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按疾病推荐专家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诊室内经常会听到10多岁孩子的父母大倒苦水:小时候很听话的,生活学习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不但不听话有时候还顶嘴;小时候很乖的,什么事情都会跟我们说,现在都不想跟父母说话了,觉得我们烦,一回到家就跑到房间里把门锁起来,也不知道在里面干些什么;以前活泼开朗,一到公园就立马能交到朋友,现在让他出去玩都不去了,经常心烦气躁的,家庭聚会都得求着去…… 父母诉说的热情,有时候挡都挡不住。 这时,孩子们或是面无表情的低头不语,或是一脸不屑的冷哼几句,或是不时回应几句“你们也好不到哪去”,更甚者直接拍桌子走人。 医院不是法院,医生不是法官;况且这些问题也本身没有对错;但是来诊的双方却是需要一起学习,孩子学着了解青春期的自己(如果需要还要了解更年期的父母),父母则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征,以期待陪伴子女安全度过那些年~ 一,人生阶段划分 1,新生儿期:出生~28天 2,婴儿期:出生~1岁 3,幼儿期:1岁~3岁 4,学龄前期:3岁~6/7岁 5,童年期:6/7岁~12岁 6,青春期:10岁~20岁 7,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青春期前的孩子面对各种身心等变化,本身存在各种矛盾、困惑,不容易;同样,作为“情绪化,很矛盾”的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不容易,要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那更是麻烦。其中10~15岁是发育迅猛阶段,以后则逐渐缓慢下来。女孩较男孩早2~3年,by the way,现如今很多孩子8/9岁就已进入青春期。 二,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变化。 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男生女生除外身高体重的变化,分别还存以下第二性征的发育。 男生:变声,毛发(体毛、腋毛、阴毛、胡须),喉结,遗精。 女生:乳房发育,毛发,月经初潮。 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是一个骚动而混乱、充满压力和风暴的时期”。“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权威、反抗习俗,这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必须要经受的”。 1,矛盾性 A.身心失衡的矛盾性。 身心发展速度不一,对身体的好奇及不理解。180的身高,高过父母、老师,他也就只有12/13岁,也可能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他搞不懂大人为什么经常说“这么高个人了,为什么还不懂事”,身高和心智没有必然关系。 B.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a.独立意识及独立需求增强。“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这时候要是父母没意识大,用惯用的“宝宝”等称呼的话,他会选择不认识父母,羞于让同学见到父母,或者吵闹发脾气。 b.独立能力不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经济不能独立,不得不从父母处寻找方法、帮主、策略,充满依赖性。 c.独立需求与独立能力的矛盾,使青春期的男女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经常会感到迷惑,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想从他们那里要钱,我宁愿饿死”,“就想早点赚钱,不要看别人的脸色”,“希望自己是孤儿,不要有人管我”,或者离家出走。所以,知道这些个特点后,父母请在需要时给娃一个台阶,留点面子。 C.开放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既想让人了解,又害怕他人了解自己,变得透明,不特殊,没有安全感。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会有自己的诉苦方式,比如写日记、画画、、微博、自言自语等,同时,自己所说所写,既想让他人了解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 D.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想要出人头地;但对学习却有心无力,觉得太苦,太累,太闷,见成效太慢。 E.对异性的矛盾心理。 性的发育成熟,愿意接近异性;但是理性上却压抑内心的想法和/或冲动,甚至个别对喜欢的异性会用打压嘲笑等破坏性的方式相处。 2,自主性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强烈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这个时候的他们,变得“不听话”,那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时,家人需给其自由发挥的机会,比如是否叠被子、是否红配绿、是否非主流的发型、是否需要妈妈帮忙打扫房间等等。这个时候的他们,处理人事上,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想要别人直接告诉他答案,不想被讲道理,不想在不愿意时听到道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说“你相信自己,老爸老妈也相信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跟我们说”。 3,自尊性 青春期的孩子: 自认为长大成人——渴望被尊重——关心外表——在意他人评价——掩饰弱点和缺点——害怕犯错。 A.自尊心过强 容易自我中心,想要被尊重,却又不太能尊重他人;爱面子,易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对社会的看法偏激甚至极端。