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希雄
主任医师 教授
儿科主任
中医儿科刘晓鹰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儿科鲁艳芳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儿科刘昌玉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儿科熊先敏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儿科倪珠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儿科陈陶后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儿科张雪荣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儿科王林群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儿科高洁莹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乐芹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徐兴保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2
中医儿科罗接红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程淑玲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王大宪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华能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高素军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甘京洲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齐铮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杨顺珍
主任医师
3.2
夏新红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余萍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岳维真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杨琳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孙一帆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刘汉玉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王文广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儿科王元元
主治医师 助教
3.1
中医儿科程淑萍
3.0
中医儿科刘建忠
3.0
霍文丽
医师
3.0
传统中医疗法折服西医父母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227266191/爱读爱看首页>报纸电子版首页> 武汉晚报 > 2009-02-27 > 健康新闻 > 正文本报讯(记者 谢东星 通讯员 喻朝晖)吃了两个月激素,好像没什么疗效;吃了五帖“伤寒论”药方,水肿消褪不少。昨日,父母都是汉口大医院西医大夫的患儿童童,带着几包中草药离开省中医院。童童母亲借本报“医疗及时呼”向病友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 去年9月,童童先感冒后浮肿。其父母都是汉口三甲大医院的西医,在孩子确诊为肾病后,优先选择了西医疗法。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激素治疗办法,童童接受了近两个月的激素治疗。可效果差强人意:孩子越来越“胖”,眼睛肿得眯成一条线,脑袋肿得像个小面盆。 春节后,童童转来湖北省中医院儿科治疗。刘晓鹰教授大胆运用“伤寒论”古方,并配合针灸和外敷疗法。住院5天,童童的体重就由16公斤下降到12.5公斤——“整整瘦了7斤”,孩子又恢复了正常模样。 昨日复查,童童尿液指标接近正常。西医科班出身的童童母亲表示:“一个病例并不能说明中医优于西医。但对众多难治的儿童肾病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2~8岁小儿,男多于女,部分患儿因多次复发,病程迁延难愈。其中饮食不当、护理不周是导致复发的原因之一。☆饮食把握五大原则1.慎用高蛋白饮食:尽管肾病综合征患儿有大量尿蛋白丢失和低蛋白血症,但不建议使用高蛋白饮食。一般肾病综合征患儿推荐用0.8~1.0g/kg.d蛋白饮食,其中动物蛋白占2/3,植物蛋白占1/3;不推荐对肾功能正常的肾病综合征患儿低蛋白饮食。2 .脂肪摄入应限制:肾病综合征患儿限制动物脂肪是有益的,特别对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如鱿鱼、虾、蟹、肥肉、蹄筋、动物内脏等),应予控制。 3.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补足能量防止氨基酸氧化,建议35keal/kg.d,但如患儿肥胖,可适当降低。 4.盐适当限制:建议 lg/d。给予足够的水溶维生素和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补肾中药如仙灵脾、仙茅、肉苁蓉、锁阳、狗脊均含有钙、锌等微量元素。因此配合中药治疗,既可补充需要,又能增进食欲,改善体质。 5.饮食宜忌:不宜多食酸、甜、苦、咸及生冷之品;少食蛋黄、鱼子、肉皮及动物内脏;忌食虾、蟹、腌制品;不宜饮酒、吸烟。☆饮食护理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1.食欲不振、厌食 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使其精神愉快;经常变换烹调方法,注意色、香、味的调配或进食前用少量开胃药物、中药,以增加患儿食欲;若患儿感觉疲劳,应先休息,待体力恢复后再进食;少量多餐,给与温和无刺激食物,避免太油腻或太甜。 2.口腔炎症 由于病程长,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口腔炎,应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而做好口腔护理,既可促进食欲,又能防止口腔炎。