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
副主任医师
科主任
中医精神科田国强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
精神科陈黄剑
主治医师
3.5
精神科李伟
医师
3.5
中医精神科陈正平
主任医师
3.1
中医精神科田利萍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精神科何国琪
主任医师
3.1
中医精神科吴景竹
副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夏金校
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甘建光
主任医师
3.0
高赛男
副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陈军良
副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黄磊
副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金明敏
主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骆建忠
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石永扬
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余关茂
主任医师
3.0
中医精神科蒋荣泉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姜诚勇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蒋海潮
副主任医师
2.9
何为民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应立明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徐政权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王玲英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沈吉利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段迪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赵世苗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胡燮军
主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沈妃
主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冯彩琴
主治医师
2.9
王声滂
主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赵明勇
主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郑春美
主治医师
2.9
中医精神科庞卢伟
医师
2.8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呢?它和普通人常说的“厌食”“没有食欲”“不想吃饭”一样吗?答案当然不是!神经性厌食,好发于13-20岁的青少年,年轻女性多见。核心症状包括三个层面:01行为层面刻意减少摄入量、增加消耗,有意造成低体重/营养不良。患者为了达到对体重的极端目标,通过限制饮食、过度运动、催吐、滥用泻药及减肥药等行为方式。具有“刻意性”“非理性”“极端性”的行为特点。02心理层面迷恋低体重,不少患者存在体象障碍,如“明明已经很瘦了,仍觉得自己很胖”。对体重/体型方面,表现为“对瘦的无休止追求”“对肥胖的病态恐惧”。03生理层面显著的低体重(<正常体重的最低值,BMI<18.5kg/㎡),同时伴随其他躯体症状。主要是营养不良,涉及消化、内分泌、血液等多个系统。此外,神经性厌食的患者还会伴随其他精神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强迫思维/行为、情绪不稳定等。如何应对“神经性厌食”困扰呢?01营养重建以充分恢复正常体重为目标,根据身体营养状态,提供不同级别的营养重建方案。02躯体治疗监测躯体合并症和“再喂食综合征”的出现,如贫血、闭经、水电解质紊乱等,注意补钾等治疗。03精神药物治疗抗抑郁、焦虑药物,小剂量使用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物。04心理行为干预认知行为治疗、接纳承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正念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等。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者受过刺激的人最容易身陷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是指处在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灰色状态,医学上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而日本人叫它,“不定愁诉综合征”。一个“愁”字,显示出这种症状和患者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它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或亢进,以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为主。 亚健康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肉症状、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症状、精神症状。 亚健康的常见征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你不妨对照自测一下。 1.浑身乏力; 2.容易疲倦; 3.头脑不清爽; 4.思想涣散; 5.头痛头重; 6.面部疼痛; 7.眼睛疲劳; 8.鼻塞; 9.眩晕; 10.起立时眼发黑; 11.耳鸣; 12.声音有异常感; 13.郁闷不快; 14.肩颈僵硬; 15.早晨起床不快感; 16.睡眠不良; 17.手足发凉; 18.手掌发粘; 19.便秘; 20.心悸; 21.两手足麻木; 22.易晕车; 23.坐立不安; 24.心烦意乱,等等。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在几年的努力归于失败后,27岁的马塞拉决定同她30岁的丈夫爱德华多离婚。爱德华多是一家私立大学的教师,夫妻间的矛盾在婚后不久便产生了。马塞拉觉得丈夫胸无大志、唯唯诺诺,她忿忿地说:“他整天嬉皮笑脸,在学术上和工作上一点没有进取心。” 婚后丈夫的许多行为让马塞拉颇为不解。爱德华多喜欢收藏电动小火车、遥控汽车之类的玩具,理由是等孩子们长大后能让给他们玩,而实际上爱德华多要比孩子们更喜欢玩这些玩具。爱德华多的爱好还不止这些,他把大部分的闲暇时光都花在了玩电子游戏上,而且每次出门上班前都会把游戏机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理由是 “孩子们会把它摔坏”。 爱德华多是个“彼得·潘” 马塞拉责令丈夫去看医生。医生经过检查后只发现爱德华多有些偏胖,那是因为他经常坐在电视机前吃油炸食品、冷饮和各种零食的缘故,而此外也找不出他这些怪癖的根源所在。马塞拉对丈夫的孩子脾气感到绝望了,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她,爱德华多的症状是不折不扣的“彼得·潘综合征”。患“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逃避爱情,一般年龄不小了还同父母住在一块,不去考虑长远的事请。 说起“彼得·潘综合征”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 ·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总访问量 283,083次
在线服务患者 7,314位
科普文章 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