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中医要求比较高,比如你的脉象如何?舌象如何?舌苔如何?用相机照的有色差,不能判断,你的面色怎么样?气色如何?没有亲手摸过你的肚子,从西医角度讲,你讲的肚子,里面有结肠,小肠,十二指肠,胃,胰腺,脾脏,膀胱,输尿管,肾脏,腹主动脉,肠道淋巴结!而引起腹痛症状,腹泻症状的的疾病几十种!中医腹痛和腹泻也包含了三焦,胃,肠,脾,肝,肾,膀胱等脏腑功能障碍的疾病,我怎么可能通过你的“xx岁,男,肚子冷痛,吃东西不注意就老拉肚子”描述就诊断清楚呢?就轻率的给你处方呢?给你的建议是结合了我十几年临床诊断经验凭经验判断的,虽然字不多,但是满满诚意!但是,经验也可能出偏差,再厉害的医生也有可能误诊,因为我们对人体的了解,对疾病的了解,犹如沧海一粟!所以,你要我给你具体的治疗意见,就是如我所说的,如果要细致看,只能约你到我门诊,或者,你到当地的三甲医院看看!
话说您听得中医养生段子应该不少啦,各种国医堂、名医讲堂、养生堂,您听烦啦吧?我也烦,所以今天跟您讲点特别的。 大家都知道“时辰”这个词吧?“午时已到,推出午门斩首”,呵呵,这个台词听得多。其实啊,时辰就是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一套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小时,古代一个小时120分钟而已,用十二地支来计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晚上11点开始计时,十二个时辰就是一天,也就是现在讲的24小时。 而中医根据取类比象,将人体的十二个时辰与身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大自然联系起来,有一套特别的养生方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中医的方法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现在奉献给各位。 【子时】夜半(23~01时)胆经当令,胆主决断,其分泌的胆汁是清纯的精微物质,“胆汁清明,则头脑清亮”,反之,如果子时经常不能入睡,则头脑昏沉,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胆结石。有的人第二天起床,眼圈发黑,头脑不清清爽,就可能和你昨天晚上子时跑去泡吧,撸串夜生活有关。切记哦。 【丑时】鸡鸣(01~03时)肝经当令,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睡眠充足才能够把肝气养起来。此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维持人的思维和活动,就无法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出现面青,晦暗长斑,性情急躁,易生肝病。这也是周扒皮“半夜鸡叫”故事发生的时间,此时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所以熬夜喝酒的朋友们可注意了,脂肪肝怎么得的?可能与您深夜放毒——喝酒宵夜有关。“小心肝”哦! 【寅时】平旦(03~05时)肺经当令。肺经是人体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经脉,肝在丑时把血液贮藏并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朝百脉”,送往全身。因此,寅时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寅时睡得熟,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有时候深度睡眠两小时,比得过浅睡眠五小时,特别是在黎明前的黑暗03-05点的时候,阳气初生,得好好保养。 【卯时】日出(05~07时)大肠经当令。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后,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糟粕的过程。此时大肠蠕动加快,有利于大便的排泄,养成起床就大便的好习惯,让你月月舒服,日日轻松。有一句题外话,起床大便是好习惯,但是一边大便一边玩手机的习惯可不好,痔疮容易找上您! 【辰时】食时(07~09时)胃经当令。人在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因早餐是大脑及全身活动的能量之源,长期不吃早餐,会影响到人的精力和体力,使人倦怠、反应迟钝,同时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出现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巳时】隅中(09~11时)脾经当令。脾主运化,主统血,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的主要脏器。早饭此时经脾运化输布到全身。脾的功能好,则脑力充沛,身体健康,不易得病。这个时候也是人精神旺盛的时间,非常适合努力工作,容易出成绩,珍惜这两个小时吧,也许是您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候。加油! 【午时】日中(11~13时)心经当令。心主神明,人在午时能小憩一下,对养心安神大有好处。“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午都是阴阳交替之时,有利于养阴及养阳,在这两个时间段休息,对人体非常有好处。午睡10分钟的深度睡眠,会让您整个下午精力充沛,不信你试试? 【未时】日昳(13~15时)小肠经当令。小肠主吸收,分清浊,能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此时多喝点水,或吃点水果,有利于小肠功能的发挥。古人当时就知道下午当多喝水,比起西方人“下午茶”的习惯要早出上千年,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喝下午茶?有道理的!看来,全世界通用! 【申时】哺时(15~17时)膀胱经当令。膀胱能贮藏和排泄尿液。此时适当运动能促进体内水液循环,有助于把人体的代谢废物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准备下班之前,小便一下,排空糟粕,轻松下班。另外,黄昏运动也是比较符合人体规律的做法,怪不得外国人也认为黄昏运动比晨运好。 【酉时】日入(17~19时)肾经当令。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因咸入肾,此时肾经已经旺盛,切忌再吃太咸的食物,以免伤肾,因此晚饭以清淡为宜。想要您肾好,保护肾脏命门之火,切记晚餐清淡些。大家都清淡晚餐,这样,她好你也好! 【戌时】黄昏(19~21时)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脉络,为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的通道。此时心包经气血旺盛,可清除心脏周围的外邪。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可读书、下棋、听音乐、打太极等,以放松心情,也为睡眠做准备 【亥时】人定(21~23时)三焦经当令。三焦“通行诸气,畅通百脉”。此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这时可以先用温热水泡脚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能畅通上中下三焦的气机,使劳累了一天的身体得到充分地放松,有利于睡眠。当然,微微出一身汗的运动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烫脚,您好好想想,我就不多解释啦,呵呵!
