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有患者问,“长骨刺是不是因为补钙多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骨刺,医学上叫骨质增生,骨刺并不是补钙以后发生的,而是与骨质疏松共生的,都是由于缺钙引起的,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苦瓜。 骨质疏松是因为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骨骼的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是以骨骼内部质和量的病变为表现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综合的症候群,它的发生与激素调控、营养状况、运动、日光、免疫机能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骨质增生是由于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临床上,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往往是并存的,而骨质疏松会加剧骨质增生的形成”,体内的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体组织,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28岁左右骨量进入最高峰,以后骨量在逐渐下降。中老年之后,人体各脏器出现退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减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对钙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受到严重的影响,人体处于负钙平衡状态。钙摄入不足的直接后果是低血钙,低血钙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理反应,这时人体的血钙自稳系统即增加甲状旁腺素的分泌,溶解骨钙,使骨中的钙进入血液以补充血钙而使血钙维持原来的水平。 一个钙代谢正常的人,如果在短期内缺钙,一般不会使血钙受累而降低。但如果人体长期缺钙而得不到纠正,甲状旁腺就会持续受缺钙刺激,过量分泌甲状旁腺激素,过多的溶解骨钙。这样就会造成骨钙减少、血钙含量增加的反常现象,即医学上的高血钙。高血钙刺激降钙素分泌增加,促进成骨,这就是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并存的激素基础。 骨质增生只是机体对骨质疏松的一种代偿,本应进入骨骼内部的钙沉积修补在某些受力最大的骨面上,如颈椎、腰椎足跟骨等,从而形成骨刺。因此,经常同时折磨中老年朋友的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是因为机体缺钙引起的一对孪生骨病。 预防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都要从防止缺钙开始,从年轻时起就要注意平衡膳食,加强运动锻炼,特别要注意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骨强度和韧性,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的发生。
颈腰椎病人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好? 近几年来病人及家属在我出门诊时总是问这个问题?大夫我去某医院看过我这颈椎病需要开刀手术 另一家中医院说不需要开刀 我听说你们可以微创不开刀治好 我们想请您帮忙看看 我到底该怎么治疗啊?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很受病人及家属关心 确实人的健康在患病后病人及家属会多方看诊 尤其是几家医院每个大夫说法不一致时 病人及家属对于治疗方法手段的选择是很慎重的 在选择方面更是头痛 医生您到底要我们怎么做啊?今天咱们聊聊平时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手术的事儿。 治疗方法的选择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 颈椎病和腰椎病是一类由于椎间盘退变而引发的疾病。它们造成的痛苦有两类,一类是刺激或压迫神经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的疼痛、麻木、无力、甚至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另一类则是由于脊柱不稳定造成的颈椎或腰椎本身的疼痛。 这些疾病从轻到重,大多数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因此,治疗方法也是应该由简单到复杂的选择。 最近我接诊了三个比较有代表的颈椎病病人: 第一位是刘娭毑 65岁女性的颈椎病开放内固定手术术后1年半的患者 ,术前主要是左上肢麻木疼痛为主,术后至今一直未起床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整天痛哭流涕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而且还得家人照顾,您说他们痛苦到什么程度可以想象一下。第二位是高先生 61岁男性患者,长期爱好冬泳两年前冬泳时四肢麻木无力看医生, 经过检查后医院给行了开刀内固定手术 ,术后双上肢麻木加重, 左下肢瘫软无力并跛行,对于手术持怀疑态度和逆反心理, 与当事医生发生冲突 ,现在一直多方求医中。第三位段先生 57岁男性颈椎病患者,看诊于某知名军区医院 ,经过检查后要求其开刀治疗 ,病人及家属因惧怕开刀治疗来我院诊治。 