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多用于可疑糖尿病病人,临床上对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偶有尿糖、糖尿病症状又不明显的隐匿型糖尿病患者,常用餐后2小时葡萄糖耐量试验来明确诊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但是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并不是要您吃了早饭2小时来抽血,因为每个人吃饭的量(确切说含糖量)是不一样的。当然吃了早饭2小时来检查,也可对血糖进行判断。正确方法是:先空腹抽血2毫升,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75克葡萄糖及250毫升水,服糖后2小时整抽血2毫升,立即送检。最好在抽血同时留尿测尿糖。另外还可以用静脉法静注50%葡萄糖50毫升,按口服法抽血化验。知道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您得到正确的结果。正常餐后血糖为服糖2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如果服糖后2小时未降至正常水平,且尿糖阳性,即为糖耐量减低。糖耐量的减低,并非意味着患有糖尿病,是有其一定范围的。但糖耐量异常者,要比正常人易发生糖尿病,应引起高度警惕。
血细胞计数及分类与质量控制临汾人民医院 杭海041000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血细胞 质量控制 目前,许多基层单位为省时省力,白细胞分类极不认真,—扫而过,甚至干脆就不分类,其结果质量与临床各科室诊断有密切关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且血涂片中所见细胞可作为间接的白细胞计数的质控对照,有其重要实用价值。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在国内检验科迅速普及,使血常规检验的参数逐渐增多,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参考数据。血液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先后推出了两分类、三分类、四分类和五分类的仪器。虽然血液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染色的血涂片分类,由于可提供许多其它重要信息,特别是能识别各种异常血细胞及血液寄生虫,这是仪器分类不能代替的。国内使用两分类和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较多,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材料与方法1. 采静脉血1ml混匀,备用。2. 用1.5%盐酸,1:20倍稀释。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天津产)和改良牛巴氏计数池,操作台以水准仪校正。对每份白细胞标本做六次计数,记录四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数。3. 血液分析仪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采用BECKMAN HMX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按仪器操作规程操作,每份标本平行做3次,记录结果。配套试剂均为BECKMAN COULTER原装进口试剂,⑴ISOTONⅢ稀释液;⑵LYSES DIFF溶血素;⑶CONTER CLENZ清洗液;⑷SCATTER PAK散射包;⑸COUTER5CCELL CONTROL五分类质量控制全血,每日随机加在标本中质控一次。4. 采用COULTER AC.TDiff2TM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按仪器操作规程操作,每份标本平行做3次,配套试剂均为COULTER原装进口试剂,⑴稀释液⑵溶血素⑶清洗液⑷三分类质量控制全血,每日随机加在标本中质控一次。5. 结果分析见表1手工5分类及三分类结果对照表(n=50,X±s)类别 WBC(109/L) N(%) L(%) M(%) E(%) B(%) CV% 手工 4.22 ±1.2 0.65±0.11 0.33±0.2 0.04±0.01 0.01±1.1 0.0± 0.98 COULTER Diff2TM 4.25±1.11 0.62±1.2 0.35±0.3 0.05±0.25 0.03±0.25 0.0 1.1 BECKMAN HMX 4.21±1.1 0.56±1.3 0.32±0.25 0.12±1.22 0 0 2.2 P<0.05血液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已由细胞大小的粗略分类发展为依靠高新技术的五分类,进入到可与目视显微镜分类相当的水平。国外曾作过多种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与目测分类的比较⑵,中性粒细胞仪器分类变异系数(CV)在1.1%~2.1%,目测分类CV在3.6%;淋巴细胞仪器分类CV在1.6%~3.7%,目测分类CV在6.2%;嗜碱性粒细胞的精密度较差,仪器分类CV可达50%,目测分类的CV也达54.4%。1.有些实验室检验人员对血液分析仪的原理缺乏了解,过分依赖仪器,只看打印数据,对异常结果未作全面分析,盲目发出检验报告,使检验质量有所下降。2.有的检验人员对先进仪器的性能尚未掌握,就上机操作,由于不会分析白细胞直方图,也不了解异常报警的含义,对于是否需要显微镜检查,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常造成漏检。3.有少数实验室自从使用血液分析仪后,只要医生未注明,不再做显微镜检查,仅凭血液分析仪发出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报告,从而造成漏诊或误诊。