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神经外科医生,目前服务于广东省中医院。西医选择中医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医院服务态度好,把病患需求摆在首位,跟我待了快三十年的台湾最大的林口长庚医院很相近。 台湾的神经外科是全科训练,无论肿瘤/脊椎脊柱/外伤/脑血管病/小儿,都是必须学习的,所以医生生涯的前半载从事外伤/脊柱脊椎/脑血管病/肿瘤的治疗(本人曾任林口长庚急症外伤神经外科主任),2004年赴北京宣武医院师从凌鋒教授学习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成为台湾神经外科第一个神经介入的专家,带领长庚团队成立脑血管病中心,是全台湾服务量最大的团队,结合科技与理念服务宝岛民众。 虽然在事业与专业上是很满足的,但是因为本人背景因素(父母都是安徽人,在台湾俗称外省人),一向以华夏子女为荣,也佩服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一洗百年耻辱,期待宝岛能够有朝一日重返祖国怀抱,所以从自身做起,于2018年加入广东省中医院大家庭,与诸位年轻大夫一起努力,为建设祖国健康事业努力。 我们主要开展工作围绕脑血管病,与脊椎脊柱退化性疾病。 脑血管病方向:自从2018年起,我们把在台湾多年的工作模式带入广东省中医院,急重症第一时间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认问题明确诊断,依据病情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个体化的治疗计划,缩短绿道启动时间,跨部门多专业团队协作,2019年脑病大科并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室,给予急重症患者最需要的细致专业照护。 脑血管病方向 1. 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365天24小时神经科医生驻守急诊,第一时间响应,缩短绿道等候时间,抢救争分夺秒,而广东省中医院从来就有以病人需求为先的传统,2012年就开始了急性卒中绿道取栓,2018年王教授引入吸栓技术,大大降低了取栓后脑出血与并发症的风险。 2. 中国人卒中与西方人最大的差异在于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王以舟教授早于2015年,就在台湾开展使用冠脉的药物球囊,治疗顽固的颅内动脉狭窄,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状况下,大大降低了中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减少需要使用支架的机会,不让患者的脑血管留下取不出的人工植入物。 3. 王以舟教授擅长使用「软球囊」来治疗脑血管疾病,例如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内地一般医生习惯使用支架辅助来栓塞动脉瘤,但是急性出血期使用支架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脑出血风险,「软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就可以免除支架,免除服用药物,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出血风险。 其他的脑血管疾患也因为软球囊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风险,增加治疗的效率与弹性,根据厂家消息,王以舟教授是亚洲地区使用软球囊最多的专家。 4. 动脉瘤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形态与位置是决定动脉瘤破裂风险与治疗难度的关键因素,王以舟教授早年就开展动脉瘤形态研究,与台湾地区研究机构合作,把每一位患者的血管与动脉瘤形态导入高速计算机模拟血流,计算动脉瘤不同部位的受力与流场条件,以此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规划治疗计划。 同时王教授专精于开颅显微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往往能针对患者的动脉瘤状态提出最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风险。 5. 其他脑血管病治疗热点,例如慢性闭塞开通,超时间窗取栓,静脉入路动静脉畸形栓塞,也都是王以舟教授团队开展的领域,谨慎有序的开展工作。 脊柱脊椎方向 1. 几乎所有的台湾神经外科医生都「专精」于退化性脊椎手术,因为神经外科本来就习惯使用显微镜,习惯了面对脆弱精巧的脑组织,所以只要熟悉脊椎解剖构造,疾病发生的原理,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非常安全的完成手术。 2. 在显微镜底下操作的颈椎或腰椎手术,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以王以舟主任行医生涯上千台颈椎手术,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瘫痪事故,即使手术前已经半瘫痪的病人,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并不是个人的技术突出,而是整个台湾神经外科训练扎实的成果。 3. 但是,不讳言的,内地脊椎脊柱专业大部分都是骨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要顺利开展并不容易,特别在中医院系统,骨科医生除了手术还有「手法」的专业,可以提供病人手术以外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为止,抱持着「随缘」的态度,没有积极开展这方面治疗。但是仍然有少数严重患者经由介绍,接受我们手术治疗,恢复了神经功能,由卧床不起/轮椅,恢复到可以自行行走,甚至恢复上班。 4. 我们仍然期待将来有机缘可以开展脊椎脊柱的显微手术,给患者另一个选择。
2004年9月-2005年8月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辅导医生:凌鋒
2018年4月-2023年4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脑病六科 主任
2015年9月-2018年3月
台湾林口长庚急重症神经外科 主任
2000年8月-2015年9月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1994年8月-2000年8月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
硕士
台湾大学医学系七年制 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