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名称嘌呤含量(mg)杏0.13鸡蛋0.4葡萄0.5梨0.9苹果0.9牛奶1.4大葱1.4面粉2.3南瓜2.8蜂蜜3.2黄瓜3.3茄子4.2番茄4.2青葱4.7胡萝卜5.0土豆5.6草莓5.8小米6.1白菜8.0芹菜10.3大米18.1菜花20.0大豆27羊肉27菠菜30鸡肉31花生32.6牛肉40猪肉48火腿55鲤鱼60猪肝95沙丁鱼118牛肝233摘自《食物成分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以产生多种自身抗体,选择性的针对外周血细胞或者骨髓造血细胞,导致血液系统变化。同时肾衰、缺铁、感染和药物等因素都可以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几乎所有的狼疮患者都可以在病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一项或几项血液系统异常。血液系统异常可以发生在狼疮症状出现后,也可在典型狼疮发生前血液学异常经常是SLE的首发表现,也可提示病情恶化。也是病情活动的标志,反映了本病对骨髓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生存的影响。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定SLE分类诊断标准 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压积<35%,伴网织红细胞计数上升; 白细胞减少:2次或2次以上测定<4×109/L淋巴细胞减少: 2次或2次以上测定<1.5×109/L; 血小板减少:未用与血小板减少有关的药物治疗测得<100×109/L。57%--78%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有贫血,多为中度贫血。其机制:红细胞生成受阻、红细胞扣留等因素引起的外周破坏;成人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儿童主要表现黄疸、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等。贫血原因分为非免疫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慢性病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肾病性贫血、药物引起及继 发于其他疾病的贫血。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不良和恶性贫血等。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贫血药物,有效率为75%;对于病情严重和进展迅速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也可用硫唑嘌呤,对激素疗效不满意者,可用脾切除术,但脾切除治疗很少能获得长期疗效。因此,SLE引起贫血的治疗还是以治疗原发病为主。50%-60%以上SLE病人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与多发性皮疹、淋巴细胞减少等密切相关。发病机制:1.抗体介导:如抗粒细胞、单核细胞抗体等;2.药物诱导;3.骨髓功能障碍;4.外周血破坏;:脾功能亢进;免疫复合物特异性抗体诱导的凝聚反应等。同时可以伴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减少。7%-52%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尤其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7%-26%。低于20×109/L的严重血小板减少不常见,但是轻度血小板减少常发生于无出血倾向的SLE病情恶化时。对于SLE患者中严重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给与激素治疗。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难以减量的患者,可采取大剂量甲泼尼龙、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脾切除等治疗方法。血液系统异常是SLE最常见的表现,血液系统异常特别是育龄期女性患者,应注意进行SLE的相关筛查。对于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应警惕同时存在SLE的可能性,有些患者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SLE的血液系统损害归属于中医“血证”、“水肿”或“虚劳”范畴。临床诊治需要辨证、辨病和辩症治疗。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病,可表现为急性复发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归属“痹证”、“热痹”范畴,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疾病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本科室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避免了应用现代化学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的同时,高效、快速地解除患者的痛苦,缩短急性期的病程。现就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经验介绍如下:目的:迅速终止关节疼痛,缓解关节红肿、发热症状,降低血尿酸,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一、一般治疗1、饮食:1)调节饮食,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质、低脂肪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防止过胖。2)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心、肝、肾、脑等)、海产品(鱼、虾、蟹等)、豆制品(豆腐、豆浆、大豆、豌豆等)、酒类(白酒、红酒、啤酒等)、酵母等。3)多饮水,成人每日约2000ml以上,多进食碱类食品。如蔬菜、水果等。4)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和积极治疗相关疾病。2、休息:卧床休息,可抬高患肢,避免关节负重。二、中医治疗1、中医外治法: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用范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等。中医辨证属风湿热痹者。用法:取清碧散(大黄等)适量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敷肿痛关节,药物外敷范围较肿痛范围稍大。应用辅料外敷防止干燥,每日1~3次。2、中药汤剂方药:风湿1号方加减。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薏苡仁10~15g 防 己10~15g 土茯苓10~15g 黄 柏10~15g络石藤10~15g等。加减:湿邪偏重,加用车前子、滑石;脾虚者,加用黄芪、生白术;热盛者,加用连翘、紫花地丁。服用方法:上药加水煎煮,取汁200ml,每日二次分服。三、西医治疗1、碳酸氢钠片,0.5~1.0,日三次口服,使尿PH值维持在6.5左右;同时要多喝水以保证充足的尿量。有胃肠道疾病或者有水钠潴留疾病的病人忌用。2、中药外敷效果不佳者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每日1~2次口服;或布洛芬缓释胶囊,0.3,每日1~2次口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同时,需配合胃粘膜保护剂应用,避免或减少消化道粘膜损伤。有胃肠道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慎用。病情缓解后,需要根据血尿酸数值及病情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同时需要配合饮食调整,定期复查,远离诱发因素,适当锻炼。
总访问量 2,249,968次
在线服务患者 1,074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