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精神分裂症服药需要多长时间及剂量?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达到治疗剂量,一般急性期2个月,巩固期治疗4-6个月,巩固期剂量与急性期治疗剂量相同。维持期治疗剂量应个体化,大约为急性期剂量的1/3-2/3,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期治疗剂量一般与急性期剂量相同,如急性期剂量较大,可适当减量。 对于初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至少应维持治疗服药1-2年,对于多次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至少5年,甚至是终身服药。对于老年、儿童患者治疗剂量和维持剂量宜偏小。 https://mp.weixin.qq.com/s/np95Q3TU-OVzE5S8l2bhzA 免责申明:文中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陈黎明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5810人已读 - 精选 如何当好精神分裂症的监护人
常常听到患者家属无奈的说“他(她)就听医生的话。”每次听到这样的表达时我都感到家属心里深深的伤痛,其实这不比患者来得轻。本人才疏文浅,只能转载一些好文章给大家。希望以己绵薄之力,能给更多患者及家庭带来治疗之光。这是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喻东山主任对于怎样做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监护给以的意见和建议。一.从发现异常到就诊⒈迹象:青少年期学习成绩下降,不讲卫生,同学间闹矛盾耿耿于怀,这些未必就是病,关键是学习成绩下降的速度很快,跌幅很大,而自己又不太在乎,尤其是对家长和老师的处罚都无动于衷,你可能要请精神科医生看看是不是病;不讲卫生到一年不理发,半年不洗澡,你就再也不能只说他是卫生习惯不好,要请精神科医生鉴定一下是否有病;同学间闹矛盾,导致他感到同学只要一上课就在骂他,放学有人在跟踪他,家里被人装有摄像头或窃听器,这种神神秘秘的,类似侦探小说中的内容,你务必请精神科医生鉴定是否有病。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喻东山⒉不肯就医:发现病人有病,应当立即就医,这是常识,但操作起来有四个问题。第一,这些异常现象算不算病,还是仅仅是性格问题,逆反心理?所以产生不确定心理;第二,就是想看病,病人不承认有病,也带不到精神病医院去;第三,即使病人愿意听从家人的安排来看病,会不会本来没病,吃了精神病的药,反而吃出病来?第四,把家人带到精神病院,这不毁了他的名誉,将来找工作、找对象怎么办?⒊间接就医:鉴于以上四种理由,家属采取三种应对方法,一是等等看,再观察一段时间;二是通过熟人,辗转请到当地精神科医生到家里来看病,或家属到医院,私下请医生来家看病,并付以高额的出诊费;三是家属不带病人(因为病人不肯来),自己来院咨询精神科医生。我们认为,等就是拖延,如果不是病,当然没有任何损失,如果是病,等就等掉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减少了治愈的可能性,而是不是病,精神科医生判定总要比家属判定准一些,所以拖延的弊大于利;请医生到家里看病,通常是症状尚不典型,家属还没有下决心让病人上医院看病,于是瞒着病人请医生回来,医生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家属事先又交代,这也不能问,那也不能问,精神检查的效率大大降低,症状不典型,精神检查又不彻底,诊断准确性就大大下降,再加上病人不肯服药,暗服药种类寥寥,所以治疗效果就得不到保证;家属自己来院咨询,虽然因为缺乏精神检查,但医生仍有一初步印象诊断,如果家属不信,一个不行,还可咨询二个,如果印象诊断一致,这能促进家属下决心带病人来就诊。如果病人实在不肯来诊,有经验的医生可能会开些较安全的药物给病人治疗,有时病情完全缓解,医生都没有见到病人。当然大多数医生会以不见病人不能开药而规避风险,家属也拿他们没辙。⒋直接就诊:初次就诊时,家属应当直接选择精神病专科医生,而不要绕到神经科医生那里去,初诊应当不惜诊金选择专家(尽管专家也是良莠不齐),首次做出正确的诊断,可为以后治疗方向指路,不要选择中医,因为中医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好,通常参进西药治疗;不要选择无资质的个体医生,他们往往为了招揽病人而放出包治和永不复发的大话,而世界上任何高级的医生都做不到这一点;慎重选择千里之外的名医,因为地方越远,信息传递就越容易走样;特别要慎重选择私立精神病医院,几个个案的疗效好不意味它们胜公立医院一筹。二.暗服药⒈种类:给病人暗服药,由于9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所以他们没有理由接受治疗,其中一部分人是听家人的话,你说服药就服药,所以药物尚能服额进去,一部分人就是坚决不肯服药,这时只能给病人暗服药,即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服了药。