但即使知道这些特点,父母也无须简单粗暴的指出问题,有时候宽容、榜样或者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 B.自卑心过重 自尊心过强的孩子,非常容易转向自卑,易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情绪反应强度大,变化激烈。 4,极端性 A.自虐甚至自杀 遭遇挫折、冤枉的时候,会出现自虐这种极端行为,如拔头发、绝食、让自己挨冻,有的会用刀自伤,严重者则了结生命。 B.离家出走 与家人发生冲突后容易有此行为。 5,成熟性 在这个阶段,其自我意识在不断的成熟,生理、心理、人际方面不断进步,从儿童过渡到成人。 四,如果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青春期,一段骚动的时期,寻找自己的身份,对生命追问。一些10多岁的孩子,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无法回答的问题。他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充满困惑。 1,基本方法 A.接受孩子的躁动不安 青春期,注定是一段不确定、自我怀疑和痛苦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无边无际的向往和个人激情的年龄。也是一个关注社会和个人痛苦的年龄。 B.尊重及给予孩子自主性 a.给予空间,尊重隐私,独立个体。 b.给予权力,适时放手,培养主观能动性。(这个社会不需要巨婴与妈宝) C.不揭伤疤,不挑刺 十几岁的孩子,都有一些自己特别不敏感的不完美之处,父母最好不要取笑自己的孩子,即使开玩笑也不行。(这个可以回想小时候父母说自己缺点自己的感受及对自己的影响)。 自以为为了孩子好,经常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这种真诚的行为,最终只会扼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D.避免陈词滥调、说教和长篇大论。 E.不要不征得同意纠正、给建议或者给答案。 F.可以生气,不可以侮辱。 比如叫孩子数遍吃饭仍不见其动手,父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如我很用心的做了一桌子菜,你却不来尝尝,好失望,还有点伤心。但是绝不能说,你是聋子傻子吗,为什么不来等。 G.赞扬也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 赞扬是一种评价,有时候评价会让人不舒服,评价者位于审判的位置上,而被评价者会感到焦虑。 a.对人品和性格的赞扬,是令人不快的,不安全的。描述努力、成就和感受,则是有意的,安全的。比如青春期孩子洗了车:家人说“宝贝,你真是太棒了”,恐怕孩子下次不会这么做了,因为青春期并不想被称为宝贝,也不想被认为做这个事情是了不起或者为了得到赞扬(心里也许就这么想的)。但是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效果则不一样了,“哇,洗这车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吧,这样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了,开起来心情都会好很多”。后一种做法没有直白的夸奖,但是孩子却很受用,因为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去的喜悦,从而自己体验到价值感和成就感。 b.最好不要把批评和称赞混在一起。 “你所有的作业都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能多少玩点电脑就好了”。这样十几岁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得到赞扬的时候,就会自动地想到随之而来的震怒,这样称赞无效甚至变得有害。 c.在其同伴面前不要公开的表扬。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要公开的接受赞扬,这可能会成为其同伴社交的灾难。所以,很多老师面前的红人,在同伴的关系中并不怎样。 2,面对具体问题的方法 A.交友 a.妈妈/爸爸相信你的择友标准,她/他(孩子的朋友)肯定有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优点。 b.如果你不能稳住自己,就会害得你朋友被别人说,他带坏你了。 c.爸爸妈妈也绝对相信你有拒绝不合理要求的勇气,拒绝做做违法犯罪与违规或者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其中勇气很重要,父母需要协助孩子增强必要时保持特立独行的勇气。如,在派对或者聚餐时,被要求喝酒时,说“不,谢谢”,是需要勇气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且无需为此道歉、解释、辩解或找借口,只需要说“请来一杯橙汁”。 B.性教育 a.应该对十几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吗?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晚,性教育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不同年龄不同内容及形式。 b.性教育包括两部分:知识和价值观。 价值观最好在家里交给孩子,知识则最好由专业人员提供。 c.关于手淫 这是十几岁孩子焦虑的来源之一,有的还会有自责、内疚及道德评判,严重的可引起强迫。它可以让身体得到解脱,但无法用精神得到满足。如若发现孩子有此困扰,父母可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不批评不指责也不大力提倡,注意能量和兴趣的转移。或跟孩子商量,找正规的心理咨询,或者提供相关信息,让孩子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C.十几岁孩子的伪同性恋现象 青春前期(9~12岁),同性间形成亲密朋友关系,会谈及性,这是形成正常的异性关系的不可逾越的必要步骤。 如果因为疾病、搬迁等各种原因,没能经历这一步,那么就会在以后的青春期出现,同时青春期生理成熟,这种关系间可能会包含有一些性的亲密,看上去像同性恋。 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在正常异性恋之前被推迟的成长阶段。 