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身边有一个会打呼噜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惨痛体验? 答:开一晚声音高低起伏没有规则的拖拉机,任凭你用大牌耳塞、海绵,各种隔音装置均宣布效果无效。 最可怕的是第二天你顶着鸡窝头黑眼圈一脸幽怨看着肇事者的时候,他竟浑然不觉!为什么会打呼噜? 人们在讲话时靠气流冲击喉部的声带(两块小肌肉)中间的空隙发音,然后由唇、舌、颊、颚部肌肉搭配形成各种形状的空腔,使声音通过时发出不同的声母和韵母,才组成语言。 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咽部组织堵塞,使上气道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振动,从而出现鼾声,严重时呼吸可以暂时停止,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打呼噜,可能是睡眠质量差的原因之一 当呼吸道狭窄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呼吸道闭锁的情况,这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中反复出现多次呼吸暂停,就会导致夜间缺氧,进而反复憋醒而中断睡眠,且因睡眠质量差会有白天嗜睡等一系列生理改变,有可能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 每晚7H睡眠期间,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超过5次,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40-60岁多见,男性超重中老年人更常见。临床特征是由响亮鼾声、短暂气喘及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交替组成,呼吸暂停表现口鼻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仍存在。呼吸暂停产生窒息感及伴随身体运动可突然惊醒,出现几次呼吸后再次入睡。 打呼噜,真的是男女有别 ●打呼噜和睡眠呼吸暂停还与性别相关,男性打鼾者约是女性的2.0-3.7倍,而临床可见8:1至10:1。 ●在欧美国家,中年人的发病率是15~35%,亚洲人群的发病率是4%。 ●另外,有相关的研究显示:肚子越大的男人月容易出现打呼噜的症状。 ●研究发现:长期打鼾者或是打鼾严重的人往往都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睡眠的全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血中氧气减少。 很多患者并没有把打呼噜当成一回事,然而,呼吸暂停会引起这一系列的并发症: 1)睡眠时由于机体内的氧含量下降,全身的血管收缩,可以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此型的高血压患者常常为睡醒后血压增高,当起床活动后血压可以恢复正常。 2)右心衰 机体氧含量降低可以使肺血管收缩,可使肺动脉压增高,发生右心衰。 3)心律不齐 低氧可发生迷走神经性心动过缓或心肌缺血,甚至猝死。 4)体内红细胞增多 无论如何,打鼾这个症状虽然随处可见,却不应忽略,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一入冬,儿童的扁桃体便成为了重灾区。有的孩子几乎月月扁桃体发炎,被咽痛、发烧折磨地痛苦不堪。一些妈妈说,如果孩子扁桃体总发炎,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把它给切了,一劳永逸;也有的家长坚决反对:器官长了就是有用,没有扁桃体免疫力也会下降,绝对不能切!到底该切还是不该切?扁桃体有没有用?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这个器官。扁桃体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 扁桃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门户”,也是人体抵御外来有害物质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位于舌腭弓和咽腭弓之间。扁桃体可对进入口鼻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病毒)进行有效拦截,并向免疫系统发送警告信号,进而产生足够的抗体防止疾病的发生。 可要是拦截失败了呢?扁桃体会被病原体攻克最终“沦陷”、感染发炎,也就是扁桃体炎,病原菌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最常见。 扁桃体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炎症反应有红、肿、热、痛四大典型特征,扁桃体炎也不例外: 红、肿即扁桃体肿胀增大,进而引起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咽部异物感、打鼾甚至呼吸睡眠障碍。 热即发热,幼儿可因高热而出现抽搐、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嗜睡等全身症状。 痛是咽痛。另外,由于扁桃体感染发生时大量细菌在其缝隙内生长繁殖,因此患者还有可能会有口臭。 扁桃体总发炎有这么多症状,是不是切了更好? 根据美国耳鼻喉科学会的统计数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总量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将扁桃体切除术作为扁桃体炎反复发作首要治疗手段的医生也逐年减少。 三十年前,因扁桃体感染发炎而进行的扁桃体切除的手术占所有扁桃体切除术的90%;现在80%的扁桃体切除源于扁桃体肥大引发的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因扁桃体感染发炎而进行的切除手术仅占20%。 美国耳鼻喉科专家Jeffrey Gallups认为,扁桃体切除应当作为扁桃体治疗的“最后手段”,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不是首要的推荐治疗措施。 虽然一些研究认为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儿童可以从扁桃体摘除手术中获益,但只要是手术就存在风险,术后出现并发症对儿童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最好不要贸然行动。更何况,如果孩子本身抵抗力较弱,切除扁桃体不仅不能保护其不生病,反而将身体的免疫屏障去除之后,致病原更易入侵。