大致有四种暗服法,一种是将药物碾碎放在空胶囊中,告诉病人是维生素或某种内科药物,骗病人服用,这种方法对药物有无苦味没有限制,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过于显著,如服了“维生素”老要睡觉,就不愿再服这种维生素了;第二种是利用病人愿服中药的心理,在煎熬的中药中加入碾碎的西药,即使西药有苦味,也可推说是中药所致,但苦味太重,病人可能不愿服这种“中药”,不良反应太显,如过度思睡,病人也可能不肯再服这种“中药”;第三种是完全不与病人谈服药问题,将药物碾碎放在饮料、水饺或其他食物中,让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西药轻度的苦味可用甜饮料掩盖,重度的苦味则易被察觉。即使病人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也不会想到是食物或饮料中的问题。 第四种是药物本身就是无色无味的水剂,注入食物或饮料中完全不被察觉,但达到无色无味水剂的药物种类有限,如利培酮口服液。⒉次数:暗服药就像做地下工作一样,家属只能背着病人偷偷的做,所以在医生的许可下,尽可能减少服药次数,以减轻家属负担。有一种叫做五氟利多的药物,一周只需服用一次,但剂量稍大,动作迟钝、震颤的不良反应就出现。⒊事后,在暗服药期间,病人病情逐渐好转,逐渐意识到前一段时间可能精神不正常,这时应劝导明服一些药物,如果病人不同意,只有继续暗服,如果病人同意,则在明服药逐渐增量的同时,逐渐减少暗服药的剂量,直到完全转换过来。但无论病人恢复多么完全,也不告诉病人是通过暗服药缓解这一过程,目的是以防病人下次复发时变得警惕和不肯在家吃饭。三.选医生⒈不一定要长期盯着一个医生看: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一旦习惯于在哪个医生手里看病,就一直盯着这个医生看,理由是这个医生熟悉我的病情,其内在因素是找熟悉的医生好交流一些,如果疾病恢复顺利,这样做当然没什么不好;如果疾病没有什么起色,建议你找其他医生看一看,因为每个医生的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用药习惯都相对固定,难免有盲点,再高级的医生也是如此。甲医生用A药有过疗效不好或不良反应大的轶事经验,对A药产生成见,以后不伦在何种场合,都不选择A药,而乙医生对A药没有这样的轶事经验,对该药不排斥,可能就会选择该药,你在甲医生那里长期没机会尝试A药,而去乙医生那里就有机会尝试A药,假如你对恰恰A药有效,在甲医生那里就被耽误了,而去乙医生那里就治好了。⒉不要跟医生说你不考虑钱的问题:每个人可能都听说精神分裂症这个名词,但精神分裂症这个病降临到自己家,最初通常难以承受,家属在一开始时希望一次投重金,将该病彻底扑灭,经济状况好一些的家属会对医生说,“你治疗别考虑钱的问题,钱不是问题”。这时候家属忽略了医疗已经市场化的通则,这句话可能激发一些医生---当然不是所有医生---更加肆无忌惮的乱用药,所以家属与医生交流自己的经济状况时,应当有节制:“只要有效,不良反应能够承受,尽量用一些便宜的药物,实在需要,再用贵一些的药物”。这样既有低消费倾向,又不将用贵药的可能性封死。至少不会支持医生乱用药的念头。⒊一次不要同时挂两个专家号:一些病人家属因为对家人患病高度重视,又从外地赶来看病,挂一个专家号又不放心,于是就同时挂两个专家号,这个专家刚看完,药还没拿,又来取病历到另一个专家看,这难免会引起医生的不快,而且是既引起第一个医生的不快,又引起第二个医生的不快,不快的原因是:(1)不信任医生;(2)浪费资源。狡黠一些的病人家属,挂两个号,用两个病历,让两个医生在互不知对方意见的情况下看病,然后由自己对两个医生下的结论进行比较。一个病人,两个医生看,意见完全一致,家属当然是最满意的,可是,经常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即使诊断一致,选择的药物可能也不一样,这时用哪张处方,由家属自己决定,而家属对此是完全不懂的,选择时只能凭感觉哪个医生说的“更有道理”一些,就用哪张处方。而这种选择其实是完全盲目的。多花点钱不说,反而增加病家对医生的不信任,增加对医嘱的不依从,人为疏远了医患关系。4。 用人不疑:过于宝贝自己孩子的家属,对精神药物,尤其是老一代的、便宜的精神药物缺乏安全感,而对新一代的、价格高的药物反而放心花钱,其实贵药未必适合你家的病人,从具体某一项不良反应来说,贵药也未必就不良反应轻,家属应当承认是外行,否则不要看医生了,既然选择了特定的医生,就应相信他,至少在一个时段上相信他,如果觉得医生说的不对,或疗效不满意,可以换医生,而不要就医生的决定做反复的、过多的质疑,这还不如换个医生痛快。四。看医生1。代诊需要准备:家属代取药,不知道病情,当然没关系;如果家属代就诊,就应当多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医生询问时能答得上来,如果医生询问,家属一问三不知,则这病就白看了,因为专家号要么很贵,要么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如此无获而返,实在有点划不来。2.代诊不要准备过细:一些家属由于自己就有焦虑,对病人每天的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记录,看病时拿个本子,譬如做报告一样,一件一件的讲,医生有选择的询问经常被他打断,“你听我讲”,这是医生不喜欢的家属,因为汇报病情不是越细越好,细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医生对整个病情的判断和把握,很容易引起医生的不耐烦,而家属会认为医生态度不好,不负责任,引起医-患不愉快,其实家属应明白,医生虽为病人服务,但不是只为哪一个病人服务,他当然需要掌握进度,当他认为足以诊断和治疗时,就会停止询问,如果家属强制性要求医生把话听完,医生将要费比别的病人更大的力气才能得出诊断和治疗,并且由于不重要的干扰信息太多(尽管病人家属认为都是重要信息),有时会漏掉一两个方面的处理,倒霉的还是病家自己。