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超声BI-RADS分类 乳腺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分类即美国放射学会(ACR)创立并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中采用的表示乳腺改变的标准。乳腺超声检查BI-RADS分类报告标准如下: 0类(Category 0) 指采用超声检查不能全面评价病变,需要进一步采用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例如:①有乳头溢液、不对称性增厚、皮肤及乳头改变等临床表现,而超声无征象者;②临床扪及肿块,年龄>20岁,首选超声检查有可疑征象或无特征,需行乳腺X线检查;③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均无特征,需鉴别乳腺施保乳术后形成的瘢痕与复发病灶时,推荐MRI检查;④确定治疗前需最后评估者。 1类(Category 1) 指阴性或正常。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改变,有把握判断为正常,建议随诊(1年)。例如:无肿块、无结构紊乱、无皮肤增厚、无微钙化。 2类(Category 2) 良性征象。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建议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随诊(半年至1年)。例如:①单纯性囊肿;②乳腺内淋巴结(也可能属于1类);③乳腺假体植入;④多次复查超声检查图像变化不大,年龄<40岁的纤维腺瘤患者或首次超声检查年龄<25岁的纤维腺瘤、手术后结构欠规则但多次复查图像无变化的患者;⑤脂肪小叶。 3类(Category 3) 指可能良性征象。恶性的危险性<2%。建议短期随访(3-6个月)及其他检查。例如:①年龄<40岁的实性椭圆形、边界清、纵横比<1的肿块,良性可能,恶性的危险性<2%。②考虑纤维瘤可能性大:实性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纵横比<1。经过连续2-3年的复查可将原先的3类(可能良性)改为2类(良性);③多发性复杂囊肿或簇状小囊肿;④瘤样增生结节(属不确定一类)。 4类(Category 4) 指可疑异常,恶性的危险性为3%-94% 实性肿块的超声有非良性表现(1-2项),需要病理学检查。例如:①不符合全部超声声像的纤维腺瘤和其他良性病变;②40岁以上超声良性征象的实性肿块病变,此病变可能无特征性乳腺癌形态。但属高发年龄,有恶性的可能性。根据其恶性危险性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以下3个亚型: 4a:危险性为3%-8%,实性肿块的超声有非良性表现(1-2项),需要病理学检查。其病理报告不期待是恶性的,在良性的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结果后常规随访6个月是合适的。此类包括一些可扪及的、部分边缘消楚的实体性肿块,如超声提示纤维腺瘤、可扪及的复杂性囊肿或可疑脓肿。 4b:危险性为9%-49%,包括中等拟似恶性的病变。放射诊断和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接近一致。在此情形下,良性随访取决于这种一致性。部分边界清楚、部分边界模糊的肿块可能是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是可被接受的,但是,乳突状瘤则需要切除活检。 4c:危险性为50%-94%,表示中等稍强拟似恶性的病变,尚不具备像5类那样的典型恶性特点。此类中包括例如边界不清、不规则形的实体性肿块或者新出现的微细的多形性成簇钙化。此类病理结果往往是恶性的。 5类(Category 5) 指高度可能恶性,恶性的危险性>95%。超声有特征性异常征象(恶性征象>3项),建议病理学检查。规范的活检而没有发现典型恶性的病变归于5类。 6类(Category 6) 指活检已证实为恶性。这一分级用在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改变,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BI-RADS分类目的:①便于不同影像学科之间的沟通;②有利于超声医生与临床医生沟通,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病变处理做出合理的选择;③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乳腺超声检查的随访监测。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的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因为惧怕手术的刀口而彷徨、犹豫。 关于甲状腺结节诊治方法宣传很多,目前较火的是“微创治疗”,也就是射频消融术。目前有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对甲状腺结节(不论良、恶性甚至连病理都没有)都进行了射频治疗,美其名曰“超微创治疗”,宣称插根针就能将肿物切除,没有刀口,不留疤痕。那么射频消融术是否适合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呢?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目前的治疗现状吧。 What diseases are treated with RFA in theUSA? (什么样的疾病在美国应用射频消融技术?) 1.Cardiac Arrhythmia(窦房结病心律失常) 2. LiverCell Carcinoma(肝癌) 3. Renal Cell (Kidney)Carcinoma(肾癌) 4. Chronic Pain Control(慢性疼痛的控制) 5.Colorectal Cancers(结直肠癌) 6. Musculoskeletal (muscle and bone )tumors(结缔组织肿瘤) 7. Pulmonary Nodules(肺结节) 8. Barrett’s Esophagus(Barrett食管) These are treated by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这些疾病需要射频消融技术治疗) the RFA procedure for Thyroid Nodulesis not FDA approved in the USAs of 2015.