来诊时双上肢麻木右下肢跛行为主诉 , 我们经过仔细询问病史 、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动静态评估结合影像学资料综合考虑后和病人及家属商量治疗方案,商量的结果是病人要求先行微创介入治疗, 然后根据效果看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 介入术后效果明显双上肢麻木和跛行均不同程度改善 , 病人目前对于治疗满意进一步随访中。 对于三个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不一样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他们的生活完全由于当时的选择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说到是否需要手术,这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话题,估计我长篇大论地写一堆东西,大家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所以,这里我只想比较笼统的,从常识的角度去说说。 如果休息、锻炼能缓解,保守治疗为首选 手术靠边站 首先,所有这些疾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应该先保守治疗的,比如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休息,锻炼;进而可以辅助一些药物治疗、理疗。这些方法都是非常简便、没有多大伤害的,如果用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缓解症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我们所患的颈椎病和腰椎病可不像感冒一样。许多病人问,我的病能痊愈吗? 我们需要知道,脊柱的这些病都是我们机体老化后所产生的,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脊柱在使用了几十年后,像我们的皮肤、牙齿一样,被用旧了。 机体当然有一定的自身修复能力,我们通过上述方法,无非就是延缓脊柱的进一步老化,给机体一个自身修复的机会,但是这个修复不可能是彻底的,“老了”就再也“年轻”不回去了。这是个通理。 疾病痛苦和危险以及预后不良>手术风险,及早手术吧 下面咱们谈谈手术。疾病严重到了一定程度,保守治疗不奏效了,就要涉及到手术的问题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严重到要瘫痪了,大小便已经障碍了,疼痛休息运动姿势都不能缓解了,不用说,谁都知道必须手术了。但如果没有这么严重的时候,到底手术与否呢?这的确是令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犹豫的事情。 所有正常人都惧怕手术,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手术有风险,有痛苦,花费大,需要人照顾,还得耽误工作,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也正是这些事情左右着病人的抉择。 我这里提醒一下要面临手术抉择的病人,除了想到手术的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疾病的情况。 病人往往是惧怕手术要多于疾病。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天枰,我们把手术的不利因素和您的病痛或疾病的危险做个比较,如果疾病的痛苦和危险远远大于手术的危险,那么就不要犹豫地选择手术。相反,就不要手术。 手术风险有多大?比多数病人想象的低 手术的痛苦和风险到底有多大呢?我是外科医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手术,但我说句公道的话,手术不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手术是一种残缺的艺术。 比如病人的椎间盘突出造成了神经的压迫,我们手术并不是让病人重新拥有一个全新的正常的椎间盘,而是切除这个“作祟”的椎间盘,为了切除它,我们还要切除不少正常的组织结构,有时还需要牺牲一些正常的功能。因此说,手术肯定不是首要的选择。 手术是有风险的,除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外,病人其他组织器官也可能在手术这段时间里发生问题,比如老年人在围手术期容易发生心梗、脑梗什么的。 这些风险由多大呢?很难给出个确切的数字,但是肯定比大多数病人想象的低。 许多病人问,医生,我做手术会瘫吗?我想反问,如果一个手术做下来10人5个人瘫了,这还能称之为是治疗方法吗?手术的目的肯定是想解决问题,风险毕竟是少数。最后啰嗦一句手术除了选医院还应该选择负责任的医生团队,这个也是很关键的。 问问自己走多远会疼?影响生活质量吗 那好了,下面病人就需要权衡一下了。想想自己的疾病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和将来可能造成的痛苦,再想想手术的痛苦。将两者放在天枰下称一称。 举个例子,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这些病人往往是走多了会腿痛、腰痛。保守治疗的效果很有限,结果面临了手术的选择。这时我往往会问,您走多远就会觉得疼呢?这个疼痛非常影响您的生活质量吗? 如果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身体平时不太好,走500-600米才会疼痛,不是十分影响生活,那我就建议病人可以保守治疗,即便保守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痛苦,但是至少可以减轻,或慢慢适应。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与疾病共存”(英文叫Live with it.) 。 如果是一个比较爱活动的人,50-60岁刚刚退休,正想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结果走不了了,走500-600米就得坐下休息,不能爬山,不能出去旅游,不能抱着孙子转悠,再想想这个病可能10年后更重了,耽误了10年的光阴不说,到那时身体不像现在这么好了,手术风险更大了。 