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福林医生
医师资格证审核通过
医师执业证审核通过
人脸识别认证
接诊前认证
所有服务均由本人提供
吕福林,男,主任医师。 从医经历:从医50多年,山东大学医疗系本科(学习5年),同年分配到解放军第91医院外科工作,曾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学习(跟从王忠诚院士、赵雅度教授学习)。1994年组建成立山东省疼痛研究会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心。 专业特长:神经外科工作中,在治疗各类型颅脑疾病与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有丰富的治疗经验。198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面神经痉挛等颅神经疾病。于1984年在《山东医药》第6期16页发表“ 后颅窝微血管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论著,这是目前国内能够文献检索到的最早关于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章。手术病例有2000多例,止痛率98.6%。在临床方面:开展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及临床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在三叉神经出桥脑2~3mm处,为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的移行区,缺乏雪旺氏细胞的包裹,临床称为敏感区。还发现,贯穿于神经感觉根的血管,剖开神经束将血管离开敏感区,疼痛即终止,称之为贯穿型,并于国内首先报道。发病机理:认为由于体内不同种类型的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发挥,需要不同的力学刺激。而血管跨越搏动式压迫,为病理性的周期性扩张力学刺激,造成组织伤害,产生“触发疼痛”,发生解剖学及化学改变。在肉眼下组织颜色变暗、变形,挤压憔悴状态;电子显微镜下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仍有神经纤维的外膜、束膜及内膜破坏、炎症、淋巴及成纤维细胞浸润,生长出新的肉芽,细胞变异成为双亲的轴突,具有双向的传导功能。新生的轴突,纤维紊乱错接,形成了应激性的“生物反应器”,或者称临时组成的“防御结构”,逆转了神经网络的信息向周围面部传递,亦适应、回答,减少损伤。同时也保护自己,使自己的感觉神经纤维功能不受影响,保持面部感觉。表现在生物电方面的变化,受压变异的神经细胞,膜内钾离子外移,钠离子进入膜内,破坏了钾与钠离子平衡,产生异电位,既电的“异常同步化的放电活动中心”。敏化中枢和周围神经,也产生异电位。当过敏的面部,尤其是面部扳机点受到刺激,异常同步化放电活动中心兴奋,鞭炮爆炸式的向周围放电,引起三叉神经痛发作。发作过后,放电中心区充电,疼痛也进入间歇期。这样充电与放电,如此反复进行,面部疼痛也反复发作。由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与运动核靠近,皮层感觉与运动区相临,神经网络的连接,异电位的传播,使疼痛发作时面部肌肉痉挛,丑恶歪扭,用手揉搓按压面部等,以期减轻疼痛。此变化的全过程都是在中枢的控制下进行的。由于机械性压迫的特性,可以压迫或也可离开。因此,临产上表现有缓解期,缓解期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几天,长则数月到几年不定。内科治疗方面,卡马西平是药物治疗最佳药物,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膜内钾离子外出,钠离子进入膜内,恢复钾钠离子平衡,消除异电位,使面部疼痛消失。也进一步说明了疼痛发作的机理。一旦无效,主张凡是面部长期激烈疼痛,首选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根据头颈部位长短粗细分为细长、粗短及中间3型,手术提出吕式体位,切口选择原则:细长型与中间型采用斜行切口,粗短型采用横行切口;微血管压迫神经分为接触、压迫、粘连包绕及贯串4型。 科技成果与著作:1984年“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获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桥脑旁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获医疗成果三等奖,1997年“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主编《小外科学》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诊疗常规》1-2版(谢立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代表文章: 吕福林.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 6(4):243-244. 吕福林,陈援朝,郑鲁,段作峰,谭林琼,高进喜,徐振安. 桥脑旁三叉神经微血管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3)160-162. 吕福林,陈援朝,郑鲁,段作峰,谭林琼,李剑明. 贯穿型血管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5,(3). 吕福林,郑鲁,陈援朝,段作峰,李剑明,李焕荣,徐振安. 桥脑旁隐性肿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6). 吕福林,陈援朝,郑鲁,段作峰,谭林琼,高进喜. 贯穿型血管压迫致三叉神经痛.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8):505-506. 吕福林,陈援朝,段作锋,李剑明,胡锦芳,冯金利,王维存,金耀东. 立体定向治疗震颤麻痹(摘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1). 吕福林,陈援朝,段保铎,. 立体定向治疗震颤麻痹.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1,(Z1). 吕福林, 陈援朝, 段作锋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华外科杂志. 1991:29(6):375-376 吕福林,陈援朝,段作锋,李剑明. 三叉神经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2). 吕福林; 邓斌民 . 经后颅窝微血管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2例 . 人民军医,1986年11期 【DOI】CNKI:SUN:RMJZ.0.1986-11-049 吕福林. 后颅窝微血管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山东医药,1984,(6):16-16. 吕福林,邓斌民,金耀东,冯金利. 血管栓塞疗法治疗脑动静脉畸形1例报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3). 吕福林,赵元君,吴承远,鲍秀峰. 颅脑火器伤的诊断和处理. 山东医药,1981,(12). 吕福林. 外伤性颅内血肿57例诊治报告. 山东医药,1975,(5).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痉挛性斜颈的诊断与治疗;颅脑外伤、脑、脊髓肿瘤、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
吕福林,男,主任医师,教授,曾任济南军区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山东省三叉神经痛中心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临床40余年,对颅脑外伤、脑、脊髓肿瘤、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于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及的诊断与治疗。198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面神经痉挛等颅神经疾病。手术病例有2000多例,治愈率98.6%。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1部,获军队医疗成果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