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像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使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大体分:胆固醇性、炎性和瘤样息肉三种,其中胆固醇息肉又占大多数(占95%)。前两种不会恶变,要说危害的话就是这种息肉留在胆囊里,可能会有轻微的胆囊炎症状,而且小息肉脱落后可能会形成结石,危害不大,可以不用去管它。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0%左右,几率与大小成正比。B超是形态检查,无法给息肉的类型作出定性,故单个的、直径超过1公分的、年龄超过50岁、合并胆囊结石、发展比较快的患者,最好手术治疗。另外,这个病还算是常见病,平时多注意饮食控制,要清淡,不能暴饮、暴食、禁大鱼、大肉、大油、高脂、高胆固醇、油煎油炸食物、酒类。胆囊息肉发病逐年增高,与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当然长期慢性胆囊炎也是引起胆囊息肉的很主要的原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目前,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3亿。乙肝的共同点是可以测出HBV的血清学标志,这些标志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也就是俗称的乙肝两对半,乙肝的预防、诊断与疗效等方面很大程度都是依赖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检测以上乙肝免疫学血清标志物的主要方法,具有简便、灵敏、特异性高等优点,成为基层医院对乙肝诊断分型疗效的主要手段。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当中,有很多朋友经常询问:乙肝两对半检查中的这些指标阴性或者阳性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就一些在乙肝两对半中比较常见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分析。第一类、三项阳性者,1. HbsAg、HbeAg、HbcAb三项为阳性,其余阴性,乙肝大三阳:该结果的患者一般处于急、慢性感染期,此时乙肝病毒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2. HbsAg、HbeAb、HbcAb三项为阳性,乙肝小三阳:该结果表明患者传染性较弱,指患者处于感染的恢复期或为慢性抗原携带者。3. HbsAb、HbeAb、HbcAb三项为阳性,表示患者处于乙肝的恢复期。第二类、两项阳性者,1. HbsAg、HbcAb为阳性,其余阴性,提示为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一定的传染性。2. HbsAg、HbeAg为阳性,提示患者处于急性乙肝的早期。3. HbeAb、HbcAb为阳性,提示处于乙肝恢复期或者既往有乙肝病史。4. HbsAb、HbcAb为阳性,提示具备乙肝抵抗力(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感染后已恢复)。第三类、单项阳性者,1. HbsAg阳性,其余阴性,提示患者处于乙肝的潜伏期或者称健康带病毒者。2. HbcAb阳性,提示患者处于感染的窗口期或是隐性携带者或已受乙肝病毒感染。大部分的乙肝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减少或停止对肝脏的损害,进而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来。
胆石症是目前对我国人民危害最为显著的胆道疾病,包括肝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结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等特点。胰腺是人体第二大腺体,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胰腺的外分泌为胰液,是一种透明的液体,主要成分是各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水分及碳酸氢盐。胰腺的内分泌来源于胰腺内的胰岛细胞,主要分泌胰岛素以及生长抑素等人体所需的激素。胰腺炎有多种致病危险因素,国内以胆石症为主,称胆源性胰腺炎,而西方主要与过量饮酒有关。胆源性的胰腺炎是由于胆汁的排泄口胆总管和胰腺的腺体开口有一个公用的胆总管壶腹部,胆结石等原因常导致胆总管发生痉挛或阻塞胆总管,而引起胰液排出受阻,胆汁连同细菌(绝大多数胆结石都合并感染)可一同反流到胰管内,导致胰酶原激活,特别是胰蛋白酶原,使成为消化作用很强的胰蛋白酶,导致胰腺的自身消化,从而引起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右上腹或剑突下(心窝口)压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肩背放射痛或束状感、黄疸(眼睛巩膜甚至全身皮肤发黄)、上腹部肌肉紧张、莫菲征阳性;抽血检查可发现血象升高、血和尿淀粉酶、血脂肪酶上升,B超、CT检查可进一步确诊。但血清淀粉酶是在发病8小时以后上升,持续3~5天下降。所以发病初期血清淀粉酶可能为正常的,有时需要多次复查方能检出。胆源性胰腺炎多需急诊手术治疗,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的可以做鼻胆管引流,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
总访问量 27,698次
科普文章 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