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厌奶呢?其实厌奶并不是婴儿生长发育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只是部分婴儿可能遇到的。但是,近来出现厌奶的孩子越来越多。即使这样,“厌奶”也不是医学中的一种病症。如果真是将厌奶进行详尽的分析,可将“厌奶”现象分为“生理性”厌奶和“病理性”厌奶。所谓“病理性”,就以为孩子身体出现疾病现象,这时孩子除了厌奶,还会出现相应的其它异常表现,比如:睡不安;精神差;易哭闹等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和发热;呕吐;腹泻等疾病表现。这种厌奶是非常容易得到家长重视,而且也很容易想到寻求医生的帮助。只是这类厌奶现象非常少见,大多数孩子是在维持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规律时,出现的厌奶。为此,人们冠以这种厌奶为生理性厌奶。其实,生理性厌奶又可分为真正的生理厌奶和心理厌奶两部分。真正的生理厌奶指的是因为孩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导致进食后孩子出现不适感觉,从而产生对进食的暂时不感兴趣或抵抗现象。孩子生后4-6个月内比较容易出现一种导致婴儿频繁哭闹的现象——婴儿肠绞痛。这种现象是由于孩子胃肠蠕动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出现的生理性腹痛现象。还有在孩子出牙时,由于牙龈肿胀,造成吃奶时不适感。再有,婴儿对牛奶蛋白不耐受或过敏,也会出现进食婴儿配方奶粉后腹部不适。这些现象共同的特点是进食时严重哭闹或哭闹加重。存在厌奶现象的孩子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致使孩子对吃奶,特别是配方奶喂养的兴趣降低,出现进食奶量减少,因此被冠以“厌奶”。1、孩子进食时的环境过于嘈杂。随着婴儿长大,神经系统必将逐渐成熟。其中,表现在对外界事情的兴趣逐渐增强。可是,家长在给孩子喂奶或喂辅食时,经常会说一些鼓励孩子好好进食的话语,其他家长也可能会有来回走动或其它可能影响婴儿的举动。由于婴儿不可能理解家长鼓励他进食话语的含义,只能理解大人发音的动作。因此,喝奶或吃饭时孩子也学着发音“说话”。如果孩子进食时,家长的走动或其它声音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孩子进食时,家长可以自己也在进食或嘴里咀嚼食物,比如口香糖等,以此引导孩子进行咀嚼。孩子喝奶或进食时,家长最好不要说话或做其它动作,这样孩子可以比较专心地进食。2、进食食物间味道差异较大。孩子在生后会尽快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可是,在孩子3-4个月时,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添加果汁、钙水等味道比母乳或配方奶重很多的液体,而且这些液体也通过奶瓶喂养。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的混淆。为何同为奶瓶进食的液体,会有味道上如此的差别。待孩子味觉有些发育时,他们就会作出选择,躲避奶汁的喂养,而等待果汁等味道较重的喂养过程。因为食物味道上差别造成的“厌奶”只能通过调整味道来解决。比如:将配方奶中也加些果汁,同时停止果汁的奶瓶喂养,待孩子再次接受配方奶后,逐渐减少配方奶中添加的果汁量,最后停止添加果汁。为了继续给孩子提供水果中的营养,可采用果泥,小勺喂养的方式。对于“厌奶”的认识不是在于如何正确治疗或纠正,而是在于如何预防。疾病的及早认识和治疗,可以避免孩子对食物的厌恶。再者,创造安静专一的进食环境,避免食物间,特别是相同喂养方式的食物间,味道差异较大的现象,也是保证孩子顺利进食的基础。厌奶虽然不是疾病,但却可能给孩子造成成长发育迟缓的问题,特别是给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饥饿:最好的开胃药 孩子吃得好才能长得好,为让孩子能多吃一口,家长没少动脑筋。可有时候事与愿违,你越想让他好好吃,他越是对你精心搭配的食物爱搭不理的!结果孩子的长势自然不理想。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答: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答: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三、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流行的?答: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四、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三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五,手足口病怎么治疗?答: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O版):(一)普通病例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二)重症病例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3.恢复期治疗。六、哪些手足口病病人可能发晨成为重症病例?答: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一)持续高热不退;(二)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三)呼吸、心率增快。(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五)高血压或低血压(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七)高血糖。七、手足口病主要在什么时候高发?答: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是发病高峰。据卫生部通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且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八、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答:(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3)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4)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5)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6)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7)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8)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九、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答:(1)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2)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3)患儿的家庭应使用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4)小学、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当地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如何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预防手足口病工作?答:1、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广大学生和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充足睡眠、膳食均衡、多锻炼身体。老师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2、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和缺课登记制度,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正规医院就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3、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4、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6、学校和托幼机构应积极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7、一旦发现疑似症状患者,应迅速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或者拨打“120”救助电话,并及时向当地卫生院公卫办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小儿发热的物理降温处理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小儿的体温可以随气候、饮食、哭闹、和衣被的厚薄等有一定的波动,发热也是许多疾病开始时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小儿正常体温为腋下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当小儿的体温超过38.5 ℃时,就需要做退热处理了。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家长在小儿发热时经常给孩子穿很多衣服或者盖很厚的被子,为的是让孩子发汗,认为这样就可以退热;有的家长除了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外,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也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到医院让医生看一看孩子发烧到多高的温度,这样医生就可以诊断,或者医生就可以给孩子治好病了。以至于许多孩子在就诊前、来医院途中或到医院后未进行退热处理前因高热而发生惊厥,高热惊厥又加重了家长的忧虑。这些家长不知道的是,如果发热的孩子到医院看病时体温超过38.5℃,医生是要先进行退热治疗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高热惊厥的风险。所以先退热是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给小儿退热是很多家长需要知道的常识,物理降温是快速并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首先,要注意室内通风,小儿发热时要减少衣被,这样可以达到散热的目的,特别是小婴儿。我们通常说的打包降温是对婴幼儿而言,是婴儿常用的降温方法之一。但是要注意遮盖孩子的腹部,防止腹部受凉。高热前寒战是许多家长担心的问题,有些孩子在高热前出现皮肤发花,手脚冰凉的现象,这是由于致热原所引起的,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后发生的,这时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保温,尤其是四肢,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温热饮料。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用物理的方法降低体温通常是安全有效、减少因高热而发生惊厥危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小儿。物理降温的方法很多,家长在家里一般都能够自己完成。主要为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温水浴。这些方法做起来很简单,而且不存在药物降温的不良反应。 头部冷敷适用于小儿的一般发热。方法是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小儿的前额部,并及时更换;也可用水袋装入凉水,枕在头下,达到头部降温的目的。 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小儿的降温,特别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其方法是用温水擦拭小儿的皮肤。水温不宜过高,重点擦拭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走向部位,并在这些部位多停留一些时间,边擦浴边按摩,这样可以使血管扩张,达到全身散热的目的。但是要注意不要擦拭颈后部、胸部、腹部,因为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擦拭的时候注意给孩子遮盖腹部,防止腹部受凉,擦拭后也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如果孩子精神好,可以采用温水洗浴的方法,这样降温的效果更会好些。温水洗浴后给孩子盖好衣被,让孩子休息,并多饮温开水。 另外,擦浴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孩子有寒战、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停止擦浴,及时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酒精擦浴现在已不提倡使用。 药物降温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该先让孩子躺下休息,同时要给多孩子喝水,这样可以增加尿量,使孩子多出汗,不但能够降温,而且还有利于排出毒素。 因小儿病情变化较快,发热的小儿经过适当的退热处理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总访问量 28,970,972次
在线服务患者 36,629位
科普文章 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