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郁林
主任医师
3.5
耳鼻喉陈靖
副主任医师
3.3
耳鼻喉梁健刚
主任医师
3.3
耳鼻喉梁耀基
主任医师
3.3
耳鼻喉崔少云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卢建鹏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冯锦标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黎志辉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胡廷保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傅铭港
副主任医师
3.2
罗伟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区洁楹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丁卫泉
副主任医师
3.2
耳鼻喉蔡伟伟
主治医师
3.2
耳鼻喉李响
主治医师
3.2
耳鼻喉郑有方
主治医师
3.2
耳鼻喉曾宇慧
主治医师
3.2
耳鼻喉林泓霖
主治医师
3.2
耳鼻喉周志强
医师
3.2
耳鼻喉王海丽
医师
3.2
李婷婷
医师
3.2
耳鼻喉吴梓聪
医师
3.2
耳鼻喉王博
医师
3.2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发现真菌性蝶窦炎引起头疼的病例在增多。真菌性蝶窦炎有时容易被神经内科医生忽略。因为真菌性上颌窦炎引起头疼的不多,而且因为鼻子症状多,多就诊与耳鼻喉科,不容易漏诊误诊,真菌性蝶窦炎表现有时不典型,可能只表现为头疼,鼻子没有任何症状。真菌性蝶窦炎患者多就诊于神经内科,容易漏诊误诊。 真菌又称为霉菌,最常见的病原菌为曲霉菌和毛霉菌。非侵袭性曲霉病变局限于鼻窦的黏膜;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侵入黏膜血管,可致血栓形成,鼻窦黏膜和骨壁坏死。毛霉菌侵入鼻窦黏膜的动脉,并在动脉内膜下大量繁殖,可致动脉血栓和梗死,使组织发生干性坏死。 非侵袭性病变者可涉及鼻腔和鼻窦,一般多为单例,上颌窦最多见,蝶窦次之。CT扫描可显示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内可见散在斑片状或沙粒状高密度的钙化区,为坏死区域铁和钙结合沉积所致;窦壁骨质增生肥厚和吸收破坏。 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治疗方式为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清除蝶窦内的真菌球。真菌性蝶窦炎最严重是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因为它可引起颅内感染及视神经受累,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术后需口服伏立康唑治疗。
儿童期放射暴露史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危险因素。放射暴露主要有:医用辐射(如儿童期恶性肿瘤治疗);核武器(如日本长崎、广岛);核电站事故(如切尔诺贝利)引发的环境辐射暴露。在过去,电离辐射被用来治疗各种头颈部良性疾病,但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辐射对甲状腺的致癌作用,这种做法基本已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停用。
咽旁间隙是位于颈部的筋膜间隙,属于颞下窝内侧部分,邻近颅底。大多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肿瘤逐渐增大至2.5~3.0 cm,部分患者才以颈部、口咽部包块或神经压迫症状就诊。咽旁间隙内含重要血管、神经,位置深在,解剖结构、病理类型复杂。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黄郁林 咽旁间隙呈倒锥形,上起侧颅底,下至舌骨大角水平。咽旁间隙在侧颅底区骨性界线如下:前界为翼突内侧板根部,后界为颈静脉窝后缘,内界为枕髁及枕骨基底部外侧,外界为蝶棘、棘孔、卵圆孔三者外界连线。由侧颅底向下,咽旁间隙内侧壁为咽侧壁,外侧壁为腮腺深叶、翼内肌,后壁为椎前筋膜。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和茎突后间隙。茎突前间隙主要为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内含腮腺深叶、颌内动脉、咽升动脉、淋巴结、小的或异位的唾液腺;茎突后间隙结构紧密,内含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交感神经链、颈深上淋巴结。
总访问量 1,676,054次
在线服务患者 4,615位
科普文章 39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