(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疾病没有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 射频治疗在肝癌、肾癌、结肠癌都有一定的指征,但美国FDA不允许应用在甲状腺肿物,尤其是甲状腺癌上,FDA没有批准,如美国境内有用射频治疗甲状腺结节,那就是违法。反而在国内有些医院呢?宣传的如火如荼。 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应该明确的是: 1.射频治疗是新技术吗?推广射频的单位把射频治疗说成是新技术,那是迷惑患者,射频技术20多年前在肝癌治疗中就是非常成熟、常规的技术。 2.射频治疗是微创吗?甲状腺周围临近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哪个都不能损伤。射频消融是将肿物及临近组织凝固,如不能吸收就形成疤痕疙瘩一个,和周围毗邻的重要器官粘连,甚至影响外观和功能(跟消融的范围有关),操作者常常牺牲射频消融范围来换取治疗安全。 3.良性结节的治疗 良性的甲状腺病变,多发结节占大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最常见。 小的肿物(一般认为小于3厘米)不用任何处理,定期监测就行,这种情况做射频治疗,除非把甲状腺全部消融,否则只要有甲状腺残留,必然会在以后再长结节,治疗意义何在? 大的肿物,如临近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一是射频效果无法保证(射频范围达不到肿瘤治疗的原则范围,治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二是形成疤痕疙瘩,影响外观和功能。 4.恶性病变(甲状腺癌)是绝对不能行射频治疗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指南和规范,要求甲状腺全切、次全切或近全切,即使最小的甲状腺癌,也要把一侧甲状腺及峡部全部切除,而且甲状腺癌要求常规清除淋巴结,这些都是射频治疗不可能做到的。 5.甲状腺病变治疗的前提是病理,很多患者经甲状腺射频治疗后,连自己是什么病都不知道,哪里谈得上后续治疗和随访。 6.那么如何看待射频消融术?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及有手术禁忌的其他患者。 重要提示:疾病的治疗应以规范和指南为前提,国内尚无甲状腺射频治疗的规范和指南,希望患者就诊于正规医院专业科室,清楚自己治疗的目的,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有多少人得糖尿病?怎样生动形象地解释糖尿病?什么是儿童糖尿病?糖尿病有什么临床表现和危害?糖尿病能遗传吗? 作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科蜡笔小新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成人2型糖尿病家户喻晓,但是儿童糖尿病却鲜为人知,很少受到关注。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临床上,糖尿病患儿的家长在患病之初往往难以接受,紧接着常常自责地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导致糖尿病,会逃避、沮丧、恐惧甚至与家人产生冲突。儿科医生偶有遇到儿童糖尿病,但要如何通俗易懂的跟患儿及家长解释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笔者临床上对患儿家长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经验编写此文,希望对儿科医生与患儿及家属解释病情有所帮助。 有多少人得糖尿病? 患病率的知晓是为了让患儿及家长知道他们不是孤军奋战,知道有很多“糖友”与他们并肩作战,达到良好的接受状态并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呈现低龄化,发病率也逐年增加,预测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3.66亿。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3%以上,患者总数超过4千万,位居世界第二。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5-1996年调查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3.21%;1990-1994年的统计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发病率最高的武汉每年为4.6/10万,遵义最低每年为0.1/10万,相差40多倍,1980-1994年的每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52/10万。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差别:1岁以内极少,4-6岁时有一个发病高峰,到了青春期后(10-14岁)会出现一个大高峰。1型糖尿病发病的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 怎样生动形象地解释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尿病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征,除糖代谢异常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简单的说,形成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身体不能很好的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是什么呢?