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特色诊疗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如何解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在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中,明确将血液学异常、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列入了诊断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对于其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活动性与复发都有重要的意义。(1)常规检查: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常可存在受累,如血液系统异常和肾脏损伤等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肾脏受累时,尿液分析可显示蛋白尿、血尿、细胞和颗粒管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增快,而缓解期多可降至正常。(2)免疫学检查:5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伴有低白蛋白血症,30%的病人伴有高球蛋白血症,尤其是γ球蛋白升高, 血清IgG水平在疾病活动时。疾病处于活动期时,补体水平减低,原因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消耗补体和肝脏合成补体能力下降,单个补体成分C3、C4和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在疾病活动期均可降低。(3)生物化学检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肝功能检查多为轻中度异常,较多是在病程活动时出现,伴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升高。血清白蛋白异常多提示肾脏功能失代偿。在肾脏功能检查中尿液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有助于判断和监测肾脏损害程度及预后。发生狼疮肾炎时,血清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Cr)有助于判断临床分期和观察治疗效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性,近年来逐渐引起高度重视。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存在严重血脂代谢紊乱,炎性指标升高,同时具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血清脂质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CTD有效的预测指标,定期检测可及早发现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病人。(4)自身抗体检测:目前临床开展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包括抗sm、抗U1RNP、抗SSA/Ro、抗SSB/La、抗rRNP、抗Scl-70和抗Jo-1等)、抗核小体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等。对于临床疑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应行自身抗体检测。在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中,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阳性包括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磷脂抗体和ANA阳性。(5)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和肾活检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有很大的帮助,皮肤狼疮带实验阳性和“满堂亮”的肾小球表现均有较高的特异性。2、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复发的实验室指标有哪些? 系统性红斑狼疮处于活动期或病情复发时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大多数病人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和临床症状变化是同步的,因而,结合实验室检查能够更明确的判断疾病活动性,决定治疗方案。目前已经有多种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判定系统,其中的实验室检查部分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学常规(补体和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抗ds-DNA抗)、生化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3、何谓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泛指机体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效应分子,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由自身免疫反应参与发病机制,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疾病。自身抗体检测对AI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自身抗体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特征。自从1948年Hargraves最初描述狼疮细胞(LE细胞)现象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自身抗体的存在。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成分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应答和自身免疫,病重要特征之一,多数自身免疫病均伴有特征性的自身抗体(谱)自身抗体检测已成为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4、自身抗体临床分类是什么? 自身抗体临床可分为:①疾病标记(志)性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只出现于某种自身免疫病中,绝少出现于其他疾病中,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价值大,但种类较少且敏感性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抗Sm抗体(敏感性20%~30%)、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敏感性20%~30%)、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敏感性仅为2%~7%)。②疾病特异性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在某种自身免疫病中敏感性高,在其他疾病也可出现,但敏感性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抗双链DNA(ds-DNA)抗体(活动期敏感度70%~80%,特异度90%~95%),也可见于1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疾病(敏感性低于10%)。③疾病相关性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与某种自身免疫病相关密切性,但在其他疾病也可出现,且敏感性不低,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中的抗SS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和40%,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意义大,但也常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阳性率分别为50%和30%.④疾病非特异性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可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出现,不具疾病诊断特异性,如抗核抗体(ANA),可见于多种结缔组织病中,被作为结缔组织病的筛选实验。⑤生理性自身抗体,在正常人中常存在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效价低,不足以引起自身组织的破坏,但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起到免疫自稳效应,其出现的频率和滴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常见的自身抗体有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平滑肌抗体等。5、自身抗体的检测有何临床意义?自身抗体的检测具有如下临床意义:①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疾病标记性抗体、特异性抗体或疾病相关性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疾病、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评估与治疗监测,某些自身抗体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通过自身抗体效价与滴度的消长,可判断疾病的活动性,观察治疗反应,指导临床治疗。临床常见的疾病活动性相关自身抗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抗ds-DNA抗体,此类自身抗体实验室应检测强调定量、定期检测。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转归与预后判断,某些自身抗体与疾病发展、转归相关。④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通过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实践,可进一步研究和阐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6、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包括哪些?