所以,代诊家属如果跟病人一起生活,平时就常观察医生在意的那几个症状(如幻听,妄想),临来前一天再问一遍病人,这几个症状与上次门诊相比,有何变化,就可以代诊了。用不着长篇大论,医生会根据前次病历,有的放矢地询问病人的情况,你照答就是了。3.少限制医生问病人话:一些病人平时不愿看病,由父母代诊,这本身就说明,他病情不稳,在家交流不畅。偶尔情绪好时,愿意跟父母来诊,这时父母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医生能直面病人,了解更多病情;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医生核实父母提供的症状线索,因为病人知道是父母反映的话后,回去要找父母算账。医生理解这一道理,但精神检查就指望问,如果这也不能问,那也不能问,精神检查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故我们认为,如果多方面限制医生询问病人,则家属带病人来的价值就不大,剩下就是纯表情和行为观察了,而这在精神检查中只占一很小部分,而更多的是思维和知觉的检查,后两者是靠问才能准确判断的。4.不要给医生过度的压力:因为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或不良反应过大,你让医生调药,医生一减药或换药,你就担心病情复发;一加药,你就担心不良反应加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脾气好的医生就只有随你了,结果你会选择一个自以为保险而进取性小的方案,没有发掘出医生的最大治疗潜力;脾气坏的医生懒得跟你啰嗦,早已开出处方来了,用不用由你,对着门口喊:“下一个,6号”。5.疑人不用:病人或病人家属对医生是可以提出能否用某种药?对哪种药有什么不良反应的担心,这是正当权益,医生应当一一解释,医生也应当与家属商量,提供几套治疗方案供家属选择,一旦家属同意,就予执行。就怕病人家属在商量时说一切都听医生的,医生开出A药来,家属又嘀咕A药有肝脏副作用,医生说用B 药,家属说,听医生的,医生开出B药,家属又担心B药有肾脏副作用。医生说,要不换一个医生看看,家属又说,我就相信你。但对医生的决定无一不怀疑,这样怎么能搞好医-患关系呢?6.原研药比国产药:少数病人家属盲目求好药,即使同一药物,也毫不犹豫地认为原研药物比仿制药好,即使原研药比仿制药贵一倍,即使医生凭临床经验告诉他两者差不多,他依然要花原研药的钱,以求保平安,只关注看不见的安全,不管效益、风险与价格的比值。这种病人家属的认识观就有问题,往往医生为他考虑,他并不承情,坚持要开原研药,对于这种想花钱的人,我们也就在尽了告知义务后,随他去了。有一种情况最适合试换国产药,例如,病人服原研药,病情顺利缓解,治疗没费什么周折,说明不是难治性病人,医生主动提出将原研药换成同一国产药,价格便宜一半,效应理论上相等 ,即使有病情波动,再换回来不迟。这时一些病人家属还是不敢换,及至犹犹豫豫换过来后,病情依然缓解一月后,我再问他,要不要再换成原研药,他连说:“不要了,不要了”。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替换,他永远尝不到国产药的甜头。也有的国产药与原研药效果差别较大,医生不赞成换,此时没有一个家属闹着要换的。7.不要求医生下变量医嘱:一些病家看一次病,要跑几百里路,而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要调整到适宜剂量,恐怕要跑5-6次以上,而每次来复诊,医生十到十五分钟就开出处方,这与病家跑路的时间实在不成比例,所以病人家属会问,这个药有效的话,下次怎么调整?无效的话还可以换哪几种药?家属想让医生预先给一个药量调整时间表,自己在家调整,这种想法非常可以理解,但医生往往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医生治病,就像在跟疾病下棋一样,治疗一步,要看疾病的反应;然后才能决定第二步。试想,即使是一个象棋高手,不看对手出什么招,就预先告诉你后五步的走法,这个棋能下赢吗?所以,医生无法预先告诉你,这个药该加到多大量适合,如果无效该换哪几种药物。就像孙子所说:“兵法不可先传也”,将军需要在战场上看敌人怎么动,才能制定下一步的制敌方案。至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那是小说上的内容。⒏不要跟医生辩论药理:有的病人家属私自调药,到医生这里看病时,医生告诉她,这药不宜与某药联合应用,病人家属还指出药理根据,并认为用的有理,坚持要这样用,这样的家属往往容易与医生关系搞僵。试想一想,你来看病,主要不是买药,主要是听医生决定这药该怎样用,否则就去取药门诊了。家属仅凭网上或药物说明书上得来的知识,一知半解,就自己调整,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冒险,就像是不懂电的人自己尝试修电脑,不触电就算运气,修不好,再去找专业人士修,专业人士告诉他,哪些地方做的不适合,他还与专业人士辩论,这种人能与专业人士搞好关系吗?9.不要要求过高:对医生不能求全责备。有的老病人被新换一种药,效果变好,就问医生,“你为什么早没想到用这种药呢?”言下之意是,你此前为什么把我耽误了呢?其实医生是根据选药程序,一步步走过来的。另一种情况是,病人换了一位新医生看病,新医生给他变换一种新药,并告诉换新药的理由。病人马上问,“前一位医生给我看了几年,他为什么没想到给我换这个药呢?”