D.抽烟、喝酒、打架、吸毒。 合理择友,建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勇气拒绝,做真正的自己。如果孩子接触一些违法犯罪的社会上的朋友,则需要父母出手进行干预了,不然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3,青春期孩子几大雷区(摘自网络) A.批评子女的朋友 B.无技巧的纠正口头禅 C.无论对人或者对事喜欢做结论 D.不信任子女 E.偷看隐私 如果在微信朋友圈,被子女屏蔽掉,不可强行让其对你可见? F.过度关心 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爱有负担,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不相信他的独立能力。(不要可悲的做一位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也不要为了孩子维持不幸的婚姻,然后再孩子面前哭哭啼啼或者情绪化,或者让孩子也为了你怎样怎样……对自己好点!) (广东_江门市心理卫生协会/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0750_3509393) 本文系尹玲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尹玲 主治医师 诊所 心理科1.3万人已读 - 精选 认识阿斯伯格综合征
爱因斯坦,牛顿,莫扎特,枪击案(2007.4.16)……能将这些联系起来的词语有什么? 天才?疯子?凶手? 一,15岁,身高163cm的男孩 1,走进诊室对医生的问候充耳不闻,对医生及实习同学视而不见,拉着妈妈的衣服不肯放手,小声的跟妈妈吱吱呜呜的说着什么,眉头紧锁,像是想要逃离诊室。 2,在妈妈的劝说下不与医生对视的跟医生打招呼,当被问及名字、年龄等基本情况时都转向妈妈,告诉妈妈答案。当看到听诊器想玩时,转向妈妈吱吱呜呜的“表达”想要玩听诊器的意图,没有得到回应时着急想发脾气。 3,当妈妈诉及男孩的兴趣爱好是汽车和历史时,男孩直接抢过话题,滔滔不绝陈述式讲关于汽车的知识,难以打断,全无互动意识。听他讲话,更像是听无趣的教授讲课,口若悬河,但却并不关心他人是否愿意听以及有没在听。 4,从小到大没有朋友,小时候表现得很聪明,很小时就会一人独自看专业汽车杂志,15岁不到时已无师自通学会驾驶汽车,且技术好过“老司机”父亲。老师讲过一遍的历史便能全部记住。 5,上幼儿园就发现,其语言表达正常,但不懂怎样与人交流,人际交往技能完全缺乏,内心却又期待能有好朋友,所以想要交朋友时便去推或者打对方一下,或者做些对着别人拍自己屁股等行为,期待引起他人注意以便能跟自己玩。小学时因为父母及老师的努力,尚且有个别女同学会与其聊天。初中后,人际交往变得更差,总是觉得大家对自己不好,认为别人不重视他,看不起他,经常因为小事或误会与同学们发生矛盾。 二,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简称AS),又名亚斯伯格症候群,由Asperger在1944年首先报道,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发育性障碍,一般儿童期起病,并持续终身;其重要的特征是社交困难,并伴随着兴趣狭隘重复特定行为,AS患者通常存在语言表达方式异常等情况,但是相对于自闭症,AS仍相对保有语言和认知发展。研究报道指出,其发病率高于孤独症,约在0.2~0.25%之间。1993年国外对学龄期的儿童进行筛查,发现7~16岁的儿童中可确诊为AS的有0.36%,男女比例为4:1;若把疑诊AS的也包括在内,发病率达0.71%,男女比例2.3:1。但因为AS的症状比孤独症相对较轻,许多这类患者并没有到医院就诊,所以医院中孤独症的病例较AS多。我国暂无该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三,目前国内外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对于孤独症 1,AS患者智力和言语功能正常,所以患者在人家交往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常被不公平的当作是孩子调皮或者家长教育不当、精神病或者品行不端。从而患者及其家属得不到理解,并完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2,AS在表面上看似比孤独症症状轻,所以在美国有些州和学校系统不为AS的孩子和成人提供特殊服务,或者提供的服务少于自闭症患者。 3,与自闭症的孩子不同,AS的孩子通常会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听不懂他人隐喻、暗喻、幽默讽刺等表达方式,在人际交往的压力下常会导致各种情绪行为问题,严重时出现攻击行为或者自杀念头及行为。但是即使AS的发病率高于自闭症,对患者本人及家属、社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大(天才造福人类,毁灭性行为等)国内外对此的重视、相关研究、诊疗、福利政策仍不及自闭症。 四,哪些孩子需要做相关筛查(广州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 1,多动,但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相对冷门,狭隘的兴趣),如火车时刻表、历史事件等精神非常集中。 2,有惊人的记忆力,特别是在认字、背诗等机械记忆方面,整体成绩不是很好,但对于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却有很深的了解。 3,内心愿意和他人交流和沟通,只是因为缺乏交流技巧,常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交流以失败告终,而他们变得孤独和情绪起伏。 4,对于日常隐喻、笑话、讽刺的话语缺乏领悟能力,但其智力却是正常。 5,有时候说话似乎缺乏逻辑,对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不是特别在意,但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能说些让大人吃惊的话,但语言往往表现为叙述性的或单向性的语言为主,较少互动性、分享性或交流性语言。 