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院长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邹俊勇
主任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伟和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姚永金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建达
主任医师
3.5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杜学奎
副主任医师
3.5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茅月存
主任医师
3.5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勇
副主任医师
3.5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静璐
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卫红
主任医师
3.4
王光明
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顾铜杰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骏
主任医师
3.4
结核病科朱育银
主任医师
3.3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叶振悦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思嘉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哲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海舰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方晴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叶娜
副主任医师
3.4
罗华亮
副主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魏斌
主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胡之琳
主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胡晓维
主治医师
3.4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其晓
医师
3.3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丹菲
3.3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汉新
医师
3.3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颖
医师
3.3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丽丽
医师
3.3
肺癌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前者多见,占80%以上,主要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早期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肺癌失去手术机会,可采用放化疗、靶向治疗、射频消融以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靶向治疗。 肺癌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由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外因指环境因素,内因指机体基因突变。肺癌的发生均存在基因突变,临床上通过获取患者的肺癌组织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发现突变基因,针对突变基因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这就是靶向治疗。目前临床上针对肺癌进行检测的主要基因有EGFR、ALK、ROS1等。基因检测主要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突变率较高的肺腺癌。 EGE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的突变率约30%,其中肺腺癌患者的突变率约50%,鳞癌患者约10%。相应的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埃克替尼、奥希替尼等。 ALK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约5%,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且通常与EGFR基因突变不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相应的靶向药物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劳拉替尼等。 ROS1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约1%,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且通常与其它驱动基因无重叠。相应的靶向药物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 相对于传统的晚期肺癌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副作用相对较轻,可以联合其它手段共同治疗肺癌,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涉及各类肿瘤的基因研究如火如荼,新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未来肺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将越来越多。
经常有人体检时发现肺部结节,拿着胸部CT到门诊咨询,这里我简单科普一下。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下面分别介绍: 一、实性结节分为三个级别:高危、中危和低危。高危指直径>=15mm的结节,或直径介于8-15mm,但表现出恶性征象,如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对于高危结节,医生高度怀疑肺癌的,建议手术,对于肺癌可能性小的患者,建议抗感染治疗1周左右,1月后复查CT,结节生长或无变化的建议手术,结节缩小的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中危指直径5-15mm且无恶性征象,一般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CT;低危指直径8mm的结节,一般建议手术;中危指直径5mm的结节,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持续CT监测,结节生长建议手术,无变化或缩小建议长期CT随访;低危指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