言下之意,前一个医生把我耽误了。其实,每个医生的思路是不同的,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会通过不同的思路和偏好,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可能也不同。正因为如此,当你觉得疗效不满意时,才会换医生,追问为什么,还有什么意义呢?⒑珍惜资源:就诊完毕,你问医生是什么诊断?怎样用药?回家要注意什么?这是适当的,但不要没完没了的问。否则,任何医生都会烦的。如果医生信任你,留给你电话或电子邮箱,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滥用这些资源,任何医生的耐受程度都是有限的,你可能认为,那是医生对我们家属痛苦的漠视。那好,我举一个例子,测试一下你的耐烦程度:你的一个朋友,每年总有1-2次请你上馆子吃饭,你感受怎么样,舒坦!如果一年365天,你这位朋友天天请你上馆子吃饭,不管你有事没事,你感受怎么样?厌烦!我告诉你,如果你滥用医疗信息资源,医生也是这种感受。五。买药量初诊病人,或刚换药的病人,如果这种药物较贵,开14天量就够了,因为只是医生一厢情愿地判断有效,而实际上有效没效,还要用到病人身上再看。许多病人来自外地,来一趟医院不易,想多开些药,以免来回车马劳顿,可是你要想到,如果有效,多开药固然省力省钱,但如果无效呢?如果不良反应大的无法再服呢?你的药钱就全浪费了,如果只是20-30元的药,还不心痛,如果是400-500元的药呢。所以家属不要在确认药物适合自己的病人以前,要求开过多的药物,。另一种情况是医生大手大脚,在不知道该病人有效没效以前,就一次性开出2个月的贵药,这时家属自己应主动提出,先开14天的量试试,不要一次性取过多的药物,当然,如果几块钱一瓶的药物,也就未必要认真了,我遇到一位家属,给他多开了一瓶苯海索(现价3.85元),她死活不要,说要吃新鲜的,怕过期,最后只有听她的,这种坚持有意思吗?没意思。如果病人刚刚有效,也无明显不良反应,又不需要再调节剂量,路又远,药又贵,可以开2-3个月药量,但也不是绝对把稳,万一过一段时间出现过敏反应呢?出现严重肝损害呢?过一段时间效果又不好需要换药呢?都有可能,但这些可能性较小,所以冒的风险较小,可以一试。六。服药1.舍得:只有舍,才有得,一些病人家属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害怕不合理,未用药就问什么时候可减药,对药物说明书的任何不良反应,都要想象在病人身上模拟发生一遍,而不看它有多大的发生几率。这样的心态就不可能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甚至家属主动让病人减药或停药,好像是为了尝试不良反应才服药的,而不是为了治病才服药的。正确的服药观是:为了治病才服药,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损害(舍)比治病的疗效(得)小,该药物就是值得用的。否则就是不值得用的。2.镇静效应的可逆性:精神药物大多有镇静思睡效应,而镇静思睡时当然损害注意力和记忆力,许多家属进而认为药物损害智力,会问,停药后这种智力损害还会不会恢复?我就问他们吃没吃过感冒通、扑尔敏或晕车药,他们大多说吃过,我问,服这些药物瞌睡吧,答瞌睡,当时注意和记忆差么,答是,停药后瞌睡消失,那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差么,答否。我说,精神药物也是如此。七.药物说明书的作用⒈发生几率:药物说明书是怎样炮制出来的呢?只要是病人在服该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哪怕几率极小,都被纪录在案,例如,病人服该药期间出现胰腺炎,可能与该药毫无关系,但被报告与该药相关联,列入该药的罕见不良反应,所以,一种药物上市后使用时间越长,发现的不良反应就越多,如果这些不良反应都发生在你家人身上,会使你家人死上一百次。可是,多数病人服了该药后,除了有疗效外,什么也没发生,所以称该药为治疗药物。有些家属觉得要对自家人的身体负责,给病人服药前,要好好研读一遍药物说明书,在心里先把各种不良反应在病人身上预演一遍,预演的结果,病人是不死即残。想想风险太大,还是不让病人服该药了。这种家属的错误在于只定性(有没有这种不良反应),不定量(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有多高),所以得出不用药的结论。就像一个人只看到2元体育彩票可能得2千万元大奖,不考虑得2千万元大奖的几率只有2亿分之一一样。⒉判断几率:不错,常人判断会有错误,医生判断也会有错误,但是,医生给病人用该药判断的出错率应比普通人为低,故作为家属的普通人,不应该在医生判断后,再对医生的判断再行一次重判断。可是,我们不乏这样的家属,偏要作医生判断的审查人,理由是:医生不是病人的家人,不会像我们那样对病人负责,再判断的结果通常是这个药不良反应太大,我家人不应冒这么大的风险。结果呢?为了区区千分之几的风险率,丧失了60%-70%的有效率。⒊怎样看待:医生开具该药时,已经做过专业判断,我们普通人,仅通过药物说明书武装头脑后,不可能在用药判断上胜过专科医生,所以就不必再费这个脑子,如果你说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位医生,那可以重找医生判断,但仅靠你本人去PK医生的判断,胜算率是否太低了呢?故我们认为,既然找这位医生,就相信他,药物说明书只作为备查资料,出现不良反应再核实;如果你一定要先看说明书,那是你的知情权,谁也不能剥夺,但一定要看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如果没有标明发生几率,你只能理解成曾经发生过,不能理解成必将发生,否则,你就真的不敢让家人服药了。