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鼓膜是一椭圆形半透明状薄膜,位于中耳鼓室与外耳道交界处,是中耳的一道屏障。同时在声音传导的过程中,鼓膜的结构能使传入的声波放大。 鼓膜穿孔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可能影响听力,造成听力障碍,也使细菌、污水、异物容易进入中耳腔,造成反复发作的中耳炎。 鼓膜穿孔的原因 1、感染 鼓膜穿孔的常见原因是经咽鼓管引起的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时期。由于婴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粗,当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的细菌、分泌物等很容易通过咽鼓管到达中耳腔引起感染。另外,急慢性中耳炎发作时,中耳脓液腐蚀鼓膜,可造成鼓膜穿孔。 2、外伤 多因直接或间接外力损伤所致直接原因:①多见于头部外伤,合并颞骨骨折损伤了鼓膜;②挖耵聍或异物时不慎损伤鼓膜,导致鼓膜穿孔;③强烈水柱或气流喷射鼓膜、误将化学腐蚀剂滴入耳内、金属屑溅入耳道等也可损伤鼓膜。 间接原因:①多见于外界大气压力突然急剧变化,如射击发出巨大响声,气浪将鼓膜震破;飞机起飞降落使鼓膜内外产生气压差;②打耳光也可引起鼓膜穿孔;③中耳腔内气压突然急剧上升,也会发生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如用力擤鼻涕,致使中耳内气压自内向外猛烈突然冲击鼓膜,可使鼓膜破裂。 鼓膜穿孔有什么表现 中耳炎患者的鼓膜穿孔,主要表现为反复流脓、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脓可带有臭味。 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会在外伤后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捏鼻鼓气时漏气感等。 其他原因导致的鼓膜穿孔也可有上述表现。 鼓膜穿孔有什么危害 首先,鼓膜是声音经过外耳传到中耳和内耳至关重要的一环,人类听到的所有声音均需要经过鼓膜传递并放大,其作用无可替代。一旦鼓膜穿孔,声音的传递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人类与外界的声音交流质量,产生传导性耳聋。 其次,鼓膜是中耳最外面的门户,也是中耳的一个天然屏障,也就是说,鼓膜穿孔意味着原本完整的护城墙上出现了缺口。没有敌人的时候,也许可以天下太平;但是如果有外敌入侵,无异于给对方打开了大门。 因此,细菌一旦进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城掠地,在中耳甚至内耳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引起中耳炎甚至迷路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出现流脓、听力下降、眩晕、耳鸣等症状。 随着中耳炎的发生、发展和反复出现,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会对中耳和内耳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性听力损失。 因此,鼓膜穿孔患者的听力会逐渐缓慢下降。初期时,耳聋可能并不明显,等患者或家属注意到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或者合并了神经性耳聋。 而长期严重的耳聋,会产生认知力和注意力的下降,产生抑郁、痴呆等问题。第三,鼓膜穿孔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因为鼓膜穿孔后,容易有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外耳道内经常有分泌物,环境湿润,极容易继发外耳道湿疹、真菌感染等,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助听器的使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可能出现老年性耳聋,需要佩戴助听器辅助听力。佩戴助听器时,往往需要在外耳道放置耳塞,通过耳塞把放大后的声音传递到鼓膜,再依次到中耳和内耳。 而鼓膜穿孔的患者,一方面,穿孔影响了声波的有效传递,导致助听效果不好,甚至无法使用常用的助听器,只能选择手术植入骨导助听器,增加了不必要的创伤;另一方面,鼓膜穿孔患者的中耳抵御能力较差,耳塞是个外来物,每天取放,容易引起外耳道炎和中耳炎,出现流水或者流脓,影响助听器的使用。 如何治疗鼓膜穿孔 1、急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 初期多为针尖样,需要先有效控制炎症。炎症控制彻底后,小穿孔往往能自行修复。炎症较重的患者,穿孔较大,炎症控制后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如果长期不能愈合,就需要手术修补了。 2、慢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 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颞骨CT等,确认中耳、乳突内有无炎症及炎症程度,以判断其中耳炎的类型。 如为单纯型中耳炎,可只行鼓膜修补术。 如为肉芽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要根据情况,在鼓膜修补的同时,进行中耳和乳突的手术,以便清理中耳和乳突的病变,探查听骨链,并在必要时重建听力。 3、外伤初期的鼓膜穿孔 可以先观察,保持患耳清洁干燥,禁水,预防感冒,定期随访,小的穿孔可能会自行修复。大的穿孔经过观察后,无明显康复表现的,应选择手术修补。 4、其他原因造成的鼓膜穿孔 其他原因造成的鼓膜穿孔需要根据病情酌情处理。
