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舟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王以舟

王以舟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教授

医生主页

寄语

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神经外科医生,目前服务于广东省中医院。西医选择中医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医院服务态度好,把病患需求摆在首位,跟我待了快三十年的台湾最大的林口长庚医院很相近。 台湾的神经外科是全科训练,无论肿瘤/脊椎脊柱/外伤/脑血管病/小儿,都是必须学习的,所以医生生涯的前半载从事外伤/脊柱脊椎/脑血管病/肿瘤的治疗(本人曾任林口长庚急症外伤神经外科主任),2004年赴北京宣武医院师从凌鋒教授学习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成为台湾神经外科第一个神经介入的专家,带领长庚团队成立脑血管病中心,是全台湾服务量最大的团队,结合科技与理念服务宝岛民众。 虽然在事业与专业上是很满足的,但是因为本人背景因素(父母都是安徽人,在台湾俗称外省人),一向以华夏子女为荣,也佩服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一洗百年耻辱,期待宝岛能够有朝一日重返祖国怀抱,所以从自身做起,于2018年加入广东省中医院大家庭,与诸位年轻大夫一起努力,为建设祖国健康事业努力。 我们主要开展工作围绕脑血管病,与脊椎脊柱退化性疾病。 脑血管病方向:自从2018年起,我们把在台湾多年的工作模式带入广东省中医院,急重症第一时间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认问题明确诊断,依据病情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个体化的治疗计划,缩短绿道启动时间,跨部门多专业团队协作,2019年脑病大科并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室,给予急重症患者最需要的细致专业照护。 脑血管病方向 1. 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365天24小时神经科医生驻守急诊,第一时间响应,缩短绿道等候时间,抢救争分夺秒,而广东省中医院从来就有以病人需求为先的传统,2012年就开始了急性卒中绿道取栓,2018年王教授引入吸栓技术,大大降低了取栓后脑出血与并发症的风险。 2. 中国人卒中与西方人最大的差异在于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王以舟教授早于2015年,就在台湾开展使用冠脉的药物球囊,治疗顽固的颅内动脉狭窄,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状况下,大大降低了中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减少需要使用支架的机会,不让患者的脑血管留下取不出的人工植入物。 3. 王以舟教授擅长使用「软球囊」来治疗脑血管疾病,例如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内地一般医生习惯使用支架辅助来栓塞动脉瘤,但是急性出血期使用支架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脑出血风险,「软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就可以免除支架,免除服用药物,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出血风险。 其他的脑血管疾患也因为软球囊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风险,增加治疗的效率与弹性,根据厂家消息,王以舟教授是亚洲地区使用软球囊最多的专家。 4. 动脉瘤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形态与位置是决定动脉瘤破裂风险与治疗难度的关键因素,王以舟教授早年就开展动脉瘤形态研究,与台湾地区研究机构合作,把每一位患者的血管与动脉瘤形态导入高速计算机模拟血流,计算动脉瘤不同部位的受力与流场条件,以此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规划治疗计划。 同时王教授专精于开颅显微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往往能针对患者的动脉瘤状态提出最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风险。 5. 其他脑血管病治疗热点,例如慢性闭塞开通,超时间窗取栓,静脉入路动静脉畸形栓塞,也都是王以舟教授团队开展的领域,谨慎有序的开展工作。 脊柱脊椎方向 1. 几乎所有的台湾神经外科医生都「专精」于退化性脊椎手术,因为神经外科本来就习惯使用显微镜,习惯了面对脆弱精巧的脑组织,所以只要熟悉脊椎解剖构造,疾病发生的原理,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非常安全的完成手术。 2. 在显微镜底下操作的颈椎或腰椎手术,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以王以舟主任行医生涯上千台颈椎手术,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瘫痪事故,即使手术前已经半瘫痪的病人,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并不是个人的技术突出,而是整个台湾神经外科训练扎实的成果。 3. 但是,不讳言的,内地脊椎脊柱专业大部分都是骨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要顺利开展并不容易,特别在中医院系统,骨科医生除了手术还有「手法」的专业,可以提供病人手术以外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为止,抱持着「随缘」的态度,没有积极开展这方面治疗。但是仍然有少数严重患者经由介绍,接受我们手术治疗,恢复了神经功能,由卧床不起/轮椅,恢复到可以自行行走,甚至恢复上班。 4. 我们仍然期待将来有机缘可以开展脊椎脊柱的显微手术,给患者另一个选择。