临床检测有何价值?1956年Roitt年首先在第一个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桥本甲状腺炎中发现甲状腺抗体,1957年Holborow等应用简介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从此展开了半个世纪大规模自身抗体研究并推动了临床应用的进程。迄今已报道的自身抗体有了2000余种,仅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存在的自身抗体可达百种以上。目前已经报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类型大约有一百余种,分别作用于胞核、胞浆、细胞表面抗原以及补体成分和凝血因子等成分。自身抗体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活动性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常规检测的自身抗体应包括: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包括抗Sm、抗UIRNP、抗SSA/Ro、抗SSB/La、抗rRNP、抗Scl-70和抗Jo-1等)、抗核小体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GPI抗体)等。临床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的需要,还应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PR3抗体、抗MPO抗体)、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自身抗体谱(抗CCP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谱(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分别与系统性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相鉴别。7、有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吗?抗核抗体(A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可高达95-100%,但特异性不高,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筛查自身抗体。临床上少部分病人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抗核抗体(ANA)却持续阴性;此组病人约占全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2%,被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亚型。其原因可能为:无ANA产生;自身抗体被受累组织(如皮肤或肾组织)所结合;或由于它们隐藏在循环免疫复合物中;或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病情缓解所致;或因病情进入肾病终末期,大量蛋白从尿排出,肾基底膜消耗增加,病人呈低蛋白血症。研究发现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发热、体重减轻、关节痛、肌痛、雷诺现象、口腔溃疡、脱发和其他系统损害等非特异性损害与ANA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相比无明显差异;蝶形红斑和光敏感的发生率略高,但无显著差异;手足红斑发生率明显高于ANA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皮肤损害是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显著特征。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清中抗SSA/Ro抗体发生率较高,许多研究显示抗SSA/Ro抗体与光敏感密切相关,提示间接免疫荧光检测ANA阴性时,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病人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阳性率较低,可能与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肾损害和血液系统损害的几率较低和大部分处于静止有关。总体来说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损害较少,预后较好。临床上疑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ANA检测阴性时应注意检查ANA谱中其他靶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SSA /Ro抗体、抗SSB/L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等;还应注意检测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如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GPI抗体 、抗C1q抗体等。8、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随治疗病情好转会转阴吗?一般情况下,A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无关,其抗体效价并不随治疗病情好转而变化,ANA滴度下降或转阴。但少数情况下,如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体内仅存在或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相关自身抗体为主时(抗ds-DNA抗体),ANA滴度会随治疗病情好转而变化,ANA滴度下降甚至转阴。
李忆农 主任医师 武警福建总队医院 风湿免疫科9212人已读 - 精选 纤维肌痛综合症
纤维肌痛综合症(FMS)FMS并不少见,但通常被忽视。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僵硬、乏力、睡眠不足、有很多特殊压痛点。可与许多其它风湿病合并存在。 一、临床特点: 1、女性多见,发病高峰20-60岁; 2、主要症状是全身疼痛和僵硬感,以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群为著; 3、慢性起病,有逐渐加重趋势,外界环境刺激可使病情恶化,如剧烈活动、不活动、睡眠不足、精神打击、天气恶化待等; 4、其它表现包括:肠激惹综合征、紧张性头痛、感觉异常、感到手肿胀,明显乏力和睡眠不足等; 5、特殊压痛点包括:枕骨下肌肉附着处、颈5-7横突间隙前部、斜方肌外缘中点、肩胛脊中点、第2肋软骨结合部、肱骨外上髁以远2cm处、臀外上象限、股骨大转子后部、膝近端内侧脂肪垫,共9对; 6、实验室检查如ESR、CRP、RF、血常规等均正常; 7、可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莱姆病等其它风湿病并存。 诊断:参照1990年ACR的标准: 1、广泛疼痛的病史,至少3个月,定义为:同时有躯体左侧痛、右侧痛、腰以上痛、腰以下痛、加上中轴骨骼痛。 2、以指压方式在18个特殊点中至少有11处阳性压痛点;各压痛部位见临床特点(5);指压力量应接近4kg。 满足以上2点可诊断FMS,出现其它风湿病,并不排除本病的存在。 五、治疗: 1、疾病教育: 让患者知道本病并非有心理异常,本病不引起畸形,对生命无威胁; 2、阿米替林(抗抑郁药)、盐酸环苯扎林(肌肉松弛剂)和三唑安定,睡前给药有助于改善睡眠,有效治疗FMS,但会引起抗胆碱能副作用。而三环抗抑郁药则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睡前2小时给药效果更佳; 3、单独给予NSAIDs效果并不好,除非是治疗其基础疾病;4、其它治疗:心理咨询、生物反馈、痛点封闭或注射皮质激素和运动治疗等。
李忆农 主任医师 武警福建总队医院 风湿免疫科2116人已读 - 精选 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又称臭鼻症,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萎缩性炎症,其特征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质发生萎缩。对于萎缩性鼻炎的症状主要有:鼻和咽部干燥感、鼻出血、鼻塞、嗅觉减退等等。如果您一旦尤其症状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下面让我们的来看看具体的讲解。 萎缩性鼻炎的症状有: 1、鼻和咽部干燥感:鼻腔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病人常自觉鼻腔、鼻咽、咽部干燥不适。 2、鼻出血:鼻黏膜萎缩干燥,挖鼻或用力搓鼻时,易损伤毛细血管而出血。 3、鼻塞:脓痂堵塞鼻腔,鼻黏膜感觉神经萎缩。 4、嗅觉减退:嗅区黏膜萎缩,大量脓痂阻塞鼻腔所致。 5、恶臭:萎缩性鼻炎的症状到晚期或较严重者,大量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而产生恶臭。因病人嗅觉丧失而感觉不到有恶臭,与他人接触时极易察觉。 6、萎缩性鼻炎的症状后期伴头痛、头昏,鼻甲萎缩,调温保湿作用失调,吸入冷空气和脓痂的刺激可致头痛、头昏。 萎缩性鼻炎发病的临床症状各异,危害极大,当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时,会出现呼吸障碍,引发血氧浓度降低,影响其它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与代谢。出现一些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痛、胸闷、精神萎糜等,甚至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严重并发症。当鼻炎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影响嗅觉粘膜时,就会出现嗅觉障碍,导致闻不着香臭等气味。因此患者一定要重视治疗。
甄泽年 主任医师 武警福建总队医院 耳鼻喉科9938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总胆汁酸高 手指关节肿胀 手指关节时不时感觉肿胀,自我感觉好像是用了某款护肤总交流次数12已给处置建议
- 类风湿 类风湿总交流次数10已给处置建议
- 本人痛风过,但是这段时间就是左漆盖痛利害 我痛风有好几年了,痛了就吃扶他林和别嘌醇片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 类风湿性关节炎 之前有去福州给李亿农医生看过,本人在晋江,现在把预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 老人风湿疼痛 老人全身疼痛,有去按摩店,按摩几次,但沒有见效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福建省 第41名
总访问量 4,570,050次
在线服务患者 2,510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6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