最常见的漏诊和误诊是仪器报告中间细胞增多,镜检为白血病细胞;仪器报告淋巴细胞增多,镜检为大量幼红细胞;仪器报告中性粒细胞增多,镜检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仪器报告小白细胞(W-SCR)增加,镜检为异型淋巴细胞等。也有的漏检疟原虫。1.50份标本共重复330次,其中199次在士1SD内,可靠性概率为60%,297次在±2SD以内,可靠性概率为90%,33次在土2SD以外,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曲线。2.白细胞在计数池内四个大方格高低差数随白细胞数增多而增大。3.SD随白细胞数增高而增大,SD与白细胞数并非成倍性增加。讨论当前,血常规检验忽视形态学观察的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漏检或误诊,既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其它检验费用,又会延长患者诊断和治疗,应引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检验学会和检验中心的高度重视,尽快研究对策,妥善解决。 1.白细胞在计数池内的分布均匀是相对的,不均匀是绝对的,故提示在计数池中数两个大方格X100或数一个大方格X200均会使SD成倍增加,明显影响精密度,为保证白细胞计数准确度,应严格采取计数四个大方格全部的白细胞数X 50的方法。2.在正常情况下,仍有10%结果超出2SD范围,在三级甲标准中,超过2SD以外的不得大于5%,故对临床不符合的结果应增加计数次数,取均值报告。3.根据Bauer⑴的经验总结白细胞总数与血片上白细胞分布的关系: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平均细胞数2—4,4~6,6~10,10~20个,各相当于每升中白细胞总数(X109/L)4.0~7.0,7.0~10.0,10.0~13.0,13.0~18.0。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用价值颇大,决不为简便而降低测定结果质量,建议有关单位予以重视,更加强调进行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1.加强实验室管理:随着高新技术在检验科的应用,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更应加强。各单位在购进血液分析仪后,科室领导不仅要对仪器有充分了解,而且对临床需求情况也要熟知。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而且要制定必要的守则,守则中应包括血常规检验一定要推血涂片,需要时染色镜检等内容。防止由于忽视形态学观察而造成漏检或误诊,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不良影响。2.培训上岗:各种规格的血液分析仪迅速在国内普及后,加强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越来越显得重要。上岗前培训可使先进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上岗前培训可使贵重仪器充分发挥所有功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避免资产浪费;上岗前培训也可加强对仪器的维护,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为单位提供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岗培训可采用医学影象学科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培训的办法,由各省、市检验学会组织。培训方法采用自学、专家辅导、严格考试的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发培训证书。今后凭培训证使用血液分析仪。 3.质量控制: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应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包括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发出报告前应有一个复核制度,尤其要强调显微镜检查。目前公认,血液分析仪还是一种过筛检查。对于红细胞系直方图的非正态分布、双峰、多峰,白细胞系直方图的高峰、缺峰,血小板直方图异常等,显微镜检查常可解释异常图形和异常报警,而对仪器无法辨别的细胞,可通过镜检来确认,应该说,形态学观察是最重要和关键的复核,也是主要的质控内容之一。血细胞分析仪的质控可由各省、市检验中心组织。质控内容可根据当前有些实验室忽视形态学检查的倾向,制定多种质控措施,确保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4.正确引导:近几年检验专业杂志对血液分析仪报道文章较多,许多作者都能全面、准确地介绍仪器性能及优缺点,但也有的文章对白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和镜检法相关性介绍多,而对血液分析仪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报道较少。加之有些销售人员不切合实际的宣传,使有些检验人员误认为仪器分类结果可替代镜检分类,从而忽视了形态学观察,这种倾向必须纠正。血常规检验要作形态学观察,是临床诊断工作的需要,是多年来在医学检验界形成的好传统,应该坚持下去。决不可使用了半自动或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就一律不再作显微镜检查,而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甚至造成漏检或误诊,给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资料[1][2]
总访问量 83,254次
在线服务患者 3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