有在饥饿的年代,由于食不饱腹,而出现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在人们富裕之后,肉类、鸡蛋吃的多了,而运动量也没有增加,使脂肪等成分在体内过度的沉积,最后导致疾病谱由感染性疾病逐渐演变成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2、植物药大多价格低廉,而动物药一般情况下则属于贵重之品,而大多数疾病只要辩证准确用草药就能治愈。从爱乌及乌之思想,人爱惜生命,而动物亦怕死的慈悲心出发,亦应多用植物药来治病救人。由于病情轻重不同,对于中药治疗同一病情,也应据证情轻重选方用药,一般情况下植物药就可以解除病痛,我会拒绝用动物药,这样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影响临床疗效。孙真人在《大医精诚》中论到“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医疗实践,根据中医临床特点总结了一套 “三结合、二选择、一效果”的工作模式:即中医辩病和辩证相结合、西医辩病与中医辩病相结合、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三结合”;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医学理论对患者病情的疗效和治疗费用进行综合预测并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的“二选择”;以临床疗效来评价用药得失和总结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的“一效果”。
根据部分线下就诊患者的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