所以,权衡起来,我觉得应该选择手术。因为疾病给这个病人带来的痛苦、不便、造成生活质量的低下远远大于手术的痛苦和风险。 大多数的情况都可以套用这个例子。当然,关于具体的疾病的危险程度以及手术的风险需要具体的分析,需要和您的医生一起探讨。我们觉得到底要不要手术治疗您的颈腰椎病,起码的一点共识应该是遵循阶梯治疗的理念(能简单不复杂 能保守不微创 能微创不开放),在开放手术之前应该先选择非手术治疗,考虑微创可以规避一些手术风险,微创效果万一不好手术治疗的通道还在 ,现在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应该95%(著名疼痛专家301医院王福根教授和著名骨科专家北医三院党耕町教授语)以上的病人病情会在这个阶梯治疗的模式的中级阶段逆转病情(一定记住人的疾病是有自愈倾向的医生只是起帮助康复的专业作用),让病人愉快尽早康复,大部分病人可以不需要开放手术治疗的。我们只要多学科视野跨界意识融合协同合作取长补短积极推广阶梯治疗理念以及骨病单元(中心)病房模式,倡导好脊柱讲师团的四个拦截理念(把病人拦截在去医院的路上、把病人拦截在上手术台之前、把病人拦截在复发之前 、把病人拦截在享受不了美好生活的路上)推广病前养护意识。我在这里就是笼统地说个通俗的道理供大家参考。
正骨、整脊治腰痛“快准狠”到底正确吗? 2015-12-02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腰痛,当腰痛来袭,一定是希望尽快有效缓解它。如今,各种所谓能治疗腰痛的推拿、手法、理疗、正骨、整脊等治疗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事实上,腰痛作为常见的,困扰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其物理治疗逐渐被商业模式所“神化”,以往的“一针见效”现在被包装成了“一整见效”,那么“正骨手法”“整脊疗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按摩理疗手段,是不是真的有宣传的所谓“快、准、狠”的效果呢? 正骨和整脊皆属于推拿手法 各型腰痛并不是单一原因引起,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方法同步进行,才可能消除症状。所以,所有的腰痛一律依靠“正骨”来治疗,显然很不科学。那么,对于局部劳损导致的腰痛,“正骨”“整脊”以及“理筋”等,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中,脊柱往往会因为长期劳损造成关节应力积累,软组织过于紧张,小关节紊乱或脊柱生理曲度变形等。这些原因引起椎间隙变窄、关节压力增大,继而造成椎间盘受压迫出现膨出、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局部麻木、疼痛(腰痛等)。针对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对症施治,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包括热敷、推拿、贴活血膏药,目的是缓解肌肉的僵直状态和疼痛,减轻乃至解除神经根的物理性压迫和化学性刺激。 无论是“正骨”,还是“整脊”,都属于推拿手法的种类,即通过理筋的手法松解脊旁软组织及腰骶部肌肉,从而达到减轻关节压力的作用。然后,在松解软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正骨或整脊手法调整错位紊乱的关节,使关节间隙松解,减轻神经压迫。手法原理可靠、理论可循,但是一个有经验的且技术过硬的治疗师才是决定疗效的根本。随意找无资质的治疗师进行推拿,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另外,这类疗法虽可短暂缓解疼痛等症状,但难以持久巩固疗效,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过分抬高其疗效显然有夸大之嫌。 了解病情:推拿前体检,推拿后功能锻炼 在脊柱疾病和关节紊乱的治疗中,必须要有完善的检查和体检。这样根据临床诊断进行正骨手法治疗,就算有一定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因正骨或其他推拿手法而出现损伤的患者,都是因为在手法操作之前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体格检查,治疗师在尚未对患者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正骨。比如,如果不进行体检,有些老年腰痛患者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等原发性骨病,这样很容易在手法治疗中出现筋骨损伤。同时,非专业的治疗师推拿正骨手法不规范,手法用力过重或角度过大,也会造成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水肿。还可加重或诱发小关节错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接受正骨手法治疗后,没有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过于依赖手法治疗。事实上,正骨手法产生的椎体的经常性波动,可能会导致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等情况。所以,即使在正规治疗中心,也不宜长期进行正骨治疗——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正骨手法。如果目前在接受此类治疗,则需同时配合积极的运动锻炼。 “正骨”的3个注意点 1. 正骨之前应该对相关肌肉进行彻底放松,如直接就进行整脊治疗,会增加风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正骨不应力度过大,无需刻意追求“弹响”。 3. 正骨后需要进行针对性锻炼,恢复肌肉的状态,“锁紧”关节。
在线服务患者 515位
科普文章 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