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老年人焦虑
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绪体验,从婴幼儿时期的分离焦虑,学生时期的考前焦虑,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焦虑,到年老后的躯体性焦虑等。适当的焦虑,通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应对外界的压力。 一、焦虑的主要临床表现 1.精神性焦虑 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过分警觉,表现为惶恐,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有时感到脑子一片空白;难以入睡和易惊醒,易激惹等。 2.躯体性焦虑 表现为运动性不安与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可表现搓手顿足,不停来回走动,不能静坐,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肌肉紧张表现为主观上的一组或多组肌肉不舒服的紧张感,双眉紧锁,面肌和肢体肌肉紧张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动,经常感到疲乏。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心悸、心跳加快、胸闷气促、头晕头痛、皮肤潮红、出汗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尿频等症状。 4.其他症状 焦虑的患者常同时合并其他症状,最常见的为抑郁、易疲劳及强迫症状,如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怕脏反复洗手等。 二、老年焦虑有何特殊之处。 老年人因为躯体疾病、退休、丧偶等应激因素,老年群体罹患焦虑的比例较高,但识别及治疗均有不足。老年焦虑表现可能不同于年轻患者,有其特殊之处。第一,描述焦虑症状时,老年人常用“成问题”或“顾虑”之类的词语,而非年轻人常用的“担心”、“紧张”或“控制不住”等;第二,表现形式往往更侧重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身体不舒服,更强调躯体症状,而非焦虑情绪症状;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育、神经及认知过程所造成的异质性使得老年焦虑症状的表现进一步复杂化。 三、老年焦虑的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老年焦虑的首选,此外还有阅读疗法、正念减压治疗及接纳与承诺疗法等。焦虑患者的个性特征常表现为对现实不满意,对人生期望过高,对疾病的性质认识不清,凡事往坏处想,总是担心结局不好,长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中,势必会产生一些歪曲的认知。应用认知治疗改变患者对疾病性质的不合理和歪曲的认知,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往往可以降低维持治疗的复发率,收到显著疗效。 2.药物治疗 临床上根据药物作用分为抗焦虑药物和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抗焦虑药物使用最多的是苯二氮?类药物和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苯二氮?类药物可作为早期的辅助用药,尤其对于急性焦虑或激惹时,短期严密监控下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但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苯二氮?可提供快速的抗焦虑效应,强化了“焦虑必须立即缓解”的不良行为模式,可推动焦虑长期存在。目前,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物是广泛推荐用于焦虑障碍的治疗,其中SSRIs和SNRIs仍是老年焦虑障碍短期及长期治疗的一线药物。总体而言,SSRIs和SNRIs更为安全,耐受性良好。但需警惕老年群体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步态改变、消化道出血、血压升高、低钠血症等。
韩书贤 主治医师 资阳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567人已读 - 持续到成年的童年失眠症状是年轻人情绪和焦虑障碍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项长达1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持续到成年的童年失眠症状是年轻人情绪和焦虑障碍的重要决定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从童年到青春期一直持续的失眠症状与内化障碍的风险增加2.8倍有关。在研究过程中新出现的失眠症状与内化障碍风险增加了1.9倍有关。那些在研究期间失眠症状缓解的儿童,未发现内化障碍的风险增加。 “我们发现,大约40%的儿童在过渡到青春期的过程中,并没有摆脱失眠症状,并且在成年早期具有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作者Julio Fernandez-Mendoza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睡眠研究和治疗中心行为睡眠医学认证的心理学家委员会成员。 数据分析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儿童队列,该队列包含700名年龄为9岁的儿童。研究人员在8年后对42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16岁),15年后对49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24岁)进行了随访。失眠症状被定义为中度到重度的难以开始或维持睡眠。 这些症状在儿童时期由父母报告,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由自己报告。内化障碍的存在被定义为情绪和/或焦虑障碍的诊断或治疗的自我报告。结果根据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和任何内化障碍或使用药物治疗精神健康问题的既往历史进行了调整。 据作者称,儿童失眠症状已被证明与内化障碍有关,包括抑郁障碍和焦虑症。这些新发现进一步表明,早期睡眠干预是必要的,可以预防未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失眠症状改善的儿童在后期不会增加患情绪或焦虑障碍的风险。 参考文献 Julio Fernandez-Mendoza, Kristina Puzino, Myra Qureshi, Susan Calhoun, Savannah Toth, Jiangang Liao, Fan He, Alexandros Vgontzas, Duanping Liao, Edward Bixler. 327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Insomnia and Risk of Internalizing Disorders in Young Adulthood. Sleep, 2021; 44 (Supplement_2): A131 DOI: 10.1093/sleep/zsab072.326
唐加旭 副主任医师 资阳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565人已读 - 病耻感,你有吗?如何应对?
