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建雄医生
医师资格证审核通过
医师执业证审核通过
执业证书编号:1101*********60
人脸识别认证
认证通过
所有服务均由本人提供
用全神经损伤理论指导,用神经调控和修复替代激素注射和神经损伤镇痛、替代口服药治疗抑郁和失眠的传统模式;遵循“首先不伤害(first do not harm)”原则,最大程度提供对病人最有价值的医疗服务。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朴素的“三先三后原则”和一个“金标准”:先安全后危险;先无创后有创;先简单后复杂。临床工作唯一纯金标准:给病人提供我自己或我亲人愿意接受的治疗。
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 2 难治性抑郁、失眠伴自杀倾向,躯体形式障碍,木僵人 3新冠后遗症,4 股骨头坏死 5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6 慢性盆腔痛,7 幽闭恐惧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顽固性呃逆等疑难病。 发明病人自控睡眠、多模式睡眠,多模式快速抗抑郁,超极电休克和磁休克。
安建雄,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兼职副教授(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现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院长,附属医院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脑病研究所所长。 主要社会兼职: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 主要政府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术兼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创新诊疗学组发起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专委会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发起人和首任会长,国际三氧医学学会奠基会长,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主编,《医学参考报-麻醉频道》常务编委、《中华疼痛学杂志》编委,《转化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特约编委,《麻沸散》杂志主编,《手术》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论文评议专家。 留学和工作经历: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和疼痛医学中心;1999年留学英国伦敦St.Thomas医院(泰晤士河畔大本钟对过儿,2020年成功救治英国首相于covid瘟疫)和牛津大学Churchill Hospital疼痛中心;1997-2000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2005-2011年清华大学二附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2012-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重症医学中心,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2.6-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麻醉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 动人故事:2013年1月30日和2014年4月14日分别成功组织实施渐冻人吕元芳和高位截瘫体操名将桑兰剖宫产麻醉与重症监护治疗.2020春正值瘟疫横行勇于担当,成功组织救治渐冻人王甲。2023年春,成功救治北航舰队83岁退役舰长。 临床专业造诣:2012年提出并践行用神经修复替代破坏治疗三叉神经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016年提出导弹+散弹理论,后发簪为两弹一调控(导弹+散弹+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用介入疗法治疗盆腔痛、三叉神经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大幅提高。2013年开始在影像介入精准治疗股骨头坏死,随访6年有效率90%以上,满意率大于60%%,部分病人临床痊愈,个别解剖痊愈(核磁检查正常,而核磁检查是金标准);2012年率先开始用“病人自控睡眠”,2019年提出并践行“多模式睡眠”学说治疗慢性顽固性失眠,并为失眠病人药物依赖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了第一个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建立了第一个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第一个快速抗抑郁中心和第一个三氧医学研究室。2023年建立第一个新冠感染后综合征(长新冠)门诊。2024年开展超级电休克,并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替代快速抗抑郁中心。同年建立我国第一个高考睡眠门诊。2025年初开展超极磁休克。 科学研究:发表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发现较深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降低术后认知功能发生率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创建蛇毒型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疼痛模型。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及国家卫生部、北京市、清华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及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失眠抑郁分子机制和治疗;丘脑痛机制及治疗,麻醉深度与认知功能实验研究;三氧医学。 著作编写:主编《临床疼痛治疗学》、《临床疼痛病案分析》、《三氧医学》、《麻醉学创新诊疗学》;《麻醉治疗学》副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 行医理念:特别重视避免给病人带来医源性生理、精神和经济损失(first do not harm)。强调只把自己或亲人愿意接受的方法用于病人。主张多学科治疗疼痛,方法上提倡“三先三后”原则:先简后繁,先安全后危险,先无创后有创。 获奖:2021年在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推动行业前行“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2020年获被北京医师协会评为“北京优秀医师”。2019年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PI,术后认知功能保护)”。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17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R3,疼痛微创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