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恩典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任爱群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消化内科翁雪健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消化内科林细州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黄品川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叶毅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兰巧丽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徐蓓蓓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叶蕤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卢惟纯
主治医师
3.2
潘居易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陈晓娟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柳雅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孙皓月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吴乐灿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丁然
3.2
消化内科郑亮
教授
3.2
消化内科王秀燕
医师
3.2
消化内科宋彩云
医师
3.2
消化内科陈意
医师
3.2
王英
副主任医师
3.5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 1.血源性传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能通过胎盘传播(宫内传播),或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围产期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 4.性接触传播: 性乱交、同性恋性接触及夫妻之间性生活未采取防护措施。 5.密切接触传播: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具有传染性。 乙肝病毒的传染,除了必须有患者作为传染源以外,还必须有容易感染的人群以及和乙肝患者接触的传染途径。一般的健康成年人都有比较完善的免疫系统和完整的皮肤粘膜屏障,病毒一般很难侵入,即使病毒突破了重重防线,进入了健康人的体内,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可以迅速的把病毒消灭掉。临床统计表明,成年人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痊愈率高达95%。所以说成年人对乙肝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即使受到感染也很容易痊愈。 如果家人或同事患了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完全不必精神紧张或大惊小怪,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达到抗病毒和保护机体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6项。各级医院因医疗条件不同,以上项目不一定都能检查。 在看化验单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看不懂上面写的一些简写英文代号。在此,介绍一些化验单上多用的符号: TC:代表血浆总胆固醇,也有用T-CHO代表血浆总胆固醇的。 TG: 代表甘油三酯: HDL-c代表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代表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poA1: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A1。 ApoB: 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 B。 看化验单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指标的正常数值应该是多少。现介绍一般情况如下: 总血浆胆固醇:3.36~5.78mmol/L(130~200mg/dl)。 血浆甘油三脂:男性为0.45—1.81mmol/L(40--160mg/dl);女性为0.23--1.22mmol/L(20--108mg/dL);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2.19mmol/L(35--85mg/dL);载脂蛋白A1:110--160mg/dL。 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mmol/L(120mg/dL); 载脂蛋白A1:110~160mg/dl; 载脂蛋白B:69~99mg/dl; 当发现血脂化验单上的以上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血的样本是不是在空腹状态下采取的。一般要求病人在采血前一天晚10点钟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点至10点钟采取静脉血。其次还应注意受试者的饮酒情况,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再次,在分析结果时,应考虑到脂质和脂蛋白水平本身有较大的生物学波动,其中部分是由于季节变化、月经周期及伴发疾病等原因所导致。最后就要从临床角度寻找原因了,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的临床意义:增加见于胆道梗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传染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a一脂蛋白血症、老年性白内障及牛皮癣等。减少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 甘油三酯的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ApoA、ApoA、ApoB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度的估计,高密度脂蛋白ApoA;下降和ApoB增高在心脑血管病最为明显,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异常脂蛋白血症。 最后需要说明,各个医疗单位由于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条件等差异,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在化验单上都标有正常参考值,可对比测定的各项指标是否超过了正常范围。
老王今年61岁,年前做肠镜检查时发现升结肠有2个息肉,降结肠有1个息肉,并做了摘除。虽然息肉被摘除了,可老王心里一直不踏实:息肉摘除后还会长吗?息肉摘除部位会不会癌变?其实约1/3的肠息肉是多发性的,所以息肉摘除后可在别的部位再长。肠息肉的复发是无法预防的,在原部位摘除息肉后,可能在别的部位还有潜在息肉组织,只不过没有被发现而已。所有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者,都应该复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在结肠镜检时,建议进行全结肠检查。据介绍,息肉的形成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肠息肉具有较明显的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人得此病,将会传给下一代,息肉如果不干预最终会发展成肠癌。因此,如果家里有人是息肉癌变,那么应该高度警惕,定期到医院体检复查,谨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耽误病情,最终诱发癌变。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者,若从未做过肠镜,应做一次肠镜检查。与胰腺癌、肝癌等相比,大肠癌的生存率非常高,及时发现和治疗后,70%的患者可以痊愈。然而,在我国能早期发现的可能还不到10%,这与肠镜检查不足有关。肠息肉复发与生活习惯也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同样会诱发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肠息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一般以柔软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要喝酒抽烟,要适当运动,保持大便柔软规律。医生一般要求多发息肉患者隔1年就要做肠镜检查,单个息肉患者2-3年再复查。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
总访问量 9,841,086次
在线服务患者 18,437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143篇
年度好大夫 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