抑郁症的病耻感 抑郁症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共约有3.5亿人为这个疾病所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国人近25%的大学生有过抑郁,其中近35.5%大学生有过严重自杀倾向。 对于学生们出现抑郁症,会影响到学业、深造、择业等很多现实的问题,给自己、家庭、朋友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关于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很多媒体、医疗机构、教育心理机构都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尤其是在发生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之后。然而,由于社会公众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和误解,很多抑郁症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目前我国仅有近30%的抑郁症患者愿意求助,70%都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也不能例外。 什么是病耻感? 当人们抑郁了却会因“病耻感”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种“耻辱”,一种无法对外界言说的东西,因而不愿去医院就诊,不愿与人过多的交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属也因家中有精神病人的“污名”深受牵连。 病耻感(stigma)是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是内心的一种耻辱体验,包括患者对自身所处疾病状态存在的耻辱感和来自公众对患者持有的歧视和偏见。这一概念最早由Goffman在1963年提出,现已广泛用于各个医学领域。 精神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社会成见、偏见、歧视、排斥和社会地位的丧失,对患者融入社会或康复治疗造成巨大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病耻感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就业:病耻感是阻碍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影响求医行为:一项研究发现,30%~40%的医学生表示,如果自己得了抑郁症不愿去寻求帮助,因为求助会让他们感到自卑。抑郁导致的耻辱体验,会让患者产生社会退缩、隐瞒疾病、自行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 3.可能增加自杀的风险: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的确诊率远远高于男性,但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是女性的3倍。男性抑郁症的低诊断率和高自杀率可能与病耻感有关,对疾病的耻辱感使得男性患者不愿暴露自己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想法。 应对病耻感的方法有哪些? 面对疾病,抑郁症患者和家属需真诚接纳和合理求助 当一个人处在抑郁状态时,症状上往往就会有人际交往的退缩,如果病耻感同时存在,再有部分家属会拒绝患者去精神科就诊,这些均会阻碍患者的就医行为。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抑郁症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对患者和家属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在适度安全的范围里告知一些朋友或者亲人自己的情况,表达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其次,鼓励抑郁症患者积极在专业医院求治,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最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支持是患者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督促抑郁症患者病情恢复后维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回到社会的环境中,在劳动实践与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在相互交往中吸取他人对待病情的经验,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医生需关注病耻感,给予适当干预 临床诊疗中,专业人员要加强疾病的健康宣教,提高对患者病耻感的识别,一旦发现,需及时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提高疾病管理技能,增强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价值,减少病耻感。 媒体需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教 媒体需加强精神疾病的科普宣教,鼓励公众人物为疾病发声,帮助公众深入了解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减少人们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同时帮助理解抑郁症患者,积极向患者营造一种社会接纳的态度,进而消除患者的社会歧视感。 精神心理疾病往往比躯体疾病更让人痛苦,患者本人又常常因各种原因难以将这种心理痛苦表露在外,加上精神疾病的治疗周期大多比较长,使得这种痛苦更为持续的存在。因此,特别需要提高全社会人们对抑郁症的理解,提高患者的求医行为,给予抑郁症人群更多的关爱和接纳。
唐加旭 副主任医师 资阳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2246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晚上睡不着,失眠心情焦虑,情绪不稳定,暴 夜夜失眠了睡不着,焦虑,情绪不稳定,暴怒 不需要总交流次数57已给处置建议
- 焦虑症 强迫症 戒断奥氮平后失眠,看医生后用过阿戈美拉汀,右佐匹克隆,米氮平... 希望医生指导用药总交流次数3已给处置建议
- 失眠 焦虑 五六年失眠,开了黛力新,断断续续在吃,最近尝试截断,三个月内... 黛力新+联合用药总交流次数11已给处置建议
- 幻听幻觉妄想大脑放歌 你好,医生,我有精神分裂症史十年,大脑放歌两年,听到或者想到... 希望医生认真分析病情,给出合理治疗方案。感谢!总交流次数95已给处置建议
- 恐惧,害怕,睡不着 家人有精神病史,最近被惊吓到了,就开始恐惧睡不着,害怕 去过精神病总交流次数3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四川省 第167名
总访问量 254,852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30位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