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了秋冬季,正值呼吸道高峰季节,儿童医院熙熙攘攘看病的场景再现,门急诊告急,住院部告急,这是病原体施虐的“天下”,抗生素似乎显得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高热”、“咳嗽”、“喘息”是就诊的主要呼吸道问题,殊不知这是病毒、肺炎支原体在作祟,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三碰头”,把体弱的儿童无情地碾压,宝妈们请假误工,陪孩子打点滴,很揪心,很揪心,很揪心! 今年的流感疫情如期而至,而且来势汹汹,很多孩子中招,一些班级甚至出现十几个孩子请假”组团”看病的场面。医院里的儿科门诊也频频告急,排不长队挂不上号的新闻也见诸报端。 在众多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中,近期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是最主要的三种病原。由于引起的症状相似,不容易区别,需要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避免误诊误治,增加重症或住院的风险。 喘息咳嗽无发热,这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征。主要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每年秋冬季是高峰期,典型症状以明显的咳喘和缺氧症状为特征。感染后多无发热,在感染后1周之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第3-4天比第1-2天症状明显,到了5-6天咳喘症状进一步加重,到了第7-10天开始逐渐自行恢复,由于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造成的,目前无特效药,主要靠机体清除病毒后恢复,一般雾化治疗缓解症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当出现明显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青紫缺氧需要住院治疗。 高热无咳嗽,这是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征。多见于幼儿园、中小学的儿童,流行季节大约有30%-40%感染率,传染性极强,在学校、家庭中传播极快,起伏期2-4天,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近期儿童突然的高热,很多都是流感病感染的造成的。早期诊断,早期口服特效药物奥司他韦,一般24小时体温就能恢复正常,普通抗生素治疗一定无效。一旦错过了早期治疗阶段,部分儿童会发展为肺炎,继发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性肺炎,就需要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如果前期浏览了“呼吸天使”微信公众号的儿童家长,尽早给孩子进行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种,就能躲过这一场“劫难”。因为接种疫苗后抗体需要2-4周才能产生,现在补种流感疫苗已经有点来不及啦。一旦患了流感,经过治疗后需要体温完全正常48小时,才能上学,同时需要医院开具复学的“疾病证明”。 先咳嗽后高热,这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征。多常见年长儿,感冒出现咳嗽,咳嗽较重,初期为刺激性干咳,常有咽痛,头痛等症状;继而出现发热,发热无定型,体温可以正常,一旦出现高热多提示已经发展为肺炎。如果高热超过3天,同时伴有明显或严重咳嗽,一定需要进行胸片检查。部分家长一听到“拍胸片”,以为要吃很多射线,因为莫名的恐惧拒绝检查,有可能错过了肺炎的初期阶段,到了后期炎症范围扩大,并出现肺叶坏死或胸腔积液,就一定需要住院,还可能需要进行气管镜检查,清理气道粘稠的分泌物。一旦感染了肺炎支原体,普通的头孢一定无效,需要使用希舒美之类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如果遇到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还要升级到米诺环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 近期儿童医院已经人满为患,而且疾病非常复杂,虽然都是常见的发热、咳嗽、喘息症状,但是不同孩子患病的原因不尽相同。目前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一般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具备了常见病原的快速诊断能力,一般采集鼻咽拭子标本,只需要30-60分钟就能检查出常见的病原,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对指导孩子精准治疗帮助极大。 儿童一旦生病,往往是“来得快,好的慢”,一个感冒也要折腾1-2周。与成人相比,为何孩子更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呢?这是因为成人的气管粘膜会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具有局部的防御作用,能够抵抗入侵的细菌和病毒。另外,粘膜上的纤毛有节律地向喉口方向摆动,也有利于灰尘、细菌、粘液的清除和排出。但婴幼儿呼吸道分泌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比成年人要少许多,而且气管粘膜发育不完全,纤毛稀少,因此容易发生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要避免幼儿呼吸道感染,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最好方法。对孩子来说,户外散步、踢球、摇木马、骑小自行车等都是锻炼的项目。让孩子从热天开始喝冷开水,用冷水洗四肢、洗脸,冷天用温水而不用热水,这样使孩子能适应冷的环境,增强对冷空气的抵抗能力。 2、适当加减衣服。气候变化时,孩子的衣服要勤穿勤脱,不要只加不减,特别是冬季降温时不要一下穿得过多,一般比成人多穿一件就够了。如果孩子活动时出汗,及时用毛巾擦干,入睡后汗多的小儿,前后胸垫上小毛巾防止汗湿内衣。减少出汗、及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的重要措施。 3、均衡摄取营养。幼儿代谢生长旺盛,每日每公斤体重蛋白质要求量要高于成人,因此,幼儿要摄入足够的高蛋白,多吃些蛋类、瘦肉和乳类制品。在补充足够营养素的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 4、注意孩子脚的保暖。双脚是肢体的末端,血液循环差,如果脚部着凉,会反射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改变,使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会大量生长繁殖。尤其是婴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加上下地活动少,脚部受凉,非常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因此,年轻父母要给孩子脚部保好暖,让孩子多活动活动肢体,不要久坐不动,睡前最好用温水给孩子洗洗脚。 5、避免接触传染源,即避免接触患儿。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染机会。改善患儿的居住环境,使房间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什么是百日咳?