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永军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兼骨科,手外科大主任
手外科寿奎水
主任医师
骨科、手外科主任
手外科薛明宇
副主任医师
副院长兼手外科七病区主任
手外科施海峰
主任医师
3.5
手外科张全荣
主任医师
3.5
手外科许亚军
主任医师
3.5
手外科吴柯
副主任医师
3.3
手外科刘宇舟
主任医师
3.3
手外科张志海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陆征峰
副主任医师
3.2
邱扬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陈政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顾黎明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强力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2
中医骨科魏苏明
副主任医师
3.6
手外科陈光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赵刚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周晓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卜凡玉
副主任医师
3.2
手外科吴权
主治医师
3.2
沈泳
主治医师
3.2
手外科张辉
主治医师
3.2
手外科柯尊山
主治医师
3.2
手外科刘剑
主治医师
3.2
手外科张圣智
医师
3.2
手外科林伟栋
医师
3.2
手外科黄军
医师
3.2
手外科杨凯
医师
3.2
手外科周建东
医师
3.2
手外科潘峰
医师
3.2
陶先耀
医师
3.2
无锡市骨科医院手外科团队
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拇、食、中、半边环指麻木,也就所谓的桡侧三指半麻木,以及拇指持物乏力,甚至肌肉萎缩,但通常小手指的感觉基本正常。有部分患者常表现为“夜间麻醒”、“骑车手麻”、“经常甩手来减轻麻木”等多种表现。腕管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而导致的。腕管综合征通常和年龄、性别、职业、用手习惯等有关,中老年女性多见。长期使用鼠标者,腕关节长时间出来背伸位,增加了腕关节内压力,尤其容易发生神经卡压,因此,腕管综合征也有“鼠标手”一说,当然“鼠标手”除了正中神经卡压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病变,发病示意见图1。腕管综合征的治疗要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来考虑。轻度病变或者病变时间短、进展慢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包括用手习惯的调整、佩戴支具、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等。但是对于中度以上的神经卡压,必须积极手术治疗,早期松解神经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出现“夜间麻醒”的情况,通常是手术指证。待到拇指大鱼际处肌肉发生萎缩时,则意味着病变严重,手术也难以完全恢复功能。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经典手术常常采取掌根部切口,松解卡压神经的韧带,恢复神经功能,手术效果确切,但少数病人术后可能因掌根部疤痕触碰摩擦,而产生不适症状,见图2。最近,我们团队开展了在内窥镜下微创松解神经,仅在掌心和腕近端有两个小切口,有效地避免了掌根部功能区的疤痕不适,并且在镜头的监视下,可确保神经全程的充分松解,保障了手术效果,见图3-5。
俗话说,三分手术,七分康复。这话固然有点偏激,但不无道理,至少点明了康复的重要性。康复有多重要,我来说几个例子。之前,我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师从我国的肩关节大师,崔国庆教授。他们有专门的康复组,保障病人术后早期康复。早到什么程度?通常在术后第二天一早就会进行康复查房,一对一指导康复,给患者录好训练视频、印好康复教程,一个患者差不多半小时的指导,确保患者回家后能按要求练习。我曾经在宁波李惠利医院短期参观交流,丁少华和李瑾两位主任也是我国肩关节领域的大专家。他们在门诊时,甚至有1-2名康复师协诊,医、护、康一体化面对面治疗,完全无缝连接,并为每个病人发放一本健康教育手册,告知肩袖损伤的康复具体细节,图文并茂。我们团队同样重视术后康复,通常术后1-2天,患者疼痛肿胀有一定消退后,便有康复介入,根据肩袖损伤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康复方案,床边手把手指导,并让家属拍好视频,并印刷好教程给患者带回家,指导患者在家也能按要求练习,确保患者的功能康复。(图示,我们的康复师在术后第一天在指导患者被动关节练习,配合图文并茂的康复计划方案)。因此,我们的患者普遍能恢复相对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也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和努力!
进行指间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指征包括疼痛、不稳定、或畸形的同事没有足够的动力或骨量进行关节置换术。当所有恢复关节有效、梧桐的活动的努力失败后,应当考虑进行关节融合术。关节融合的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要求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掌指关节从桡侧示指开始,固定角度从示指的25°开始,每个手指递增5°,注意避免手指的旋转或桡尺偏。我国韦加宁教授认为掌指关节融合固定角度从示指的20°开始,每个手指递增5°,关节不应有桡偏或尺偏,且处旋转中立位。
总访问量 2,328,960次
在线服务患者 4,632位
科普文章 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