八。该信谁?专科医生的专科判断出错率低于保健医生,而保健医生的专科判断出错率低于普通人。这一点在理论上,谁也不会怀疑,可是应用起来,就可能犯糊涂。例如,专科医生开的药,只要保健医生说该药不良反应大,病人家属马上就信;或者专科医生开的药,只要其他病友家属一说不良反应大,病人家属马上就信。我想问一问,你们为什么不找保健医生或其他病友家属去看你家人的病呢?九。家属不可自己调整药物一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仅凭看了网上一些科普和专业的文章,似懂非懂,竟敢自己给病人调药。其实他们的观念是很矛盾的,例如,你问她,治疗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医生强,还是精神分裂症家属强,他当然会回答是精神科医生强,但你问他,是你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还是精神科医生强,他口头上可能支吾其词,但心里在说,“就我家的孩子来说,我更了解孩子的病情,我调药比其他人要放心一些,我们也有一个精神分裂症群,我们也交流经验,也讲科学”。你会下象棋吗?初学象棋的人只想吃别人的棋子,但看不到全局,看不到对方的杀招,等到被将死了,才知道“嗳啊,没看到”。你自己调药也是如此,只追求疗效,对毒性反应你拿捏不周全,对毒性反应发生的机率,毒性反应离你孩子的远近,药物联合引起的相互作用,你心中没数,等到治出事来,你再“嗳啊,没想到。”就晚了,其损失比输一盘棋要大得多,搞不好能让你后悔一辈子。也许你的脑子比精神科医生好使,但精神科医生总是经过实习,看过上级医生怎样用药,怎样增减,最终用到多大剂量,怎样联合用药,病人出现什么疗效和不良反应,上级医生又是怎样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才敢用到病人身上,而你缺乏这个实习过程,你敢保证百战不殆?十.父母的情感反应⒈焦虑反应:当第一次听到病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时,多数父母的心理上都受到沉重打击,可能抱着医生可能误诊的侥幸心理,再多看几个医生,或者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再去确诊一次,这都可以理解。问题是即使病人正在逐渐缓解,或者已经完全缓解,由于长期服药和医生叮嘱有复发危险性,家属(多是母亲)依然背上沉重心理包袱,病人工作劳累怎么办?夜班增么办?出差增么办?将来对象怎么找?家属过度紧张,以致病人比家属过得轻松得多,严重影响了家属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其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1%,又不是你一家的不幸,既然发生在你家,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烦恼是过日子,不烦恼也是过日子,睡不着是过日子,睡得着也是过日子,关键是:如果烦恼和睡不着能解决问题,如增加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可能性,那也值得。可是,烦恼和睡不着经常是未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削弱了自己的体质,缩短了自己能照顾病人的时间,你说值得还是不值得。这种家属应当在候诊期间,设法多认识几个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属,听听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注意,如对方说他家的病人是中医偏方治好的,则你遇到了医托),在疾病的急性期怎么应对,慢性期怎么应对,人家是怎么过的,从在多种应对方式中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既不耽误对病人的照顾,也最小限度地损害自己的生活质量。2过度监测和照顾:家属过度监测和照顾病人,主观上是对病人负责,客观上让病人没有尊严感。病人说话少担心他发病,说话多担心他发病,不高兴担心他发病,发一次脾气担心他发病,多吃了担心他发胖,少吃了担心她营养不良,多睡了硬是把他喊起床,工作忙了又怕他累着了。这些做法,只能使病人增加对家属的反感,甚至愤怒,要搬出去住,你想,谁喜欢别人处处盯着自己,管着自己。家属应当珍视与病人的纽带关系,不要惹毛了他,闹僵了,你想监测他照顾他都照顾不成。所以,对病人的监测和照顾,应当是内紧外松,在病人做的不过头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病人自己的选择,对没把握的问题,可以背着病人来咨询医生,不要在病人面前过度表达对发病的担心。2.愤怒:病人之所以成为病人,轻的工作、学习不能胜任,重的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很好的反馈家人的关心。有的家人侍候久了,病人又不能按照家属的思路走,家属终于忍无可忍,开始愤怒和训斥,病人体验到伤害,只能加重病情。例如,一位母亲当着医生的面大骂她的女儿,“我对这孩子操碎了心,几次帮她找的好工作,她都是上班玩手机,干不下去;上学的时候,也是上课玩手机,我被老师喊了去;谈对象,找了个三无产品,无户口,无工作,无住房的人,你(指女儿)说我不好,你别跟我回去了,你跟医生回去过哎!