寄语
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神经外科医生,目前服务于广东省中医院。西医选择中医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医院服务态度好,把病患需求摆在首位,跟我待了快三十年的台湾最大的林口长庚医院很相近。 台湾的神经外科是全科训练,无论肿瘤/脊椎脊柱/外伤/脑血管病/小儿,都是必须学习的,所以医生生涯的前半载从事外伤/脊柱脊椎/脑血管病/肿瘤的治疗(本人曾任林口长庚急症外伤神经外科主任),2004年赴北京宣武医院师从凌鋒教授学习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成为台湾神经外科第一个神经介入的专家,带领长庚团队成立脑血管病中心,是全台湾服务量最大的团队,结合科技与理念服务宝岛民众。 虽然在事业与专业上是很满足的,但是因为本人背景因素(父母都是安徽人,在台湾俗称外省人),一向以华夏子女为荣,也佩服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一洗百年耻辱,期待宝岛能够有朝一日重返祖国怀抱,所以从自身做起,于2018年加入广东省中医院大家庭,与诸位年轻大夫一起努力,为建设祖国健康事业努力。 我们主要开展工作围绕脑血管病,与脊椎脊柱退化性疾病。 脑血管病方向:自从2018年起,我们把在台湾多年的工作模式带入广东省中医院,急重症第一时间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认问题明确诊断,依据病情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个体化的治疗计划,缩短绿道启动时间,跨部门多专业团队协作,2019年脑病大科并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室,给予急重症患者最需要的细致专业照护。 脑血管病方向 1. 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365天24小时神经科医生驻守急诊,第一时间响应,缩短绿道等候时间,抢救争分夺秒,而广东省中医院从来就有以病人需求为先的传统,2012年就开始了急性卒中绿道取栓,2018年王教授引入吸栓技术,大大降低了取栓后脑出血与并发症的风险。 2. 中国人卒中与西方人最大的差异在于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王以舟教授早于2015年,就在台湾开展使用冠脉的药物球囊,治疗顽固的颅内动脉狭窄,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状况下,大大降低了中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减少需要使用支架的机会,不让患者的脑血管留下取不出的人工植入物。 3. 王以舟教授擅长使用「软球囊」来治疗脑血管疾病,例如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内地一般医生习惯使用支架辅助来栓塞动脉瘤,但是急性出血期使用支架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脑出血风险,「软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就可以免除支架,免除服用药物,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出血风险。 其他的脑血管疾患也因为软球囊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风险,增加治疗的效率与弹性,根据厂家消息,王以舟教授是亚洲地区使用软球囊最多的专家。 4. 动脉瘤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形态与位置是决定动脉瘤破裂风险与治疗难度的关键因素,王以舟教授早年就开展动脉瘤形态研究,与台湾地区研究机构合作,把每一位患者的血管与动脉瘤形态导入高速计算机模拟血流,计算动脉瘤不同部位的受力与流场条件,以此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规划治疗计划。 同时王教授专精于开颅显微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往往能针对患者的动脉瘤状态提出最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风险。 5. 其他脑血管病治疗热点,例如慢性闭塞开通,超时间窗取栓,静脉入路动静脉畸形栓塞,也都是王以舟教授团队开展的领域,谨慎有序的开展工作。 脊柱脊椎方向 1. 几乎所有的台湾神经外科医生都「专精」于退化性脊椎手术,因为神经外科本来就习惯使用显微镜,习惯了面对脆弱精巧的脑组织,所以只要熟悉脊椎解剖构造,疾病发生的原理,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非常安全的完成手术。 2. 在显微镜底下操作的颈椎或腰椎手术,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以王以舟主任行医生涯上千台颈椎手术,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瘫痪事故,即使手术前已经半瘫痪的病人,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并不是个人的技术突出,而是整个台湾神经外科训练扎实的成果。 3. 但是,不讳言的,内地脊椎脊柱专业大部分都是骨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要顺利开展并不容易,特别在中医院系统,骨科医生除了手术还有「手法」的专业,可以提供病人手术以外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为止,抱持着「随缘」的态度,没有积极开展这方面治疗。但是仍然有少数严重患者经由介绍,接受我们手术治疗,恢复了神经功能,由卧床不起/轮椅,恢复到可以自行行走,甚至恢复上班。 4. 我们仍然期待将来有机缘可以开展脊椎脊柱的显微手术,给患者另一个选择。

