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儿科叶沿红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张永平
主任医师
3.3
儿科马小风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张亚男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张永红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李俊泽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单晓玲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周晶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李红
副主任医师
3.3
徐霞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马吉庭
主治医师
3.3
儿科孙亚如
主治医师
3.3
儿科何彬宾
主治医师
3.3
儿科何步梅
主治医师
3.3
儿科刘春霞
主治医师
3.3
儿科吴静
主治医师
3.3
儿科杨澜
主治医师
3.3
儿科杨小珍
主治医师
3.3
儿科赵永华
主治医师
3.3
陈鹏
主治医师
3.3
儿科杨涛
主治医师
3.3
儿科马建琴
主治医师
3.3
儿科徐瑾
主治医师
3.3
儿科尹慧娟
主治医师
3.3
儿科吴艳红
主治医师
3.3
儿科杨波
主治医师
3.3
儿科尤恩
主治医师
3.3
儿科张玉真
主治医师
3.3
儿科丁晓容
主治医师
3.3
秦想
3.2
儿科杨亚丽
医师
3.2
儿科牛得水
医师
3.2
儿科董淑梅
医师
3.2
儿科杨叶
医师
3.2
儿科李丽薇
医师
3.2
儿科马婷
医师
3.2
儿科童彦瑞
3.2
儿科张丹
医师
3.2
儿科孙丹辉
医师
3.2
为进一步规范早产儿保健工作,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早产儿保健指南》,并同时发布了《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现将指南整理如下: 一 住院前管理 (一)产前 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 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 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 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3)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二 住院期间管理 (一)护理及发育促进 1.保暖:出生体重
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怎么用药,这里给各位家长梳理一下。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3个月的儿童,布洛芬可用于≥6个月的儿童。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儿童口服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5-10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小时。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的剂量为每次10-15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小时。口服药物以后建议物理降温,多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