人与人之间,每天每个人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沟通。而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是贯穿诊疗过程始终的行为。祖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中医,作为一门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学问,中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既有医学的共性,也有着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独有特色。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对诊疗行为的经典描述,就是我们中医大夫行为的准则,也是病患沟通的道德基础,几千年来反复吟诵,铭记心头。甚至相当于西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患者面对医生,自然是想让自己的苦难得到解救,如果医生事先就存在尊卑贵贱之分,看到贫苦百姓一脸死相,如何能真诚沟通,反而有时会留下医患纠纷的祸根。所以,传统的中医看病之前,常常默默谨记行为准则,以儒家思想中正平和、和善之心态面对病患。凡成为一代名中医者,必是慈眉善目的仁慈、儒雅之人。有了道德准则后,在看病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也有很多讲究,我国古代名医先贤特别重视与病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和沟通。可是传统中医的医患沟通以及搜集患者患病信息常常还在语言之外。俗话说“要开口,先开心”医者的一颦一笑,往往会对患者有着千差万别的影响。沟通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有经验的中医师常常拥有自已独特的情绪引导技巧,比如看到一脸痛苦,眉头紧锁,双目无神的病人,医者常常微笑注视,然后亲切的问候:“这样的情况有多久了?”,病人未开口之前,什么都没说,医生怎么会问有多久了呢?自然就引起患者精神集中起来,然后通过望诊患者的外候,如气色、肤色、形态、体态、动作、表情、说话声音的高低等信息,再结合三部九侯的脉诊,医生基本对于患者的大概病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用综合分析后的结论问患者“你肢软乏力、腰膝酸软吧?或你夜间起夜频繁,怕冷,梦多吧?你脾气不好,经常生气吧?等等”,患者未开口,心就被医生打开了,他们会想:“我都还没说,医生就知道了这么多,这个医生有水平”,既然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接下来的询问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所以,察言观色是中医诊病的一大利器,但是能做到这一点,常常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单单要会引导患者,还要有过硬的中医基本功。如果望诊、脉诊不过关,寒热不分、表里不明、虚实难辨,如何取得患者的认可呢?正因为经验积累有一定难度,才有民间喜看老中医一说。其实,只要用心学医,以心御医,结合了现代医学先进思想的年轻中医一样能看好病,看懂病。 记得我的老师在我入门之前教导我, “口乃心之门户” 一个医生“说”很重要。医生的谈吐既代表了专业素养,也代表了个人素质。语言承载了人们互相想要表达的大量信息,是沟通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和桥梁,言语的不恰当常常会“祸从口出”。在沟通中要时刻记住换位思考,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进行沟通,如果你跟目不识丁的老人讲阴阳、五行,跟没说一样,既不能获得病人的好感和信任,也不会收集到正确的信息。老师要求我行医首先不能欺骗患者,欺骗到最后就没有人会相信你,一个没有人相信的医生只能名誉扫地。其次,说话要讲技巧和艺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恰当的意思,直话直说容易伤害患者。再次,练习沟通不是技巧方法,而是心态的改变。“不把病人当人,在别人眼里你就不是人”。在自己行医的过程中,我实践着老师教诲,受益匪浅。中医讲求中正平和,阴平阳秘,讲求取法自然,天人相应。而大自然最大的法则就是——和谐。我相信以和谐的心态,真诚与患者沟通,悬壶济世才是我辈中医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