他爸爸不喜欢她,不管她,你(指医生)看每次看病都是我陪她来吧,她奶奶也不喜欢她”。病人诉“我妈打我。”母亲说,“你只记得我打你,你打我你总是记不得。”医生说,“病人打你她是有病,你打她就不对了”母亲答:“我急哎。”这位母亲不能说不关心病人,但她的关心,女儿体验到的只是伤害,比不关心还糟。⒊过度庇护:精神分裂症病人缓解后,当然还是不同于常人,在精神上应予呵护,睡眠上应充足而规则,如办丧事,应尽量让病人少出面,避免其睡不好或过度悲伤,但在体力上则接近正常人,除了要避免过劳以外,一般体力劳动让他做比不让他做好,有人际接触比无人际接触好,在家务上鼓励病人去做,如果什么都不让病人做,将病人像菩萨一样供着,反而易加重病人的阴性症状,丧失病人对自己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对病人的配偶过度要求,过度要求配偶照顾,通常会引起配偶的反弹,造成病人家庭不和,不主张父母为照顾患病的已婚子女,而搬到子女家住,这对子女的配偶是不尊重的,须知患了精神分裂症,可能增加病人配偶与之离婚的可能性,如果父母搬来照顾患病子女,可能激化病人夫妻原有的矛盾,促进离婚,而离婚则是对病人的又一次打击,容易促发下一轮发病。父母如果想照顾已婚的病人,可让他(或她)经常回父母家,予以照顾,但还是回病人自己家过夜为宜,这样既减少媳妇或女婿的负担,又尊重了媳妇或女婿,并且要有意结好媳妇或女婿,让他们即使有离婚的念头,也不好意思开口,而不是倒过来,指责媳妇或女婿这点不懂事,那点不管事,那样只能把子女的婚姻搞的越来越坏。十一。医托在瞄准你医托,就是从大医院往小医院拉病人的专职人员,其实就是骗子的文饰词,北京那里称医疗宣传员,真是太抬举他们了,这些人多是来自乡里的无业游民,年龄30~40岁,男女杂陈,站在寒风里,确实辛苦,但干骗人勾当,不值得同情。他们多在早晨8:00以前就上班,下午2点以后就下班,属于上早班的那种,这种作息时间完全是为了捕捉猎物而设置的,猎物主要来自外地人,外地人必须在下午2点以前赶到医院,否则就不可能当天回去了,真正能进入狮子口的多是低文化人群。医托们显得煞有介事,他们手里拎着一个X片塑料袋,里面装着不知谁扔下的X片。看样子是在等人,其实是在寻找目标。医托第一步是要找个理由接近你,有的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公交车上下来的农村人,看见他们往医院走去就上去搭讪,“你看什么病?”如果外地人一下车,再问个路,医托正好帮你引路,方便搭话;有的先留住你,再攻心,我有次看到医托,有意问,精神科门诊怎么走,医托则谎称“门诊正在消毒,我们刚从里面出来,你等十分钟再过去”。第二步是问你那里人?这话看似搭讪,其实是在掂量能不能搞定你,如果是本地人,他骗你的自信就消掉大半,因为本地人大致知道本地有哪几家正规医院的;如果你是外地来的,医托的精神就来了,因为你必然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任他忽悠。第三步问你看什么病,因为只有知道你看什么病,他才能给你上相应的套,如说:“我看失眠”,医托马上就接上话茬:“我父亲也是这种病,吃过阿普唑仑、安定片、安神胶囊,没有效,这种病要看中医”。如果你信,他就会热情的告诉你去那里看中医,比如:“坐133路,到桥北路,找洪专家,…”,他会掏出纸笔,为你写明地址,等到你一上公交车,他就掏出手机,告诉他的老板,你往他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外地人,听说有这样的好医院,急着看病,立即打车去,医托一面把你送上车,一面说:“找洪专家”。我遇一位抑郁症病人,被骗去看中医,1张处方十副药,3千元,吃了无效再回来。所以,作为病人和病人家属,遇到这些热心人应当想想,他们对我热情的目的是什么?骗子的骗术其实不高明,只要我们警觉,就不致上当。十二。生活护理1.吃:主要是避免使用烟、酒、茶、咖啡。⑴吸烟:因为吸烟增加多巴胺能,多巴胺恶化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吸烟激活肝脏1A2酶,增加氯氮平、奥氮平的代谢,降低氯氮平和奥氮平的血浓度,从而降低其疗效,但原来有吸烟习惯的病人不容易戒烟,因为吸烟增加多巴胺能,改善快感缺失,改善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动作迟钝、静坐不能副反应,部分抵消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多睡作用,病人感受到这些好处,所以劝病人戒烟很难。另外,烧烤肉类,如羊肉串,也激活肝脏1A2酶,增加氯氮平、奥氮平的代谢,降低氯氮平和奥氮平的血浓度,从而降低其疗效,不宜食用。⑵喝酒:喝酒能急性增加多巴胺释放,多巴胺恶化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喝酒能急性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失眠,原来有喝酒习惯的病人此时不容易戒酒,因为喝酒增加多巴胺能,改善快感缺失,改善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动作迟钝、静坐不能副反应,还因为喝酒增加γ-氨基丁酸能,抗焦虑,抗失眠(饮酒对病人是引起失眠还是改善失眠,取决于病人对哪一种药理作用敏感),正因为病人感受到这些好处,所以劝病人戒酒很难,但似比戒烟容易一些。⑶喝茶和咖啡:喝茶和咖啡可阻断腺苷受体,引起失眠,而失眠促进精神病发作,喝茶可激活肝脏1A2酶,增加氯氮平、奥氮平的代谢,降低氯氮平和奥氮平的血浓度,从而降低其疗效,所以不能喝茶和咖啡,好在多数病人在这一点上尚能听劝,喝茶和咖啡容易戒除,个别病情重的病人坚持大量喝咖啡,目的是指望咖啡抵消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思睡作用。