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Bordetella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按照免疫接种程序规定在孩子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可以用于7岁以下的儿童,儿童时期已经接种疫苗产生的保护作用也会随时间逐渐减弱,从而失去保护作用。同时,百日咳杆菌也存在菌株变异,出现疫苗接种效果不佳,因此,孩子接种过百日咳疫苗也会得百日咳感染,如果孩子出现了痉挛性咳嗽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自2011年以来,报告的百日咳病例数达到了一个高峰,2012年报告了48,277例病例,随后病例数有所下降,到了2021年,因为疫情防控百日咳的病例数显著减少到2,116例。此外,报告的百日咳病例发生率(每100,000人中的病例数)在不同年龄组中也有所变化,其中婴儿(小于1岁)持续报告有最高的百日咳发生率,这强调了在婴幼儿中百日咳的严重性和高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到2021年,百日咳的报告病例数和发生率均显著下降,这可能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采取的社交距离措施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有关。我国2014-2019年百日咳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2020-2021年报告发病率有所降低,2022年回升至2.71/10万,达到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而今年(2024)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1月为15275例,2月为17105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百日咳流行特点?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百日咳1年四季均有发病,3-9月普遍为百日咳发病高峰期,7-8月达峰值,呈现出夏秋高、冬春低的特点。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共同居住的人员,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如未及时治疗,少数患儿会并发肺炎、脑炎而死亡。百日咳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出现咳嗽症状后2-3周传染性最强。百日咳临床特点是什么?百日咳杆菌侵入易感儿童呼吸道后,细菌首先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不侵入细胞中,不断增殖和产生毒素,造成纤毛细胞坏死、粘膜广泛炎症和破坏。并引起全身反应。支气管粘膜纤毛被破坏后不能很好地排出炎症分泌物,以致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持续刺激,易于反射性地引起连续剧烈咳嗽。阵咳时患儿声门痉挛,处于呼气状态,咳嗽暂停时,大量空气被吸入通过痉挛的声门即发出较长的鸡鸣样吼声,直到粘稠分泌物排出后,痉挛阵咳始暂停。随着分泌物的积聚,阵咳再现。由于长期剧烈咳嗽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兴奋灶,故病愈后数月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即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百日咳的的三个阶段必须了解:卡它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轻微发热、流鼻涕、轻微的咳嗽或打喷嚏,持续约1至2周。这个阶段没有特征性,所以百日咳在临床上很难从做出早期诊断的原因。痉咳期:典型的咳嗽症状表现为剧烈的咳嗽,有时可能连续咳嗽数分钟,咳嗽发作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呕吐;百日咳的咳嗽通常被描述为带有“吸气性鸡鸣样”或“狗吠样”的声音,这是由于气管和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咳嗽发作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尤其在婴儿和幼儿中更为严重;咳嗽通常在夜间更为频繁,可能会打扰睡眠。恢复期:咳嗽和其他症状逐渐减轻,但恢复期可能持续3个月左右,平均100天左右,所以也称为百日咳。如果普通感冒一般来说,一个星期就能恢复,不会咳嗽逐渐加重,如果一旦咳嗽一个星期没有恢复,就要警惕百日咳的可能,如果想早期及时诊断,通常检测百日咳核酸检测或者是百日咳杆菌培养,或者给予经验性的治疗。百日咳抗体检测需要2个星期的时间,通常不推荐,因为已经进入痉咳期。百日咳只是一个概念,不是一定会咳嗽100天。该病的发作期平均时间在两个月甚至一百天左右,但也因人而异,有患者一个月就痊愈了。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但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月龄的儿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2月龄儿童4/20mg/kg/次,成人160/800mg/次,q12h,疗程14天)。用药期间注意肾损伤、结晶尿、皮疹等不良反应。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以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2月龄以下小婴儿。
秋冬季节是很多病毒流行的季节,也是哮喘容易发病的季节,最近一段时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儿童呼吸科门诊上,得哮喘的小患者也多了起来。对此,提醒广大家长,预防哮喘不仅在“吃喝”方面有讲究,外出玩乐也应注意及时保暖,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既往有些宝宝进食鸡蛋后就出现湿疹、咳嗽、气喘或腹泻、腹痛等表现,孩子饮食上要注意已知的过敏原。不要因为过敏原显示鸡蛋有加号而临床没有任何不适就不进食,这是非常错误的,尤其是IgG的检查结果更不能提示过敏。 此外,天冷了家长就爱让孩子进食较多的肉类等蛋白含量高的食物,但是过多进食也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物之间交叉过敏等,从而导致过敏的发生;不要进食炮制过于复杂的食物,因为腌制、炒制等过程中添加的香料、添加剂、香精等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尽量减少进食比较油腻的食物以及海鲜、坚果等容易过敏的食物,尤其是已经有咳嗽、气喘等症状的宝宝们。 最近几天,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儿童尤其是患有哮喘的孩子气道非常敏感,容易发生痉挛从而导致气喘发作。因此要注意及时保暖,尤其是气道的保暖(必要时戴口罩);对于养宠物、环境低矮潮湿、种花较多的家庭也应注意孩子发生过敏。情绪过于紧张、激动,外出游玩过于劳累也可能导致哮喘发作,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
总访问量 58,048次
在线服务患者 336位
科普文章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