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细胞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通常要在42度以上才会逐渐被破坏。一般的发烧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不用担心会热坏了脑袋。除非是因脑炎、脑膜炎引起的发热才会造成大脑伤害。发热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寻找病因对症治疗。一般感冒会发热2-4天,如果活动力佳、进食正常则不必太担心。但需注意感染有无恶化或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形,如婴幼儿出现哭闹不停、活动力差、高热不退、不肯进食、抽搐等应尽快就诊。通常一般滤过性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就会痊愈,不应主动要求医师开抗生素,因为易造成抗药菌种的衍生。医师建议使用时,家长应仔细询问适应症及使用时间。
今年春节过后某天上午,我的诊室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妻子的手上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那个小孩一看到我就“哇哇”地哭了起来,搞得我很郁闷:很多患儿家属都说我慈眉善目整一幅弥勒佛像,难道这个小孩比较另类?这时,小孩的父亲走到我的诊桌前说:“黄医生,你还认得我吗?”我努力地在大脑里“百度”一下,查无相关内容。“我是陈江×,我奶奶说我小时候得过肾炎,还是你给治好的,记得吗?(保护患者隐私是俺们的义务,陈江×下称小陈)。听到这个名字,犹如在百度的对话框里键入准确的关键词,相关内容顿时清晰浮现。“记得记得,都长这么大了!(人家都当父亲啦,这么说欠妥,不过这是儿科医生的口头禅)你奶奶当时还非让我收你当义子,要不是我当时还是单身汉没敢答应,现在我都成干爷爷啦!哈哈…”诊室顿时笑声盈盈,我那准干孙子也停止了哭闹,咕噜噜地转着大眼珠一脸困惑。事情得追溯到1993年秋,刚刚新手上路还不到一个月的我在科室刘主任的“怂恿”下,到医务科办理了处方权,苦日子从此开始啦!十张固定病床和不定数的“走×床”“加×床”立即成了我的责任田,病房和门诊值班一周至少两次(当时没有急诊科)。那时咱底子薄没经验,从副驾驶座一下子挪到驾驶座真的是战战兢兢好怕怕!幸亏当时年轻体壮精神好,没谈恋爱时间多,急忙充电翻书勤,前辈教诲记得牢,终于也能磕磕碰碰上路了。小陈就是在那时住进我的责任病房的。记得当时小陈是因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住院的,静滴了一周的青霉素和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出院,可是小便潜血总是“2+~3+”,反反复复好长一段时间,因此小陈和她奶奶就成了我们科室的常客。复诊了几次后,小陈的小便潜血依然如幽灵般紧紧相随、时隐时现。那时的医患关系相当和谐,病人和家属对医生十分信任,可我因为心里没底,总觉得惴惴不安,在接诊时我就很明确地和小陈的奶奶交底:我是个新医生经验不足,要不换个主任、前辈看看?可人家态度也很明确:你看就行,我相信你!搞得我更加不安和愧疚。后来还是科室的李护士讲出事情得原委:原来小陈的奶奶把我们科室的所有医生的名字都拿到某尊佛前去卜卦,结果我很荣幸地中选!当时我还挺纳闷:咱又不信佛,居然人家泥菩萨大人还如此垂青!不过人家既然这么信任,以后我也就坦然接诊。过了几个月,小陈尿液中的潜血终于消失了,大家皆大欢喜,于是也就出现了小陈的奶奶要我收义子的事件。那时我是以还是单身推辞,其实我心里打个小九九:明的是我收了个义子,可暗地里我就多了个干爸妈,这“亏本的生意”没法做!小陈的儿子咳嗽一个多月了,从村卫生所看到泉州某医院也不见好转。我对小陈开玩笑说:“这次你该不会也卜了一卦再来找我吧”?小陈说:“我在网上查看了你的资料,是′好大夫在线′,昨天我还向你咨询了,是你要求我带小孩来诊室看的。昨晚跟我奶奶说起你的名字,她才想起我小时候肾炎也是你看的。”“哈哈…你奶奶身体还好吧?当时她是卦选,现在你是网选,从原始社会直奔信息时代啦!”“现在的年轻人哪个不上网啊?你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啦”!(汗!我那只是人家网站上的一个网页罢了。)小孩咳嗽太久啦,灌药、打针、点滴折腾个没完,现在看到你们穿白大褂的就哭!(哦!我的郁闷解除。)我只好上网查查看,刚好查到了你”!询问病史和体检后,我又给小小陈查了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数都减少,这也难怪,一个多月来在他身上用过的抗生素横跨“三大洋五大洲”(氨基糖甙类、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共5种抗生素),损伤点白细胞粒细胞总是难免滴!(声明:俺没有贬低先前给小小陈看过病的同道们的意思,只是想把自己掌握的一个不成熟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和大家分享下:凡是不敢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俺也不用在其他患儿身上。仅供参考哦!)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我给小小陈下的初步诊断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当然我给他的病历写的是“过敏性咳嗽”,因为我们这里(特别是农村)的人对“哮喘”很忌讳。给开了一周量的支气管解痉药、抗过敏药,嘱停用抗生素,一周后复诊。另外考虑到小孩是去年底搬到新装修的楼房住后才发病的,我建议小陈把孩子先放在爷爷奶奶住的老房子住一段时间。(别误会是神马迷信,现在装修的二次污染太严重啦!你清楚滴。)具体疗效如何,咱就不王婆啦,有空大家可以到我的网页看看,那有一票感谢票,(唯一的一票!咳嗽)就是小陈发来的,看来网选还是比卦选灵验些滴!
总访问量 423,554次
在线服务患者 309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