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建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运动医学张晓南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骨科王旭凯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中医骨科冷向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骨科杨有庚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骨科李跃飞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骨科赵虹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骨科陈相明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高学汉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李晓春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李治罡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刘柏龄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张文泰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赵文海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闻辉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张少臣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赵长伟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骨科韩继成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4
脊柱外科李晓江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1
中医骨科张国华
教授
3.3
黄丹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骨科沙里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骨科王孝成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骨科朱东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骨科王晶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骨科齐万里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骨科崔镇海
主治医师
3.3
中医骨科邓伟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骨科李绍军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骨科李成刚
副主任医师
3.2
李向欣
主治医师
3.2
中医骨科孟刚
主治医师
3.2
中医骨科刘茜
主治医师
3.2
中医骨科高宏伟
主治医师
3.2
中医骨科龚庆
主治医师 讲师
3.2
中医骨科刘大龙
主治医师
3.2
中医骨科罗宗键
副教授
3.2
中医骨科姜彪
医师
3.2
中医骨科王建宇
医师
3.2
中医骨科郭辛宇
医师
3.2
如果想通过非手术治疗来消除或缓解颈腰椎疾病的痛苦,本方法是治疗颈腰椎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本疗法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扭伤、网球肘、肩周炎、足跟痛、胸椎小关节紊乱等疾病。 本人治疗采用特殊针法结合口服中药、外敷中药的方法,一般患者1-3次即可见效,每次治疗在十分钟内完成,治疗时不留针,每次每种疾病治疗费为150元(按吉林省物价局收费标准收费),治疗间隔时间为4-7天1次。 治疗时,及治疗后的感觉 正常人行针时无感觉、或仅有酸胀感; 行针时感觉疼痛,说明患有骨伤科疾病; 治疗后的不适感通常在半天到一天内消失,说明疾病较轻,一般疗程在5次左右; 不适感在三天内,说明疾病较重,但随着治疗,这种不适感会逐渐缩短在一天内,通常疗程在10次左右。 长痛不如短痛。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要患者配合:1、尽量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剧烈活动及体育运动;2、禁酒;3、禁食辛辣食品。如果不按注意事项执行,疗程将延长。 避免骨伤科疾病复发的方法:有骨伤科疾病疼痛时应及时治疗;常年间歇性卧床牵引;适当活动。
医学研究表明: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又称变性),一般椎间盘变性与年龄有关,由于现在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脊柱的退变大大的提前。人体的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软骨、肌肉、韧带等)如一部机器一样,没有永不磨损的。 脊柱的退变(包括椎间盘的变性、椎间盘的膨出、椎间盘的突出),始于椎间盘的变性,既而形成椎间盘的膨出,最终变成椎间盘突出,被医学诊断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会感到有明显颈肩腰腿痛的症状。椎间盘的退变,会造成椎间隙变窄,使脊柱长度短缩,身高变矮,不同程度的“驼背”,当发现身高变矮或不同程度的“驼背”时,要高度警觉脊柱退行性疾病已经悄悄的发生(多数人没有感觉或仅有疲劳感,休息后可缓解)。 以我30年的临床经验,患者初期会感到间歇性颈部、胸背部及腰背部的疲劳感、怕凉,这些部位一过性的肌肉酸痛,并有过落枕、闪腰自愈的过程,以我临床经验认为:这种不适感(或称为症状),发生在3-5次之内,您可能经过休息,或局部热敷,或外用任何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膏药,都能消除这种不适感或症状;但这些感觉一旦超过5次,95%的患者就有一次症状的大爆发,颈部出现颈椎病的症状,腰部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胸背部(胸椎)出现小关节紊乱症状,以颈椎病(即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最为复杂,腰部表现为反复性的腰肌劳损,腰腿痛。颈、腰椎疾病最典型的表现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夜间痛醒,体位被强迫,单侧肢体疼痛、麻木,有时到手、足。 除外伤造成的椎间盘突出外,多数患者是退变引起的椎间盘疾病,我得出以下观点: 1、遗传:多数椎间盘疾病呈家族式的形式出现,所以关心父母、长辈,就是关心自己,以便早期预防(先天之本不足); 2、低头(中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伏案(中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久坐(中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久立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常常的劳损); 3、某些内科疾病,如糖尿病、痛风、慢性胃肠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等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后天之本出了问题); 4、未经过评估的过度剧烈运动,如球类运动、跑跳运动、登踏运动、器械运动与椎间盘突出有关(有害的运动); 5、不良生活嗜好、不良情绪、长期失眠与椎间盘突出有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保持脊柱的长度,防止椎间盘突出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特别要重视。 第一步:应采用特殊针法、口服中药双管齐下的方法放松脊柱周围紧张短缩的肌肉,消除或缓解疼痛。 第二步:常年间歇性维持脊柱的牵引,即反向运动,就能防止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大爆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摘自百度文库)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别称 腰间盘突出 英文名称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就诊科室 外科,骨科 常见发病部位 腰 常见症状 腰痛,下肢痛 病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6.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临床分型及病理 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1.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2.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3.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4.Schmorl结节 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腰痛 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 3.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二)体征 1.一般体征 (1)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2)腰部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2.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阳性病人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髓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牵拉硬脊膜诱发患侧坐骨神经产生放射痛。 (2)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3.神经系统表现 (1)感觉障碍?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肌力下降?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3)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腰5神经根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骶1神经根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检查 1.腰椎X线平片 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CT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3.磁共振(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4.其他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症状,不应诊断本病。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支持治疗?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基础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5)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2~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6)髓核化学溶解法?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2.经皮髓核切吸术/髓核激光气化术 通过特殊器械在X线监视下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或激光气化,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目的,适合于膨出或轻度突出的病人,不适合于合并侧隐窝狭窄或者已有明显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脱入椎管内者。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⑤合并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近年来,显微椎间盘摘除、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减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访问量 1,769,291次
在线服务患者 2,144位
科普文章 14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