另外,可乐饮料中也有少量咖啡因,不宜饮用,如一定要喝,不要超过一听。其他没什么忌口的,由于许多抗精神病药增加食欲(如奥氮平和氯氮平),只有当病人过度贪食肉类、面食类、甜食类,才要限制。2.睡:病人因为服用镇静性精神药物,多睡是正常的,如果不是为了上班上学,就应该让他睡,家人拖病人按时起床,病人没有睡够,自然要发脾气。我们不要说,我们睡8小时就够了,他睡10小时还不够吗?可他是服了药物,你没服药,如果你服了这么多精神药物,看你起得来起不来?有的医生说,“不让他起来,他就更懒了。”如果是精神分裂症引起意志减退或意志缺乏造成的不肯起床,你硬拖他起床,他起来还是照样懒,如果拖他起床就不懒了,那精神病院关门,大家都去拖病人起床就是了,如果是镇静性精神药物引起的思睡,你拖他起床,他起来除了难过以外,没有别的益处,有人说,“你不拖他起床,他白天睡多了,晚上就睡不着了。”这在不服药的人是这么回事,每个人一天的睡眠总量相对恒定,白天睡多了,晚上就睡不着,但是如果你用了镇静性精神药物,则一天的睡眠总量就延长了,而你看到病人白天多睡的那部分时间,就是每天总睡眠量延长的那一部分,你让他睡了,不致引起晚上失眠。十三。维持服药⒈缓解后复发的危险性:精神分裂症用现代抗精神病药治疗,首次发病50%的可以缓解,但缓解后6年内,94%的又会复发,每6名缓解的精神分裂症复发时,再治疗有4人缓解,1人残留症状,1人无效,所以摊到每个病人,你复发一次(不算首发那次,下同),有1/3的可能性不再能缓解,复发2次;有1/3+(1-1/3)×1/3=3/9+2/9=5/9的不再能缓解;复发3次,有5/9+[1-5/9]×1/3=15/27+4/27=19/27的可能性不再能缓解。⒉减少复发的手段:减少复发的手段主要是维持服抗精神病药,维持服药1年,复发率40%;不维持服药,复发率80%,可见维持服药的重要性。⒊督促服药:精神分裂症病人即使缓解,时间一长,绝大部分病人服药不自觉,不管成年、壮年,不管教授、文盲,都是如此,所以,监护人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其服药,如果读大学,指望家人天天发发短信,提醒其服药,是靠不住的,陪读是一种选择;如果结婚,精神分裂症病史又不告诉配偶,病人又不能每天回父母家,服药全凭病人自觉,这又是一次不按时服药的机会。病人独自短期出差(3-5天之内),药物差个一顿两顿,问题还可能不大,但疲劳本身就是促发因素。长期在外地出差或学习(1个月以上),则有暗自停药的重要风险,必要时改用长效药物(如五氟利多),以减少因嫌服药麻烦而不按时服药。⒋维持服药的足量:流行的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维持服药应保持在最低有效量,关于这一点,许多监护人的理解有歧义,以为药量逐渐地减,只要不复发,就可以没底线地减,直至减完,或仅剩1-2片氯丙嗪当安眠药用。这样做是三种观念在支撑着,⑴是药三分毒,长期服药肝脏怎么能吃得消啊,所以服药越少越好。⑵停药了病不复发,那就是除根了。⑶西药毒性大,病好了还是用中药调理为好。其实,维持“最低有效量”是指“疾病不复发,副反应小得基本看不出来”,仔细揣摩这句话,就是还要带着点副反应,但这种副反应一是自己能耐受,二是别人基本看不出来,例如,精力差一些,轻度口干之类,不是要你减到一点服药的感受都没有。因为抗精神病药缓解精神分裂症,并没有去除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增多的病因,只是阻断了多巴胺经D2受体引起幻觉、妄想的途径,休说是停药,即使药量低到一定程度,其效能不足以阻断过多的多巴胺激动D2受体,疾病就复发。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病人病前无肝脏疾病,又不是特异体质,抗精神病药治疗量在服用头1-2个月会引起一过性肝功能损害,例如,谷丙转氨酶60-80之间,即使不服用保肝药,抗精神病药继续服用,肝功能也会回到正常水平,所以药物长期服用,只要病人没有主诉,家属也不要求,医生一般不会主动复查肝功能的,故总体讲,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是有限的。西药有不良反应是事实,但能不能耐受,病人自知。家属不应认为药物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都会发生在你家病人身上。就目前所知,中药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不好,许多打着中药调理的幌子,其实都参有西药成分,这种情况在私人医院尤其多见,家属不要轻易上当。十四。家里剩药的处理一种错误做法是因惜药,非要将家里的剩药服完不可。这与冰箱里的剩菜不一样,上顿吃不完,下顿再吃,而药物则不一样,一旦医生认为不需要再服,就应立即停服。一位病人病情缓解,该病人正服三种抗精神病药,医生告诉病人,将其中一种抗精神病药由三片/早减为1片/早,2个月后停用,5个月后病人复诊,告知仍服该药半片/早,问及理由,家属说,家里还剩一点该药,想把它吃完。我觉得,节约也不是这样节的,药因病需要就吃,不需要就停,哪有不为疾病,硬要把药吃完的道理?第二种错误做法是对目前不服用的药物随意丢弃,因为精神疾病是慢性病,可能这一段时间医生叫停,下一段时间又开始服该药,故不应随意丢弃,除非药物确实已过了有效期。第三种错误做法是将不服的药物随意施舍。药物不像食物,食物施舍,吃坏了的毕竟少,药物施舍,接受者只道一声谢谢,并认为,该药对你是无用之物,才给我的,万一药物吃出问题来,不感恩的接受者会反咬一口,你怎么招架?