怀孕、哺乳鼻炎犯了怎么办?到底能不能用药? 原创:Dr罗意耳鼻喉罗医生今天 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在中国社会是一个独立于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之外的“第四类特殊人群”,总会受到特殊照顾。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些金科玉律使得她们在生活、饮食上有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习惯。 比如怀孕前三个月不要告诉别人,不然容易流产。 比如坐月子期间不能洗澡洗头,不然容易遗留头痛、头晕。 比如怀孕期间不能吃螃蟹,因为是“寒性”食物。 。。。。。。 当然,这些都是些毫无根据的理论,来源就是“老人都是这么说的”。 连生活、饮食都如此严格,就更不用说用药了,毕竟别的医学理论不清楚,但“是药三分毒”一定人人都听过。很多女性从怀孕前半年就开始尽量避免使用任何药物,能抗就抗,能忍就忍,简直战斗力爆表。实在忍不住了,还可以打打老公出出气。 终于熬到熊孩子从肚子里出来,又要开始担心自己吃的东西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孩子。 那么,如果怀孕和哺乳期间发生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感冒等疾病,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的症状,到底要不要继续忍?有没有什么缓解症状的治疗手段呢?真的什么药都不能用吗? 怀孕会加重鼻部症状 女性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群,为了承担繁衍后代的责任,她们不仅要经历生死的考验,全身几乎所有器官几乎都会受影响,包括鼻子。 20%-30%的孕妇会出现【症状性鼻充血】,称为妊娠性鼻炎,这种鼻症状在产后2周内会完全消失,也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其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 如果孕妇本身就患有鼻相关疾病,比如鼻窦炎、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这些疾病在孕期也有可能会加重。 尽管研究认为鼻炎并不会直接影响妊娠的结局,但是鼻炎症状不加以控制,会影响孕妇的睡眠、孕期营养和心理应激等情况而间接影响妊娠。 如果鼻塞症状比较重,可能会引起睡眠打鼾,这将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及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风险。 另外,孕妇症状明显引起心情不好,还有一个危害就是可能不定期将自己身上的痛苦向孩他爸身上转移一下。 怀孕后鼻炎犯了怎么处理比较【安全】 【非药物治疗】依然是首选,包括: 【鼻腔冲洗】或【鼻腔盐水喷雾】,这是一项有效且副作用最小的操作,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可参考之前写的关于鼻腔冲洗的文章。 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使鼻腔血管生理性收缩,减轻鼻腔粘膜水肿。 使用鼻贴机械性扩张鼻瓣区(外鼻扩张器)——通气鼻贴。 睡觉时可以半卧位,同样能减轻鼻塞症状。 非药物治疗无效,可以使用药物吗 关于妊娠期用药,美国FDA过去将妊娠用药分为A、B、C、D、X五个等级,其中A类药物有充分的人类孕妇的对照实验证明安全有效,而这类药物很少,大多数是一些维生素。B类是有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对胎儿无致畸风险,但没有进行人类的病例对照实验(毕竟在孕妇身上做实验伦理很难通过)。 如果鼻炎症状比较明显,非药物疗法又效果不佳,那么可以选择B类药物进行治疗: 1、色甘酸钠喷雾剂: 色甘酸钠安全性较好,可以用作妊娠期轻度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治疗,但是由于药效一般且使用频繁,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2、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 具有放心研究数据的激素有布地奈德、氟替卡松和莫米松,但布地奈德为B类药,其余的则为C类: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作为妊娠期中、重度过敏性鼻炎首选,而且安全性也很好。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于大量哮喘患者妊娠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研究,且哮喘的用药量更大。不过妊娠期间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3、口服抗组胺药 口服抗组胺药效果不如鼻用糖皮质激素,但如果症状比较重时,也可以选择。 第一代抗组胺药主要有氯苯那敏,做常用的就是扑尔敏。由于其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使用,并且有令人安心的动物和人体实验数据,已被推荐为妊娠期首选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但是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容易引起困倦——这也是为什么吃抗组胺药时不建议进行开车和高空作业这些工作的原因。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镇静作用则更小,其中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可以作为妊娠期间的第二代抗组胺药首选。 哺乳期怎么用药? 关于哺乳期用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主办的关于药物和哺乳信息的在线数据库(https://toxnet.nlm.nih.gov/newtoxnet/lactmed.htm)中查询到,布地奈德和色甘酸钠在母乳中的浓度都比较低,可以很安全的使用。 西替利嗪可以偶尔少量服用,大量使用会导致婴儿嗜睡。而氯雷他定没有镇静作用且在乳汁中浓度很低,因此服用氯雷他定不会对母乳喂养的婴儿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但氯雷他定可能对乳汁的分泌有负面作用。 英国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建议,如果需要使用抗组胺药,首选最低剂量的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 总结 妊娠期间容易发生或加重鼻部的症状,如果鼻塞等症状比较严重,可能会影响到妊娠。 妊娠和哺乳期发生鼻部症状需要干预,首选【非药物】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则可以选择以下药物: 1、轻度症状患者可选择色甘酸钠 2、中、重度患者可选择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其中首选布地奈德 3、若局部用药仍不能控制症状,则可以加用抗组胺药,使用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的最低有效剂量
