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患者牙齿因为龋坏,松动后拔除,导致牙齿缺失,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牙缺失后应该如何镶牙,镶牙的方法有哪些,我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镶牙的方式方法。1.固定义齿修复,是最常用的修复方式,假牙固定粘在邻牙上,不用拿上拿下,体积和之前的牙大小一致。适应症:缺失一颗牙或者多颗牙间隔缺失,前后都有牙且邻牙不松动或松动不超过1度。优点:固定不用取上取下,佩戴舒适,咬合功能好,美观。缺点:需要将邻牙磨小,镶一颗牙需要做三颗假牙在嘴里。2.种植修复,是近几年越来越首推的方式,也是固定的。适应症:缺牙区有足够间隙,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宽度要达到一定长度。优点:固定,舒适,美观,不用磨除邻牙,咀嚼功能好。缺点:费用较高,镶牙周期长,从种牙到镶牙起步需要3个月以上。3.活动义齿修复,是最古老的方式,顾名思义活动的,需要取上取下。适应症:多颗或者全口牙缺失,或者少数牙缺失临时修复。优点:价格实惠,取上取下可以清洁到位,解决了多颗牙缺失的患者,能够咀嚼食物。缺点:体积大,初期佩带不舒服,会有局部压痛,取上取下比较麻烦。以上就是目前镶牙的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的治疗大年。
如今,牙齿早期矫正的概念在家长间“深入人心”。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见到嘴里戴着各式各样牙套的孩子,早就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有很多家长带着三四岁的孩子,甚至襁褓中乳牙尚未长全的幼儿,来询问医生是否要矫正“龅牙”。但也有家长困惑不已:我的孩子真的需要一场价格不菲,耗时漫长的牙齿早期矫正吗?当代家长的牙科保健意识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背后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口腔正畸理念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正确适时的早期矫正当然是必要的,有些矫正的时间窗口只有短短数年甚至数月。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往往能发现一些阻碍牙齿咬合甚至颌骨发育的苗头。通过矫正,可以给孩子口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有些早期矫正(以下简称早矫)是必要而且及时的,有些所谓的早矫是不必要可有可无的甚至有害的。2022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曾经邀请了若干位国内顶级正畸专家就当前热门的早期矫正发布了专家笔谈,如下的一些征兆作为早矫的适应症:乳牙时候的反合(地包天)开合(咬不上),某些口腔的不良习惯;换牙时的功能障碍(舌唇习惯异常,口呼吸等),上前牙的向内倒,上下牙弓的不匹配,前牙(无论是单颗还是整排)的反合,严重的深覆盖(龅牙),替牙的障碍(乳牙的早失,滞留,恒牙的阻生)以及一些口腔不良习惯(舌头,嘴唇,呼吸)。此外,有些孩子的牙不整齐和龅牙虽不严重,但如果影响到了心理健康,那一般也认为需要早矫干预。如今,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无论在乳牙期还是换牙阶段,前牙的地包天需要矫正,晚了可能会影响咬合关系乃至骨头(上下颌骨)正常发育,而这是基于正确理念的早矫宣传科普的功劳之一。看到这里,作为家长,你是否已然下定了决心,决不能让孩子输在牙齿乃至容貌发育起跑线上,要带上你的孩子,进行一场早矫呢?且慢,在此前提到的专家共识里,也列举了一些除了看上去不太正常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然而的确无需治疗的情况。客观说,这些情况往往正是早矫领域里过度医疗的高发区。包括上门牙在换牙初期的少量间隙,侧门牙刚替换时的些许倾斜,牙列的轻度拥挤,磨牙(六龄齿)的轻度远中关系,前牙的轻度深覆合(深咬合)等等。另外有时候,牙齿不整齐和咬合关系的异常往往是一些口腔不良习惯和功能(呼吸,咀嚼,吞咽)障碍的结果。如果这些功能障碍和不良习惯不加以纠正改善,单纯的早矫往往也达不到理想稳定的效果。牙齿早矫并非是件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简单事儿,一个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正畸医生会给你足够中肯专业的意见。最后,笔者想谈谈早矫矫治器(牙套)的选择问题。目前,市面上的牙套可谓琳琅满目,不免又让人有了选择困难症。选择牙套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有效、舒适,最后才是美观,而且应该兼顾性价比,以上原则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有些阻断性的治疗十分简单,例如乳牙期由于喂奶习惯造成的地包天,有时候只需要一根冰棒棍就能解决;有些不良习惯如吮指、吐舌,可以通过宣教来改善孩子的习惯,咬合的问题即可不治而愈;乳牙早失往往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间隙保持器就可维持牙弓的长度宽度以及六龄齿的位置等等。而有些早矫治疗则相对复杂,如换牙时恒牙的阻生,基于口呼吸和不正确的舌习惯导致的颌骨发育障碍甚至容貌的改变等;有些还需要口腔内各学科的联合治疗,甚至是同耳鼻喉、呼吸科、睡眠医学科等临床学科联合诊疗;有些甚至需要去除了病因才有良好的效果。相对而言,在适应症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早期矫正确实给后期的系统性正畸(多在12-13岁以后)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世间并不存在于一种“放之四海皆可”的牙套和矫治方法。每位医生所擅长和偏好的牙套也不尽相同,譬如近几年在营销上热度很高的某款硅胶牙套,由于其操作简单和收费高昂成为某些机构的“最爱”,客观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滥用,也耽误很多本来应该得到更高效治疗的早矫窗口期,而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朋友们注意的。(本文首发于芜湖日报2023.6.28第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