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所周知,女性最大的生理特点为经、带、胎、产。《黄帝内经》从生理学基础上揭示了人在一生当中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1]。”寥寥数语,道明了女子一生的生理特点。当女性进入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紊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不适症状,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一般开始于40~55岁,从绝经转换期开始,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的时段,平均持续4~5年,历时较长者可达10年。其早期主要表现有月经周期紊乱、疲乏、疼痛、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若任由症状发展,可导致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尿路感染、尿失禁等发生率增加,认知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有研究发现,我国超过70%的围绝经期女性受到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困扰[2]。灼口综合征(burningmouthsyndrome,BM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也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3],然而在世界上呈广泛流行趋势,特别是在更年期或绝经后妇女中发病率较高。研究表明,灼口综合征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及精神因素。局部因素包括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唾液成分改变、唾液腺功能减退、口腔菌群失调、口腔不良习惯、对某些牙科材料过敏等;系统性因素包括营养元素缺乏、雌激素水平减退、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等;神经精神因素包括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改变、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或精神疾病等[3]。因病因不明,BMS的治疗相对棘手,国内外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致使患者身心深受该病困扰,因疗效较差而辗转就医于多个不同科室,进一步加重身心负担,且耗费大量人力与医疗资源。2021年,我国出台了灼口综合征临床实践循证指南,指出在排除了局部原因及原发病治疗和精神因素的治疗之外,对BMS的药物治疗推荐:2%~4%碳酸氢钠液、谷维素维生素B2维生素E、甲钴胺片、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芦笋胶囊等,但研究总体质量偏低,因此指南制定的证据来源质量较低,并未形成强推荐意见[3]。我院中医科史海霞博士在临床近30年的实践过程中,对老年病有一定研究心得,认为该疾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为精气亏虚为本,精血不能上荣为根本病机,病位在口腔头面,脏腑责之于肝肾阴虚,脾虚失运,精气血不足。针对此病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药自拟方治疗BMS,通过近3年的积累,总结出了有效改善BMS患者口腔症状的中药自拟方,通过TCD检查,发现该方能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并希望在临床能与我院口腔黏膜科联合,进行进一步验证与推广。参考文献:[1]程士德.《内经讲义》[M]1984,176.[2]张懿凤,陈静,白文佩,等.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7):555-561.[3]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灼口综合征临床实践循证指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5):458-467.
目前针对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而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毒副反应,如化疗药物的消化道反应,铂类药物的外周神经毒性,靶向药物及免疫疗法的皮肤毒性反应等。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制剂快速的更新换代,其皮肤毒性反应在临床越来越多见,尤其是靶向药物。目前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与配体结合的靶向药物最为常用,已成为临床上抗上皮细胞肿瘤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结直肠癌、头颈、非小细胞肺癌等应用广泛。而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inhibitors,EGFRI)起到抗肿瘤效果的同时,其生理作用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也接踵而至,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由于EGFR在体内的分布特点,该类药物对表皮组织及其附属物,包括皮肤、毛发和指甲具有特殊的毒副反应,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疗效和最佳剂量的实施。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EGFR在表皮中可以刺激表皮细胞生长、抑制其分化、保护细胞抵抗紫外线相关损伤、抑制炎症并加速创面愈合。使用EGFRI后,最先出现的皮肤病理改变为:T淋巴细胞在毛囊漏斗部浸润,随后浅表毛囊周围炎、毛囊口角化、化脓性毛囊炎或表皮棘层松解伴稀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脓疡形成。EGFR导致的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痤疮样皮疹、瘙痒、皮肤干燥、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手足皮肤反应、指甲或甲周改变(甲沟炎)、毛发改变(如斑秃、脱发、睫毛过粗、毛发过多等)和色素沉着,也有出现荨麻疹和过敏的情况报道。其中最突出的是痤疮样皮疹也是皮肤毒性中最不能耐受的一类毒性。对EGFRI皮肤不良反应的西医治疗一般采用含有激素的药膏外涂,对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只好减量或停药,从而又降低了疗效。现代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减毒增效之优势倍受关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以及EGFR-TKI所致不良反应效果明显。EGFRIs相关性皮疹在祖国医学中称为“药毒疹”。本人作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师承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徐振晔教授,针对此类病患,徐教授认为其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靶向药的大剂量长期应用戗伐正气,导致脾肾气虚,运化无力;标实为湿热瘀毒聚于肌肤而发皮疹等不良反应。由此总结出了在益气养精基础上,加用凉血散瘀、清热解毒,抗炎抗过敏的治疗原则,在肺岩宁基础上加用凉血活血、化瘀解毒之中药内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症,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并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保证了抗癌治疗的持续,进一步增强了患者于病魔斗争的信心,临床值得推广。附典型验案一例: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伴骨转移,西医治疗予赫赛汀联合吡咯替尼和维迪西单抗,用药后出现胸部皮肤疱疹伴疼痛瘙痒。应用中药治疗2周后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月,基本痊愈。
总访问量 35,568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8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