专业方向

神经外科

专业擅长

脑血管疾病,脑中风,脑卒中,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狭窄,颈椎病,腰椎病,颈椎间盘突出,腰椎肩盘突出,退化性脊椎

我的团队

杨伟林
杨伟林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脑病内科
尹雷
尹雷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脑病外科

执业地点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 教授,台湾大学医学硕士

社会任职

曾任台湾地区神经外科与血管介入医学会秘书长

科研成果

1. Wang, A. (2020). Leave Nothing Behind: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with 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Clinical Neuroradiology, 2021 Mar;31(1):35-44. doi: 10.1007/s00062-020-00935-w. Epub 2020 Jul 27.

2. Lin, C.-M., Wang, A. (2019). Direct Neck Exposure for Rescue 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Common Carotid Occlusion Concurrent with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World Neurosurgery, 124, 361–365. http://doi.org/10.1016/j.wneu.2019.01.081

3. Lin, C.-M., Wang, A. Y.-C. (2018). The ANTRACK Technique: Employing a Compliant Balloon or Stent Retriever to Advance a Large-Bore Catheter to an Occlusion During Thrombectomy Procedure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Operative Neurosurgery (Hagerstown, Md.), 372(11), 1019. http://doi.org/10.1093/ons/opy202

4. Chen, C.-C., Wang, A. Y.-C et al. (2018). Effects of 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unt and Hess Grade 5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fter Endovascular Trapping of Ruptured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World Neurosurgery, 119, e792–e800. http://doi.org/10.1016/j.wneu.2018.07.269

5. Wang, A. Y.-C., Chen, C.-T., et al. (2018). Effec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Control on Improvement of Cerebral Perfusion After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Comparative Angiography Study Based on Temporal Change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Systemic Pressure. World Neurosurgery, 120, e290–e296. http://doi.org/10.1016/j.wneu.2018.08.053

6. Chen, C.-C., Yi-Chou Wang, A. (2018). Coadjuvant Treatment of Vasospasm in Ruptured Unsecured Cerebral Aneurysms with Aggressive Angioplasty, Intra-Arterial Nimodipine, and Aneurysm Embolization. World Neurosurgery, 116, e452–e459. http://doi.org/10.1016/j.wneu.2018.05.005

7. Li, ML., Wang, YC. C., Liou, T.-M., & Lin, CA*. (2014). The hemodynamics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d region with active contrast leakage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ct 2014, Volume 54, Issue 4, pp 987-997 (SCI 2.639: Me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10/101 9.9% Q1)

8. Wang A-YC*, Chen CC, Lai HY, Lee ST. Balloon Test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ith Stump Pressure Ratio and Venous Phase Delay Technique.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Jul 11, 2013(SCI IF=1.59: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47/63 74.6% Q3)

9. Liu HM*, Wong HF, Lee KW, Tu YK, Yeh YS, Chou CW, Wang YC, Li CW Taiwan aneurysm registry: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wo month, one-year, and two-year outcomes after endovascular and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aneurysm.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20 (1), 49-52, 2013 (SCI;IF=0.703;Clinical neurology 176/192 91.6% Q4)

10. Liu, Y.T., Wang, H.F, Lee, C.C, Ku, C.C., Wang, YC., Yang, T.C.*. Rupture of symptomatic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management outcome. 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6(3), 378-82. (2012).(SCI;IF=1.063;Surgery 132/198 66.3% Q3)

11. Wang, YC.*, Liu, Y.-C., Hsieh, T.-C., Lee, S.-T., & Li, M.-L..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iagnosis with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nd OsiriX. Acta neurochirurgica, 152(2), 263–9; discussion 269. (2010)(SCI;IF=1.617;Surgery 95/199 47.7% Q2)

进修经历

2004年9月-2005年8月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辅导医生:凌鋒

工作经历

2018年4月-2023年4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脑病六科 主任

2015年9月-2018年3月

台湾林口长庚急重症神经外科 主任

2000年8月-2015年9月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1994年8月-2000年8月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

教育经历

硕士

台湾大学医学系七年制 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