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社交恐惧症可以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部份,病况较轻微的人只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医师会为病人做心理建设并在咨询的过程中了解病人产生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原因为何,从症结点加以开导,帮病患建立起自信心。若是病情较严重,医师则会配合药物治疗。有些人讨厌面对人群或是害怕面对人群,他们不只是觉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作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但是为了自己个性上的内向、害羞而苦恼和真正患了社交恐惧症是不一样的,社交恐惧症的患者通常对群体的看法都是很负面的,除了几个亲近的人之外,他们很难和外界沟通,这些人无法主动走出自我的世界,也不愿意加入人群。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会觉得不舒服,担心别人注意他们、担心被批评、担心自己格格不入,情况轻微的人还是可以正常的生活,情况严重的话却会造成生活上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求学或工作。社交恐惧症已经是在忧郁症和酗酒之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而且因为现在人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所以罹患的人数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而且对医生们而言,要治疗这些病人的困难不在于患病的人愈来愈多,而是患了社交恐惧症的人常都因为害怕或是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或是怕被贴上「有精神病」的卷标而不愿意就医。1、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天生我材必有用”。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3、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4、友善地对待别人,助认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5、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是一定要说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6、每天给自己10分钟的思考,不断总结自己才能够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7、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注意力集中法 在社交场合,不必过度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分关注,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才对。兜头一问法 当心理过于紧张或焦虑时,不妨兜头一问: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最终我又能失去些什么?最糟糕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大不了是再回到原起点,有什么了不起!想通了这些,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了。钟摆法 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妨这样想:钟摆要摆向这一边,必须先往另一边使劲。我脸红大不了红得像块红布;我心跳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想跳得比摇滚乐鼓点还快呢!结果呢,人们会发现实际情况远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严重,于是注意力就被转移到正题上了。系统脱敏法 如果面对自己爱恋的女孩子,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一:先下决心看她的衣服;二:看她的脸蛋儿和眼睛;三:向她笑一笑;四:当有朋友在身边时主动与她说话;五:有勇气单独与她接触。这种避免直接碰撞敏感中心的方法使一个原本看来很困难的社交行为变得容易起来,这种方法对轻度社交恐惧症一般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当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已经比较严重时,就有必要适量应用药物治疗,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和缓解生理不适均有一定效果。这种治疗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对药物的成瘾性、依赖性等不良后果。1、催眠疗法: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2、强迫疗法:医生让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让你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你进行强迫治疗。3、情景治疗:让你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精神分析师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场面,让你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4、认知疗法: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医生不断地告诉你,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你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5、药物疗法: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首先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这种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并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其次要查找出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事物种类,并试图挖掘心灵深处的根源。然后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并不断地鼓励自己勇敢面对这种场景,以便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最后采用强迫疗法,小步渐进。先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适应后减少人数,在商场里购物;接着再减少人数,参加一些大规模的聚会;然后参加小聚会,并试图发表你的观点;最后和自己很惧怕的人交往,并时刻给自己以奖励。利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练习,就会使病症有很大的改观。
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一良性疾病,其特征为严重眩晕的突然发作,最初是持续性的,而后为阵发性的。前庭神经元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元。本病被认为是累及第8颅神经前庭支的神经元炎,因为它呈频繁流行性的发生,并特别好发于青少年和青年人,故认为病因系病毒所致。眩晕的第一次发作是严重的,伴发恶心和呕吐,持续7~10天。出现向患侧的持续眼震。该病一般可以自愈,可能发病为仅有一次的发作,或在过了12~18个月后有几次后续发作;每次后续发作都不太严重,持续时间较短。无耳聋或耳鸣伴发。 (1)本病多发于30~50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起病突然,病前有发热、上感或泌尿道感染病史,多为腮腺炎、麻疹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3)临床表现以眩晕最突出,头部转动时眩晕加剧,眩晕于数小时至数日达到高峰,后渐减轻。多无耳鸣、耳聋,也有报道约30%病例有耳蜗症状;严重者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4)病初有明显的自发性眼震,多为水平性和旋转性,快相向健侧。 (5)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部分病例痊愈后前庭功能恢复。 (6)病程数天到6周,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可复发。诊断性评估应包括听力检查,冷热试验的眼震电图,增强的头颅MRI,特别要注意内听道以排除其他诊断的可能性,如桥小脑角肿瘤,脑干出血或梗塞形成。 根据感染后突然起病,剧烈眩晕,站立不稳,头部活动时加重,不伴耳鸣、耳聋,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预后良好可诊断。根据明确的感染诱因,不伴耳鸣、耳聋,预后良好可与梅尼埃病及梅尼埃综合征鉴别。 对眩晕的急性发作可依照梅尼埃病的处理法进行症状的抑制。对长时间的呕吐,有必要行静脉补液和电解质以作补充和支持治疗。
箱庭疗法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起源于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M.lowenfeld,1890—1973)于1929年创立的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 )。劳恩菲尔德在儿童心理咨询中注意到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内容,当给孩子们一些玩具、模型和沙箱时孩子们做出令人颇感兴趣的作品,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积极的帮助。她将这一方法命名为“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ique),并于1939年发表了论文。这里所讲的“世界”据说是孩子们自然说出来的,对孩子们来讲,这一游戏疗法从某种程度可能正好反映了他们的“世界”。 瑞士的心理治疗家卡尔夫(Dora M.kalff)发展了劳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并用sandspiel 命名,以区别劳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河合隼雄(kawai hayao)将其介绍到日本的时候命名为箱庭疗法。从1965年开始,在天理大学,京都市心理咨询中心,京都大学教育学部心理教育咨询室等相继使用“箱庭疗法”这一“世界技法”进行咨询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和咨询效果。 随着临床心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箱庭疗法,并将箱庭疗法与荣格分析心理学及相关理论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疗法。 目前,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相关的治疗技术、专业治疗师的培训,美国和日本在箱庭疗法方面的发展都是引领潮流的。 尽管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90年代才引入中国。但已有一批箱厅世界的开拓者正在孜孜不倦的在这片乐土上辛勤地耕耘着。日本箱庭疗法专家,京都大学心理教育咨询室嘱托咨询员樱井素子女士多次来中国向有关方面介绍箱庭疗法,在1997年的“湖北妇儿保健学术会”上又做了专题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并受到高度评价。 箱庭疗法(Sandplay, sand play technique;sandplay therapy)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沙箱中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 箱庭疗法作为心理疗法的一种,无论是在其理论、技法、还是事例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发展。与其他心理咨询治疗方法相比,箱庭疗法给予病人更多非言语性的、象征层面的支持,更易深入咨询者的无意识,更能够洞察当事人的心理轨迹,释放和表现其内在的情绪,使当事人的深层次人格得以表现。同时,也可以让咨询师本身的压力得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