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封堵术是专门针对房颤需要抗凝的病人,又不太适合吃抗凝药,比如一吃就出血,很难控制它的剂量,这种情况下要去做左心耳封堵术。为什么要去做左心耳封堵?左心耳是左心房里特有的一个装置,实际上是在左心房里边的一个盲端。这个盲端在发生房颤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血栓,90%的血栓都在左心耳里,就像小渠里边漂浮的垃圾都是在闸道口或者转弯的地方,会沉积在那里。假如闸道口修平、修直了,血液就顺势流走了,不会有垃圾沉积下来,所以说塞一个装置放在左心耳口里去,把这个口用个盖子盖上或者用塞子塞上,就等于把河道修直了,就能够防止有血栓形成和沉积。左心耳封堵手术,其实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小的微创的介入治疗手术,通过股静脉插管进去,再右心房里边穿刺房间隔,到了左心房,左心房正对的就是左心耳,就把装置塞进去。现在的装置里边有一种塞子似的,叫Watchman。还有一种就是盖子似的,是中国人的发明,叫LAmbre,它是盖在左心耳的口上,两种都是能够报销的。它们的效果都非常好,可以达到跟外科左心耳切掉的效果,它是不输吃华法林的效果,而且不用吃药,就避免了出血的发生,所以效果应该是非常好。
有人查体发现颈动脉斑块就吃阿司匹林,有人心电图T波低平而没有其他心脏病的依据就吃阿司匹林,还有人发生不典型的胸闷就吃阿司匹林,这都是错的!!! 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一种家喻户晓的药物。很多研究发现,在我国不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较为常见,很多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人没有用药,也有一些不应该用药的人却长期吃着阿司匹林。 谁应该吃、谁不应该吃阿司匹林?这要由医生判断,不能自作主张。阿司匹林是好药,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正确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如心梗、脑梗),用的不正确则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 谁应该用阿司匹林呢? 如果已经确诊了冠心病(特别是心梗)、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明显狭窄(狭窄超过50%),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没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确定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更为复杂。 首先,年龄<40岁、或>70岁的人,只要没有心脑血管病,一般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无论任何年龄,只要存在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如果没有确诊心脑血管病变和颈动脉、下肢动脉疾病,都不应该吃阿司匹林。 如果年龄在40-70岁之间,没有心脑血管病并且没有上述出血高危因素,需要认真评估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以下7个因素需要记住:1. 高血压;2. 糖尿病;3. 血脂异常(TC ≥6.2 mmol/L或LDL-C ≥4.1 mmol/L或HDL-C
降压药的选择有很多学问,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随意用药。用的不好,不仅不能控制血压,反而会增加副作用的风险。特别是一种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压、需要加用第二种药物时,更不能随便选药。 以下降压药物不能搭配着吃: 1. 同类药物不能合用:例如,地平类不能与地平类合用。原来用着硝苯地平,不要联合使用氨氯地平或者尼群地平,而应该选用普利类或者沙坦类;又如,沙坦类不要和沙坦类合用。原来用着缬沙坦,不要合用氯沙坦、厄贝沙坦或者替米沙坦,而应该联用地平类或者利尿剂(氢氯噻嗪或吲达帕胺)。其他类别降压药同样如此。曾有一位老患者,服用寿比山后血压还是有些高,听邻居说纳催离效果不错,就自己买来跟寿比山一起吃,直到最后发生了严重的低血钾才知道这是同一种药。 2. 普利类不要和沙坦类一起吃。虽然普利类和沙坦类不属于同一类药,但其作用机制相似,两者合用不会明显增加降压作用,但显著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3. 普利类或者沙坦类不应与洛尔类(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一起吃。这些药物之间也有相近的作用通路,虽然联合使用不会明显增加副作用,但是降压作用很差。应用一种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时,加上第二种药物也不会明显改善降压效果。每每说到这里,就会有人问,治疗心梗或者心衰时不是经常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吗?的确如此,治疗目的不同、用药方案也不同。心衰时联合使用普利类与洛尔类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是高血压患者这样用药就没多少好处。 4. 洛尔类不应与这两种药合用:临床上还有两种应用较少的降压药——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这两种药也不宜与洛尔类合用,因为可能导致严重心动过缓甚至心衰。 一种降压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时,可以选择以下几种联合用药方案:普利类联合地平类;普利类联合利尿剂;沙坦类联合地平类;沙坦类联合利尿剂;地平类也可以与洛尔类或者利尿剂合用。如果两种药物合用仍然不能满意控制血压,则需要加第三种药物,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联合用药方案是地平类+普利类或沙坦类+利尿剂,这种方案降压作用强、不良反应少。
总访问量 240,865次
在线服务患者 1,355位
科普文章 5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