避免食用太热、过酸或粗糙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辣椒。同时应予积极抗炎,如超声雾化、加强漱口、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治疗。 3.恶心、呕吐 先找出恶心、呕吐的原因。如难闻的气味,恶心、刺激的食物,高度紧张的心理。准备容器,耐心抚慰患儿,镇静情绪,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记录呕吐物量和性状,更换衣、被、床单,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 4 .腹痛、腹泄 应选择含纤维量少的食物或清淡饮食,避免大量油脂、油炸食物或太甜食物;同时应注意水份及电解质补充,多选用含钾量高的食物,如蔬菜汤、橘子汁、番茄汁;避免食用牛奶或乳制品。 5.评价食疗效果 及时掌握患儿浮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患儿体重、腹围、血压和自觉症状改善程度;随时掌握化验检查结果,观察肾功能;测评患儿营养状态改善程度;随病情变化调整饮食计划。 ☆合理饮食,俗话说“药补不及食补”。冬令进补可选用下列食疗方:栗子粥:栗子(去皮)50克,大米50克,盐少许。将生栗子用高压锅(少放水)煮熟,去皮,捣碎,放入洗好的大米中,加水煮成粥,再加食盐调味。栗子可补肾,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食疗作用。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盐适量。先将芝麻炒出香味,将大米洗净煮成粥加入芝麻,调入蜂蜜或食盐,即可食用。芝麻可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利肠补肺气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肾、强筋骨。另外还可食用鸽子粥、板栗、红薯等起到养胃健脾、强身健肾的作用。
湿气「最毒」的芒种来了!如何健脾胃,「祛湿气」?湖北省中医院儿科刘晓鹰湖北省中医院儿科刘晓鹰湖北省中医院儿科刘晓鹰最近总感觉自己的脾胃不太好,每天都不想吃饭,食欲不振;吃一点点饭后又腹胀;还气短乏力。嘴馋吃点冷的就肚子疼,拉肚子,甚至手足发凉,有时一摸肚子都像井水一样是凉的。一看日子,果真快到芒种了。芒种后,即将进入一年中脾胃非常虚弱的一段日子。为什么芒种后,脾胃非常虚弱?1、湿重伤脾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天地之间湿气非常重,湿热之气到处弥漫,使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清代注明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中这样描述「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意思是说,长夏对应的五脏是脾胃,在芒种夏至的节气中,气温高而雨量大,土地中湿气弥漫于大气中,湿盛则容易形成五泄之病(五泄: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出自《难经五十七难》,类似今之急性肠胃炎),从而损伤脾胃。水湿太多,超出了脾的运化能力,脾就会「苦不堪言」。这些湿气就是滞留在身体里没用的水液。运化水液靠的是脾的功能,这些没用的水液人体吸收不了又排不出去,脾就要不断去运化它。当人体湿邪偏重时,脾脏会被湿邪所困,脾脏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湿邪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湿邪,形成恶性循环。就好比一头驴拉着磨,永远不能停,任务还越来越重,那很快驴就会累趴下的。2、寒凉克脾芒种至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脾胃作为中焦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非常大。夏三月阳气在表,人体就像夏天的树木一样枝叶茂盛,气血能量都旺盛在四肢体表,较深的五脏六腑能量偏少。有些人在气候炎热的情况下贪凉喜冷,我们吃到肚子里的西瓜、冷饮、啤酒,对脾胃来说就是寒,这些吃到身体里的寒凉容易克伤脾胃。当较热的人体骤食寒凉之品,容易导致阳气郁遏,阴寒内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出现胃痛、手足发凉的情况。除了骤食寒凉而伤脾胃之外,如果平时过度食用性质寒凉的瓜果冷饮,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而且长期如此,更会导致脾胃虚寒。调好脾胃:健脾祛湿、养护脾阳所以,芒种时节的养生,要注重健脾祛湿、养护脾阳。1、保持环境干燥湿邪最容易渗透,无孔不入。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睡潮湿的被子。有阳光的时候一定要多晒晒被子;室内空气也要定时抽湿,保持在45%~50%是比较合适的,建议不超过60%。2、饮食上健脾祛湿少吃偏寒凉、生湿气的食物, 如:梨、香蕉、杨桃、李子、柿子、西瓜等水果;丝瓜、莴笋、白菜、蘑菇、黄瓜等蔬菜。另外肥甘厚腻的食物也会助长内湿,导致脾虚。健脾祛湿的药材:白术、土茯苓、陈皮健脾利水的食物:鲫鱼、芡实、炒白扁豆健脾祛脾不健运,为湿所困,单纯补脾则容易越补越滞,所以应该补中带消,恢复脾土功能。如补脾佳品山药,可健脾补虚,和赤小豆、芡实等利湿之品搭配则可健脾利湿,一补一消。如此,脾气健运,湿气排出,则可清阳升,浊阴降,心清神明。3、按摩、泡脚守护脾阳睡前艾叶泡脚晚上睡前,可以用艾叶来泡脚,温阳祛湿。《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专入肝脾,兼入肾。」不仅这样,艾叶有温阳的作用,能驱寒祛湿,此时湿气重,可用艾来温阳化湿。不论是新鲜的艾叶还是陈艾,都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芳香化浊,有醒脾的功效。按摩中脘穴、足三里升脾阳可以按摩「胃之阳」中脘穴、「脾之阳」足三里穴。按揉中脘穴,能补充胃中阳气,助消化。遇上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情况,揉按中脘穴能起到应急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常按此穴,可温补脾阳。
总访问量 1,722,713次
在线服务患者 1,473位
科普文章 33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