6,行为往往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难于转弯,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 7,课堂纪律比较差,但是对于自己认同的规则确是最好的遵守者,甚至给人一种完美主义的印象。 8,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比较差,遇到挫折后表现为大发脾气的情况很常见。 9,大部分还存在着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的特点,比较讨厌手写的作业,可以口若悬河地说出某件事情,但却不愿将其所说的记录在作业本上。 五,治疗 1,主要方法:早期干预教育和训练。A.对患儿行为翻译、理解和宽容。B.异常行为的矫正。C.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2,辅助方法:药物。A.多动、抽动症状。B.攻击、兴奋、刻板行为。C.抑郁情绪。 若发现孩子存在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可能,尽快寻求专业指导,积极进行行为训练,期待孩子能往好的甚至天才方向发展,而非反方向。
尹玲 主治医师 诊所 心理科2990人已读 - 父母如何爱孩子
10岁多动症男孩,药物治疗、及个体和团体治疗后进步明显,但是父母依然会为了孩子的教育经常发生矛盾争执。 场景一: 母亲:孩子是存在很多不好的行为,但是有些我们(父母)得接受啊!你就接受不了,每次一辅导作业就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要打他! 父亲:我承认我有时候面对孩子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但是不每次都是你管不了的时候才让我管的嘛?我管的时候你就得配合我,不能老说我不对。 母亲:那我管孩子的时候你父母不也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做得不对嘛? 场景二: 父亲:每次我都唱黑脸,在孩子心中我永远就是最凶的那个,你就好了,是个完美母亲。 母亲:我不会打他,我经常陪他,他经常告诉我说不要让你陪他做作业,让我陪,那说明什么问题? 场景三: 母亲:你每次一定要让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才能睡觉,有时还弄到凌晨一两点,我要是说你几句,你就更火了。 父亲:我教他今日事今日毕啊,这是我多年的好习惯,害不了他的。 母亲:那是你的想法,别强加给孩子,我只是希望他身心健康学习好就行了。 父亲:所以高分低能也没所谓?! …… 从父母的对话、抱怨及争吵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家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关系问题。 一个家庭里面至少存在两种关系,亲子关系及夫妻关系。很多中国家庭里,自从孩子出生后亲子关系成为所有关系重点,有的甚至忽略夫妻关系。但是真正和谐的家庭绝对是夫妻关系排第一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奢侈的物质或昂贵的电子产品,以前是家人的陪伴,现在却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以及父母的情绪稳定。 二,家庭角色问题。 案例中父母各自承担着父亲、教师及母亲、教师的角色,然而过分的教师角色将会影响亲子关系。父母任何一个人需要明确自己在家庭里的重要角色,正确顺序如下:个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然而前两者角色经常被忽视,在家庭里面过分的自我牺牲并不能换来和谐及尊重,只会引发自己的受害者模式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所以,建议父母先照顾好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家庭以外的世界;夫妻二人世界的时间及空间要有;最后才能好好的爱孩子。 三,家庭界限问题。 是否跟长辈一起住,不是影响孩子教育的关键。即与家庭关系比起来,家庭结构对家庭和谐的影响要小很多。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你即使生了孩子你也永远是我的孩子得听我的……这些过火了都是界限不清楚。家庭成员需要各种精神独立却又能相互支持,需要知道自己的权责 及界限。界限不清、太松及僵硬都不利。 四,家长榜样作用。 孩子是天生的行为学家,对周围人的言行理解模仿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原生家庭里经历过的互动模式及父母的行为方式,即使是自己讨厌的也都会毫无意识的带到自己的新家庭里面,让伤害持续。所以,我们的父母得要有良好的榜样提供给孩子。.(1)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如少玩电子产品或者多运动。(2)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会遇到挫折、拒绝、否定时的合理应对方式,教孩子前自己先学着去做。(3)父母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困难,面对困境,或被击败一蹶不振,或自怨自艾,或怪罪他人,或悲观失望消极厌世,或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东山再起……要想让孩子合理处理,那父母在面对问题时,切忌相互指责 抱怨 自怜,一定要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也是自身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五,对孩子的定位或定义。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不是制约爱人的商品……他是一个需要被尊重,需要去实现自我的独立个体。 本文系尹玲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尹玲 主治医师 诊所 心理科2653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关注度 广东省 第472名
总访问量 36,344次
在线服务患者 59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