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盛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李广盛

李广盛

信息 纠错

主治医师

医生主页

寄语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寄语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专业方向

脊柱外科

专业擅长

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各型颈椎病等)、脊柱脊髓创伤、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畸形(脊柱侧弯)以及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对脊髓型颈椎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及治疗经验。

执业地点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微创外科)

个人简介

李广盛,出生并成长于广东湛江,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微创外科主治医师,香港大学骨科博士。擅长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对脊髓型颈椎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及治疗经验。曾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与根德公爵儿童医院进修学习。现任国际华人骨研学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第一届脊柱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湛江市高层次人次A类,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批“百人培养计划”和 “登峰学者计划”。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卫生厅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 15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项,参编《脊柱外科技术与应用则》。获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会议暨国际COA学术大会3次特邀发言和全国脊柱脊髓会议1次特邀发言。

社会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国际华人骨研学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第一届脊柱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获奖荣誉

获奖情况:
2013年荣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优秀员工
2014年荣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批“百人培养计划”后备人才
2021年荣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登峰学者计划临床-科研双栖型人才“后备人才”

科研成果

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2507、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精确诊断的弥散张量成像智能分析方法、2021.01-2024.12、55万元、在研、参加(第二)
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2018A0303130105、基于体感诱发电位高分辨率时频分析探索慢性脊髓压迫损伤的精准诊断方法、2018/05/01 2021/04/30、10万元、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1768、基于诱发电位特征分析的脊髓损伤模式及位置精准诊断方法研究、2019/01-2022/12、57万元、结题、参加(第二)
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2016A030313679、Nrf2/ARE介导HO-1调控神经-血管交叉对话促进脊髓压迫损伤修复的机制、2016/01-2018/12月、10万元、结题
5.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A2016536、SEP 高分辨率时频分析法探索脊髓型颈椎病定位诊断新策略、2016 /07-2018 /06,0.5万、在研、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2193、动态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干预时机的病理机理、2016.01-2019.12、57万元、在研、参加(第三)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600772、成骨细胞重塑胶原基聚电解质膜机制及其在骨基质形成中的作用研究、2017/01-2019/12、20万、在研、参加(第五)

主要论著
1. Guang-Sheng Li; Guang-Hua Chen; Kang-Heng Wang; Xu-Xiang Wang; Xiao-Song Hu; Bo Wei; YongHu ; Neurovascular Unit Compensation from Adjacent Level May Contribute to Spontaneou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24(4): 3408
2. Guang-Sheng Li; Xu-Xiang Wang; Ron-Bang Tan; Kang-Heng Wang; Xiao-song Hu; Yong Hu ; Ultrastructural destruction of neurovascular unit in 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neurovascular unit, chronic compressive spinal cord injury,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2022;16:1031180.
3. 谭荣镑,魏波,李广盛*. Nrf2-ARE调控神经-血管交互作用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35):5694-5701.
4. Li, Guangsheng; Li, Hanlei; Pu, Jiangbo; Wan, Feng; Hu, Yong; Effect of brain alpha oscill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in laparoscopic skills simulator training., Surgical Endoscopy and Other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2020, 35: 584-592
5. Jiang N, Wei J, Li G, Wei B, Zhu FF, Hu Y. Effect of dry-electrode-base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n chronic low back pain and low back muscle activities: A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study.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20,38(1):41-54
6. Cui H, Wang Y, Li G, Huang Y, Hu Y. Exploration of Cervical Myelopathy Location From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Using Random Forests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 2019 ,27(11):2254-2262.
7. Cui H, Li H, Li G, Kang C, Yao X, Feng S, Hu Y. Utility of trial-to-trial latency variability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for diagnosis of spinal cord demyelination. J Neurotrauma. 2019, 36(24):3356-3362.
8. Jiang N, Li G, Wei J, Wei B, Zhu FF, Hu 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 spontaneous oscil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activity following lumbar spine surgery: A pilot study.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18;36(5):605-620.
9. Hu Y, Jin R, Li G, Luk KD, Wu EX. Robust spinal cord resting-state fMRI us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based nuisance regression noise reductio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8. 48(5):1421-1431
10. Yazhou Wang, Guangsheng Li, Keith D. K. Luk & Yong Hu, Component analysis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for identifying spinal cord injury location. Sci Rep. 2017 May 24;7(1):2351.
学术交流(会议报告)
1. 李广盛; 曾俏燕; 魏波; 林颢; 魏劲松; 孙欣 ; 动态诱发电位监测CSM术中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第十五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特邀发言), 四川省成都市, 2022-8-12至2022-8-14
2. 李广盛; 谭荣镑; 魏波; 孙欣; 郑锦畅; 曾俏燕; 胡勇 ; 脊髓型颈椎病全病程转化研究模型的建立(电子壁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国际COA学术大会, 上海, 2019-11-14至2019-11-17
3. 李广盛,王亚舟,曾俏燕,魏波,孙欣,林颢,郑锦畅,胡勇(*).SEP高分辨率时频分析对脊髓型颈椎病责任节段精准定位的新方法(特邀发言).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2017.11.15-18,珠海
4. 李广盛, 魏波, 刘志军, 曾俏燕, 魏劲松, 林颢, 孙欣, 陈观源, 胡勇. 定量评估脊髓长期受压状态下微血管通透性与血供的变化.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电子壁报),,2016.11.18,北京。
5. 李广盛,魏波,陈广谋,曾俏燕,林颢,陈光华, 楚佳奇,曾荣(*). 湛江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特邀发言).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国际COA学术大会,2014.11.20,北京。
出版专著:
1.《脊柱外科技术与应用原则》,龙厚清,刘少喻 主编,李广盛(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4633,70 万字
授权专利:
1. 李广盛, 魏波, 孙欣, 胡晓嵩, 曾俏燕, 胡勇. 一种超亲水膨胀可控的仿生学大动物慢性脊髓压迫的装置, 2023.1.31. 中国, 202123307281.X
2. 李广盛,胡勇,谭荣镑,曾俏燕. 一种多功能动物斜板试验装置2020.11.17. 中国,ZL 202020331974.9
3. 李广盛,胡勇,谭荣镑,曾俏燕.一种用于脊髓损伤的阿叔水平梯试验装置.2020.11.24. 中国,ZL 202020331564.4

进修经历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创伤与矫形外科

辅导医生:陆瓞骥

工作经历

2012年7月-至今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教育经历

博士

香港大学 脊柱外科

硕士

中山大学 脊柱外科

本科

南华大学 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