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
主任医师 讲师
科主任
精神科雷秀雯
主任医师 讲师
3.6
精神科吴强
主任医师
3.6
精神科祁继鹏
副主任医师
3.6
精神科张玲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精神科黄永宏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精神科牛犇
副主任医师
3.6
精神科高平来
副主任医师
3.5
精神科潘振山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精神科师会昭
副主任医师
3.5
芈志勇
副主任医师
3.5
精神科赵会芬
副主任医师
3.5
精神科李明亮
副主任医师
3.5
精神科王俊仙
副主任医师
3.5
精神科毕雪飞
副主任医师
3.5
精神科翟盈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刘跃刚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刘蕴霞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史少丽
主治医师 讲师
3.5
精神科李月华
主治医师
3.5
袁梅菊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张梁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耿小雨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焦华丹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张宏波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平丽慧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于永辉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任帅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金新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韩倩倩
医师
3.5
郭家羽
医师
3.5
精神科张晓娜
医师
3.5
精神科宋宝山
医师
3.5
精神科李翔
医师
3.5
精神科张闪闪
医师
3.5
中医精神科赵振普
副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李松波
主治医师
2.9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被问及:“医生我到底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啊?我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会急,而心急的时候心情也会不好。”对于医生,都会根据病人的核心症状作出诊断,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下是如何区分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已成为我国的常见心理疾病。其中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焦虑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会焦虑障碍、强迫症、单纯恐怖症和创伤后应激性焦虑障碍均归属于焦虑障碍。 患焦虑障碍者被称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这是因为,病理性焦虑能使人陷于长期的高度不愉快和不舒服之中:模糊的恐惧感、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常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出汗、肠胃不适、周身肌肉酸麻胀痛、头与呼吸有紧压感等全身症状;常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等运动性不安状态。 很多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人,实际上就是焦虑障碍。老年人、学生、妇女等均可患此症。为此,许多患者曾多次被送至医院紧急抢救或请专家会诊,但各种先进仪器均检查不出病症的所在,而病人却备受身心痛苦。由于焦虑障碍会引起长期的负性情绪障碍,因此可使人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躯体疾病。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 抑郁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抑郁障碍又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疾病,在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中有25%的人自杀。抑郁障碍不仅见于精神科临床,还常与内外科疾病或其它疾病并存。据统计,在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2%~33%的患者可诊断出患有抑郁障碍。此外,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癌症、慢性肺病、脑中风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比例也明显增高。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这是一种更严重的病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两组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研究发现,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与单纯的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相比,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患者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故有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不同于单纯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疾病。
常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这样评价安眠药:睡不好觉也别吃安眠药,吃安眠药等于慢性自杀。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有的老年人主观地认为,人老了,睡眠自然就会减少。其实不然,睡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节律性生理现象,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是一种病态。所以,失眠患者首先要主动就医,由医生判断失眠的轻重和类型,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眠药;其次,在服药之前必须对药物有科学的认识,消除既想吃药、又怕副作用的矛盾心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都是很安全的,但经常服用一种药物会出现耐药性,所以患者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换药。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失眠患者正确服用安眠药的时间是睡前15~20分钟,一次服足药量,卧床以后全身放松。 临床上,医生还常常发现一些失眠患者将应该一次服用的药量平均分成2份、先服1片看效果,再隔1~2个小时服用剩余部分,其实这样做违背了服药的科学规律。安眠药是处方药,不能自行服用,既不能睡不着觉就自己到药店买药吃,也不能私自更改医生的处方,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必须到医院就诊,让医生开出处方,按照处方的要求吃药。错误用药不但不能缓解失眠,反而会增加其他脏器的排毒负担。另外,在服药的时候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整精神,使自身免疫力达到一个良好的水平,这样有助于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缓解失眠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焦虑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焦虑症是人群中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症患病率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亦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 1病理性焦虑情绪 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 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 3精神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焦虑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 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 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2 慢性焦虑,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 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 3 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 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有一位患者就是害怕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会焦虑发作,极其痛苦,为了避免焦虑发作,她就打出租车上下班,因为坐出租车她就没事。 对于焦虑症的治疗,需要注意一下四个方面 1.明确诊断是焦虑症治疗的基础 焦虑症易与躯体疾病相混淆,往往被误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等,识别率低、误诊率高。所以,焦虑症明确诊断对治疗很关键。 2.心理疏导是焦虑症的必要治疗手段 由于焦虑症患者多有预期性焦虑,即对未来的焦虑发作产生预期恐惧。治疗的原则就是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在减轻焦虑症状、预防焦虑症复发、改善依从性、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综合辅助治疗是焦虑症治疗的必要手段 根据焦虑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单独或综合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生物反馈训练、身心平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催眠治疗、运动治疗、音乐治疗、磁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系统治疗焦虑症。 4.家庭社会支持是促进焦虑症改善的重要环节 患者的亲属朋友甚至同事等协同好医生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可以促进焦虑症的治疗,帮助焦虑症患者更快地康复。
总访问量 13,801,479次
在线服务患者 24,758位
科普文章 323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