葡萄糖是我们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源物质,我喜欢把它比喻成我们身体的“燃料”,“燃料”就相当于汽车的汽油一样,起着驱动生命运作的使命,人说话、走路、思考等等都需要葡萄糖功能,葡萄糖是人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葡萄糖的来源主要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饥饿等情况下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等也可以转化成葡萄糖供人体使用。这时候如果能量没有及时给与补充,当糖类物质耗竭的时候,脂肪甚至蛋白质等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成葡萄糖供人体使用。葡萄糖要从血液进入人体的细胞而为之所用,需要胰岛素的协作才能完成。那么,胰岛素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胰岛素就像是一把开启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为之所用的“钥匙”,胰岛素使葡萄糖得以顺利进入身体里面的各种细胞。之后,葡萄糖才能作为“燃料”给身体“充电”,有了能量,人才能正常的活动、学习和工作。在人体中,胰岛素主要有胰腺的胰岛B细胞细胞合成和分泌。所以,当葡萄糖利用障碍的时候就会产生糖尿病。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无论是胰岛素产生不足(钥匙数量不够)、还是胰岛素虽然量足但是利用障碍(钥匙和锁匹配不太好)都有可能导致糖尿病。 什么是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在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大致分为1型、2型和特殊性三大类。青少年发生的成人糖尿病(MODY)和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糖尿病等属于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尽管糖尿病的分类繁多,从人数比例上说,成人糖尿病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而儿童糖尿病则以1型为主。 糖尿病有什么临床表现和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血糖增高导致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睛、肾、心、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有时候,无症状糖尿病患儿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等,常见于儿童1型糖尿病。糖尿病患儿常常表现为易饿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虽然患儿血糖很高,但是机体并不能正常的使用,导致患儿感觉饥饿,进食增加。饮食量较原来增多,总有吃不饱的感觉,且还容易饥饿,也有的病人饭量不多,但是副食增加,有喜吃甜食倾向。同时,机体能量不足也会促进其他物质转化为血糖,身体中贮存的脂肪组织开始消耗以提供能量,机体因而消瘦。血糖升高,增加血液渗透压,葡萄糖从尿液流失带走大量的水,因此患儿觉得口渴而多饮。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超过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的限度时,葡萄糖就从尿液中流失,同时带走大量水分而多尿。患儿由于能量不足,身体疲乏无力,精神疲乏,精力不足,腰膝酸软无力;有时上楼梯感觉双腿无力,饭后思睡。葡萄糖作为人的能量的来源的同时,细菌真菌等也能利用葡萄糖繁殖,因而含有大量葡萄糖的体液是细菌真菌天然的培养基。例如,由于尿液中糖分增加,可能会增加患儿外阴部感染,特别是女孩,经常会有会阴部瘙痒。1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不当、感染、胰岛素中断治疗、延误诊断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口干、头痛、嗜睡,呼吸加深加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甚至昏迷。此外,糖尿病还可以导致一些列的并发症,各种感染、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足等等。因此,糖尿病患儿经常要定期检查眼睛和肾功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患儿的发病年龄越小往往临床表现越不典型,我中心对2004年7月至2009年9月收治我院的13例新生儿糖尿病进行分析,其中初诊年龄最小的仅仅出生12天,13例中,仅1例因为多饮多尿就诊,有9例因感染而诱发症状加重,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才来诊。因此,当新生儿时期患有感染突发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糖、生化电解质及尿常规检查,以免因误诊而加重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能遗传吗? 糖尿病的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还有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尤其是病毒性感染),环境因素等,患儿得的糖尿病可能不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也有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总之糖尿病的发病病因十分复杂,不同的个体往往有不同的病因,要具体分析。
总访问量 63,812次
在线服务患者 603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