袁媛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5060人已读 - 精选 服催眠药比喝酒安全(喻东山)
人们印象中,酒是食品,安定类药物(如安定、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是药物,食品比药物安全,所以得出印象:酒比安定类药物安全,其实正相反,安定类药物比酒安全。一. 安定类药物和喝酒的效应雷同之处安定类药物和酒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在使用期间,都引起镇静、抗焦虑、致抑郁、导致依赖(即成瘾)、遗忘、驾驶损害和性功能抑制。在戒断期间,都引起错觉、幻觉、偏执观念、焦虑、坐立不安、激惹、抑郁和癫痫大发作。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喻东山二. 喝酒比安定类药物的效应稍重之处⒈服用时中枢抑制方面:饮酒引起的自杀、滥用(超剂量、间断性、对身体有害的使用)和情感脱抑制(易激惹、冲动攻击)非常明确。而安定类药物引起这些问题则不够明确,或需一定条件才能引起,例如,安定类药物是否引起自杀还有争议;只有在其他物质滥用的背景下,安定类药物才会继发性引起滥用;只有在高剂量情况下,安定类药物才可能引起情感脱抑制。⒉戒断时症状方面:酒精戒断可引起震颤谵妄、呼吸性碱中毒和发热,而安定类药物戒断很少引起谵妄,未明确有呼吸性碱中毒和发热,只有主观的热感出现。三.喝酒可引起安定类药物没有的躯体损害⒈消化系统:喝酒刺激胃肠道,引起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长期饮酒还可引起食道癌、胃癌和肠癌,引起肝硬化。⒉循环系统:长期大量饮酒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轻度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和死亡率。⒊肌肉系统:饮酒可引起肌病,表现肌肉萎缩、触痛。⒋内分泌系统:长期大量饮酒男性可引起性欲减退和阳痿,女性可引起经闭和提前绝经。⒌神经系统: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⑴外周神经病,表现感觉缺失、麻木感、烧灼感。⑵韦尼克氏脑病:以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意识模糊为特征。⑶科萨科夫综合征:以记忆差、虚构症和时间定向障碍为特征。由此可见,喝酒比安定类药物的躯体危害大,反过来说,服安定类药物比喝酒安全得多,故当酒精戒断时,可用安定类药物作为替代品治疗。如果你不担心喝酒危害躯体,就更不用担心安定类药物危害躯体。四.成瘾的担心⒈定义:安定类药物成瘾是为了追求快感,或为避免戒断时的撤药症状和反跳症状,不得不继续服安定类药物。撤药症状是病人在减药或停药的头3-7天内出现疗前没有的新症状,例如,睡前未服氯硝西泮,感到身上到处痒,就像不断有蚊子在叮咬一样,白天走路像走在月亮上一样,轻飘飘的,这是撤药症状,反跳症状是指撤药期间,再现疗前原有的焦虑失眠,但程度比疗前严重40%以上,例如,病人原来中度焦虑,服氯硝西泮缓解,停药1-2天后,焦虑变为重度,原来一晚上只能睡3小时,服氯硝西泮能睡8小时,停药2天后通夜不眠,导致病人不得不继续用药,这是氯硝西泮成瘾。⒉成瘾的误解:许多病人乃至许多医生误认为,想停药,但停不下来,就是成瘾。例如,服用氯硝西泮治疗焦虑失眠,氯硝西泮一停,焦虑失眠就再现,病人不得不继续服药,这就是成瘾了,其实这说明氯硝西泮治疗焦虑失眠有效,应当继续服用,只要焦虑失眠的病情需要,服上10年8年也不算成瘾。例如,癫痫病人需长期服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一停药就要犯癫痫,你说这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成瘾?高血压病人需要长期服抗高血压药,不服药血压再次高上来,你说这是抗高血压药成瘾?糖尿病病人需长期服降糖药,你说这是降糖药成瘾?故药物为治疗效应而停不下来,继续服用是正当的,不是成瘾。⒊成瘾率:由于许多医生对安定类药物成瘾的概念模糊,导致对安定类药物成瘾的统计偏差很大,许多慢性焦虑失眠接受安定类药物成瘾有效,但停不下来,都被归为成瘾,故安定类药物的成瘾率高达40%-100%,其实,我们在临床上按照严格的成瘾定义操作,安定类药物的成瘾率在印象中不会超过5%。相反,酒精依赖就是酒精成瘾,酒精一旦抑制不住地要喝,不是为快感,就是为戒断反应,不可能是为治病,故酒精成瘾不会像安定类药物成瘾那样易引起误解。在西方,酒精成瘾男性为10%,女性为3%-5%。比安定类药物的实际成瘾率只高不低。⒋成瘾的戒断:成瘾如果是反跳症状引起,反跳性焦虑不超过1-2周,反跳性失眠不超过1-2天,如果撤药症状引起,撤药症状在停药或减药的3-7天出现,2周内消失,最多不超过4周,故熬过2-4周,成瘾也就戒断了,这其间还可用曲唑酮、米氮平、丙戊酸钠等药物对症处理,帮助病人度过戒断期。如果病人断药时,既有反跳、撤药症状,又有原来的焦虑失眠复发,应继续服安定类药物,优先治疗焦虑失眠,而不是优先戒断成瘾症状,因为成瘾性质不如焦虑失眠严重,是良性的,成瘾戒断后没有吗啡那样的“想瘾”,故对安定类药物成瘾不必过于恐惧。
袁媛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4874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有高血压,心紧 我舅舅有精神分裂症,我1996年得精神分裂症,2015年得强... 利培酮我看说明书可能致癌,我想换回我原来吃的氯丙嗪,我看网上说明书可以,氯丙嗪我原来吃了20年,总交流次数35已给处置建议
- 肚子不适 焦虑躯体化 任医生您好
我之前一直找您咨询过。
目前我服用的药物和剂... 用药建议。总交流次数29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女 17岁 不和别人说话,不想去学校,用小刀划手 最后交流时间 10.13不和别人说话,不想去学校,用小刀划手 常用小力划自己的手,皮气不好,爱生气..... 帮我开导我走不出来有些事总交流次数4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男 16岁 感觉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 最后交流时间 09.19感觉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 在学校总感觉大家都不喜欢自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校感觉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怎么解决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 心理咨询 心情焦虑,融入不了集体,头晕,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注意力不集... 想知道接下来具体的该怎么做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重庆市 第19名
总访问量 4,440,024次
在线服务患者 5,700位
科普文章 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