过敏性鼻炎有什么治疗误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居各种过敏性疾病之首。这种病虽没有生命危险,但患病的人很多,且久治不愈,让人十分头疼。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它的治疗存在3方面的误区,这些误区是造成这种病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过敏性鼻炎有什么治疗误区?下面为您详细解答: 误区1:治鼻炎跟着广告走 由于各种各样的致敏原在空气中飘散,人们无法加以清除,加之患者有过敏体质(医学上称之为特应症),所以过敏性鼻炎迄今为止还不能根治,只可以控制。一些宣传治鼻炎的广告鼓吹“包治包好”是不科学的。门诊中很多人都是在花了很多钱、试过很多种广告宣传方法后仍不见好转才来医院求治。鼻炎其实分很多种,应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加以诊治。 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单一的用药方法是不科学的。鼻炎患者应该去专科医院,找经过训练的专业医生来治疗。必须经过临床诊断、过敏原测试或变应原皮肤测验后,再加以个体化治疗。 误区2:把鼻炎当成感冒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表现和感冒很相似,都伴随有鼻子发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但只要细细分辨,过敏性鼻炎和感冒还是可以区分开来的: 第一,感冒一般还伴有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浑身无力等,而过敏性鼻炎则没有,且过敏性鼻炎多为早上发病,所以症状一般在早上表现得最明显。 第二,感冒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会好转病愈,而过敏性鼻炎则没有时间限制,通常病程较长。有些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吃了感冒药后有暂时性好转现象,这是因为有些感冒药中所含的扑尔敏有抗过敏作用。 如果是过了很久感冒仍不见好,鼻子发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依然存在,那就很可能是患了过敏性鼻炎。 误区3:只治鼻炎却不预防 10个人中会有1~3人患过敏性鼻炎,可见其发病率是非常高的。而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只治不防”,比如只关心医生开药来治疗,却疏忽了各种各样的致敏原的存在,从而导致了过敏性鼻炎的一再发作。其实,只要患者和医生很好地配合,就可以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使自己能保持正常的生活。 过敏性鼻炎发病与许多因素都有关,比如家族中有人患有过敏性鼻炎,则其本身就属于过敏体质,就更容易受过敏环境刺激:环境因素,如汽车尾气排放、大气污染、装修污染、化学制品的使用(洗涤剂等);一些生活习惯如喜欢养宠物、花草等;另外,吸烟者或压力过大的人群也容易使本身免疫系统受到破环,这些都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 能有效缓解鼻炎的小方法!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脸洗鼻。打一盆冷水,深憋住气把头伸进去,将鼻子浸入冷水中,大约过两秒钟后离开水面,连续3~5次,早上可以适当多洗几次。另外,也可以直接用手捧水灌入鼻腔,即使灌到嘴里也没关系,连续进行5~8次即可。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掐住鼻梁,上下依次揉搓20~30次。用冷水洗鼻,可增强鼻腔的耐寒能力,同时滋润鼻腔黏膜,清洁鼻腔。此外,揉搓鼻梁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腔对天气变化的抵抗能力。 用冷水洗鼻,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才会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有人有时洗冷水,有时洗热水,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防治鼻炎的作用,反而会使鼻炎进一步加重。如果实在适应不了冷水的刺激,可以先用温水冲洗鼻子,再慢慢用冷水冲洗,直至完全适应。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不要用这种方法。 温馨提示: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当在治疗的同时,注意远离致敏物和控制环境因素,比如不养宠物、花草,戒烟,定期给家中除螨,平时适时关窗等都是很好的预防措施。预防鼻炎的另一个方面是重视发病前的预防,特别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发病时间比较固定,如果做好重大发病情况的记录,在发病前的1~2周开始用药,就可以避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