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德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中医内分泌夏城东
主任医师
5.0
中医内分泌张燕
主任医师
5.0
中医内分泌熊伟
副主任医师
4.4
中医内分泌范乐
副主任医师
4.1
中医内分泌邵鑫
主治医师
3.6
中医内分泌魏子孝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内分泌陈筑红
主任医师
3.4
中医内分泌陈艳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内分泌邹本良
主任医师
3.4
崔亚珊
主治医师
3.2
中医内分泌黄佳娜
主任医师
3.2
中医内分泌程汉桥
主任医师
3.2
中医内分泌卫兰香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内分泌黄珂
主治医师
3.1
中医内分泌胡国庆
主治医师
3.1
中医内分泌宋芊
主治医师
3.1
门诊上经常会有糖尿病患者这样问:“大夫,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要打胰岛素呀,是不是要终身打呢?”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仔细读读下面的内容,相信你就能得出答案。首先,你是否知道糖尿病是分类型的?很多患者朋友不知道糖尿病还分1型、2型及其它类型,那么我给糖友们介绍一下。糖尿病患者中有90%左右的人是2型糖尿病,但还有10%左右的人是非2型糖尿病,这1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曾经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看到这个病名你是不是就能推断出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打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绝对不足的,只能外源补充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他们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接下来咱们说说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曾经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就是说在糖尿病患者群中对于占比90%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依赖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就是胰岛素在降血糖的功能方面发生了抵抗,胰岛素对血糖的处理变得不敏感,不能发挥胰岛素正常的降血糖作用,久而久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就会慢慢升高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因此,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是减轻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不是必须使用的。那么2型糖尿病患者什么情况下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呢?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血糖非常高,我们常把这种高血糖的状态称之为“高糖毒性”,当达到这种高血糖状态时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的功能及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均被显著抑制,这个时候就需要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来降血糖以快速减轻这种高糖状态。当这种“高糖毒性”状态缓解后,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尤其是首次出现这种高糖状态的时候。这种高糖状态下使用胰岛素往往是短期的,医生把这种短期使用胰岛素的治疗称之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经过强化治疗后很大一部分患者能够停用胰岛素。第二种情况就是得了糖尿病时间很长,比如20年以上,胰岛细胞功能衰退达到了类似1型糖尿病那种状态,这时候需要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也就是需要打胰岛素。这里要特别提示一下,我在临床中诊治的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然得病时间长,但他们的胰岛细胞功能下降并不严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还是胰岛素抵抗,这时候胰岛素并不是必须使用的。第三种是患者自身存在不适合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比如妊娠状态、口服药不耐受、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等等。这些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血糖难以控制达标,但此时口服降糖药使用又受限,那就只能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看完这些,思考一下你自己目前是什么情况,是否需要使用胰岛素,是否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文中提到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我会专门写一篇科普文章介绍给糖友们。 参考文献:[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2]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版)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因为糖尿病最终会诱发多种并发病,比如眼底病变导致的失明、周围血管神经受损导致的截肢、累及肾脏导致的肾功能衰竭等等,因此很多被诊断了糖尿病的患者都非常担心,希望把血糖控制好不得并发病。控制好血糖的两大关键环节是饮食和运动,这里咱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很多人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非常沮丧,因为一些病友的告诫及网上的信息提出要管住嘴、不能吃这不能吃那的说法,比如说不能吃水果、不能吃甜食等等。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对不对呢,糖尿病患者真的要与很多美食说再见吗?这里我要告诉广大糖尿病患者,其实所有健康的食物你们都是可以吃的,但是要控制总量。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进行饮食控制是因为绝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起因与饮食摄入超量有关。既往饮食的过量摄入导致人体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发展为糖尿病。有人会有疑问了,为什么有些人比自己吃的多却没得糖尿病呢?那是因为每个人胰岛素细胞的储备功能是不同的,有些人的胰岛细胞储备功能相对好一些。对多数人而言,过量的饮食摄入会导致体重逐渐增加,体重增加就会让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呢?胰岛素抵抗顾名思义就是胰岛素在降血糖的功能方面发生了抵抗,不能发挥胰岛素正常的降血糖作用,久而久之血液中的葡萄水平就会慢慢升高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由此可见,吃得过多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根源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们要进行饮食的控制管理。那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管理就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吗?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容易让人产生误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其实是根据自身日常的劳动、工作强度来管理进食的总热量,而不是一刀切的说某种食物不能吃。这里提到了“热量”这个概念,那么热量是什么?热量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给人体提供的能量。三大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物质存在于人们日常吃的食物中,食物被吃进人体后进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常说血糖。因此,人们吃的任何能提供热量的食物最终都会转化为血液中的糖,而不只是吃糖才会影响血糖。这三大营养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食物呢?碳水化合物是各种单糖、多糖、淀粉类食物,如蔗糖,水果里的果糖,红薯、土豆、玉米、小麦、水稻里的淀粉等等。这里可以看出,主食类的食物含碳水化合物比较多。蛋白质在奶制品、豆类、鸡蛋清、瘦肉里含量较多。脂肪通俗来说就是老百姓说的油,除了大家熟知的烹饪用的各种油,坚果里的含油量也非常高。这三大营养物质在同等重量下转化为葡萄糖的多少是不一样的,脂肪是转化得最多的。例如20粒生花生米的热量相当于一两大米的热量。那么蔬菜属于三大营养物质中的哪一类呢?绝大部分绿叶菜内含量最多的是不产生热量的纤维素,紧含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热量很低;但根茎类的蔬菜比如山药、土豆、藕、芋头等等含有淀粉比较多,也就是含有碳水化合物偏多,吃的时候应该按主食对待。每个人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三大营养物质,但每个人需要的能量有多有少,因此在进食时要个体化的摄入适合自己的饮食热量,吃的热量适合自己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前面提到了,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是因饮食热量的过度摄入导致的血糖升高,也就是说吃的多了,因此糖尿病患者几乎都应该负平衡摄入饮食热量,简单说就是比原来吃的要少。这里说的是要少吃,而不是不吃。精确计算每餐的进食量比较繁琐,糖尿病患者朋友们通常难以做到。那么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相对好把握的进食方法,其实就是老辈人所提倡的进食原则——吃饭不要吃十分饱。具体来说,如果超重不明显的糖友可以吃九分饱,超重明显的糖友可以吃七分饱。如果糖友们能长时间的做到这一点,那么血糖通常会控制的很理想。对于饮食种类的搭配可以大体这样分配,主食占中饮食总热量的一半左右,蛋白质类食物占总热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油脂类食物占总热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如果因为应酬等因素,这顿吃多了那就在下一顿餐减掉。那怎样评估自己进食量是否合适呢?糖友们可以每周根据体重来评估。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每天热量摄入如果能做到负平衡体重一定会减轻,如果体重无变化甚至增加,那么就在接下来的一周进一步减少饮食的摄入总量直到体重有下降趋势。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患者朋友们应该能够体会到糖尿病患者不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吃但需要控制总热量,总热量控制得是否合适可以通过体重来评估。这里留个小问题,如果你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掌握了糖尿病的饮食管理。问题是:无糖食品对血糖没有影响吗?
总访问量 9,747,849次
在线服务患者 9,558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149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