你经常打喷嚏吗? 你经常流清水样鼻涕吗? 你经常感到鼻塞或鼻痒吗? 还记得小时候同学间闹着玩有时会捏鼻子,我特别讨厌这个。鼻子被捏到,脆弱的平静马上被打破,接着鼻子痒、连着打喷嚏、流鼻涕…… 这就是鼻炎的表现!! 鼻炎对某些人而言,简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本是穿搭清凉、豪放不羁的季节,却一直被鼻塞、流鼻涕困扰,难受至极!! 刚看了“妇联3”,想象着如果我拥有无限手套,我希望打完响指,消失的不是那一半人,是这该死的鼻炎! 鼻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疾病之一,相关指南将慢性非感染性鼻炎分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根据有无特异性变应原)。 就发病机制而言,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是指变应原作用于特应性个体后引发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鼻黏膜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它在各个季节的发病情况主要与暴露于变应原的程度有关。(以广州为例,广州地区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是户尘螨,夏季时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度、多雨的气候特点,适合尘螨生长,并且夏季室内空调使用频率高也会使患者暴露于户尘螨的几率增大。因此夏季发病会偏多。) 而非变应性鼻炎,一般将其定义为一类非变应原引起、以间歇或持续鼻黏膜炎性反应和(或)鼻功能紊乱为特征的鼻部疾病 所有形式的鼻炎都是由持续的或者偶尔的鼻高反应性引起的。 对于鼻高反应性的治疗选择取决于特定类型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患者的当前主诉,它包括变应原减少、局部减充血剂和局部类固醇的应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或鼻外科治疗等等。由于这些常规治疗经常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因此专家学者们一直在寻找更好更有效的新治疗手段。 本平台曾给大家介绍过肉毒毒素在耳鼻咽喉科方面的广泛应用,比如痉挛性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等。它能有效抑制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那对于鼻炎它是否同样有奇效呢?? 变应性鼻炎 鼻腔注射肉毒毒素治疗的有效性可归因于肉毒毒素的抗胆碱能性质,其影响鼻腔内大量浆液腺,并导致鼻分泌反应减少。更重要的是,它能选择性阻断周围胆碱能神经末梢,阻断乙酰胆碱从鼻黏膜中胆碱能神经末梢或蝶腭神经节节前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 这两种机制已被认为是肉毒毒素在鼻腔中作用的主要机制。 初期报道中常选择鼻甲作为注射部位,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鼻中隔注射是更优的选择。 先稀释肉毒毒素(Dysport)至100 U/ml,用生理盐水进行两组鼻腔冲洗,用利多卡因2%浸渍棉布作局部麻醉5分钟。局麻后,每侧鼻中隔各取2个位点,共计4个注射点,共注入40-80U肉毒毒素,注射时要缓慢。 结果显示:肉毒毒素注射后明显改善了打喷嚏、鼻漏和充血的严重程度,但对鼻痒和结膜炎无效。 据已有报道,鼻内注射肉毒毒素的并发症,主要是鼻出血(约4%)。 关于注射部位的选择,鼻甲的丰富血管供应可能导致肉毒毒素更快的吸收和清除,而鼻中隔粘膜下注射肉毒毒素不会有这种风险。另外,鼻中隔定位方便,在操作上可以说是毫无困难的,因此鼻中隔注射肉毒毒素可作为一种更优且耐受性良好的新兴(变应性)鼻炎治疗手段。 运动血管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是一种特殊性鼻病,它既不是过敏性鼻炎,也不是因感染引起的鼻炎,而是植物神经、内分泌对鼻粘膜的血管、腺体功能调节失常引起的鼻病。它与副交感神经的活性增高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鼻溢亢进、鼻塞、喷嚏等。曾有报道肉毒毒素治疗Frey综合征,可使腮腺术后或外伤后的副交感神经错位再生连接所致的局部汗腺分泌异常症状消失。 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0.1mL含肉毒毒素2.5U(10μg/L)。注射前鼻腔注射点用地卡因棉片表面麻醉,在前鼻镜直视下双侧下鼻甲中部、中鼻甲前端各注射0.1mL。 治疗后患者多在2-3天症状改善,1周后症状稳定,疗效可持续4周至半年不等。 结果显示:鼻流清涕的完全缓解高达81.3%,打喷嚏的完全缓解达31.3%,鼻塞的完全缓解达14.8%。 从上可知,鼻腔黏膜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明显减轻血管运动性鼻炎的鼻溢液亢进症状;但对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减轻不明显或部分减轻。这可能与鼻黏膜腺体由胆碱能神经支配,而血管由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有关。 根据已有临床研究,总的来说:肉毒毒素针对不同鼻炎的部分症状的疗效十分显著,且操作方便、安全持久,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新型治疗选择。
总访问量 273,848次
在线服务患者 595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