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规律探讨
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la Tourette Syndrome),简称TS,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表现度变异的疾病。本病大多数起于儿童时期,一般5~7岁起病,90%的病例为10岁以前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之比为3~4:1。 本病临床以多发性抽动(患儿挤眉、弄眼、耸肩、咧嘴、噘嘴及面部肌肉抽动和扭脖子、摇头、抬肩、甩手、鼓肚子、踢腿等),爆发性发声(喉中吭吭作声、尖鸣、抽泣),猥秽语言、模仿言语伴奇癖生活方式为特征,呈复杂性、慢性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病程在1年以上,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历代文献无此病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根据其与风邪致病产生的病理现象类似,且起病于内,故属于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故确立本病中医病名为“肝风证”,从而为本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亦为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成为可能。 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肺脾肾虚弱为常见,或因五志过极,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内外之因相合而成,与风和痰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亢风动,关乎五脏,总系阳亢有余,阴静不足,阴阳平衡失制所致,治疗以脏腑辨证结合病因辨证,分清虚实。本文兹就该病的证治规律探析如次。肺虚肝亢 调肺金抑肝平木 小儿“肺常不足”,娇肺易遭损伤,且肺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六淫之邪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上受,肺皆首当其冲,肺受邪侵,鼻咽不利,则见耸鼻,喉中作声;肺金有病,肝木失制,肝亢风动,则见摇头、皱眉、眨眼、耸肩、踢腿诸症。治宜调肺平肝,肝肺同治。刘弼臣教授匠心独具,创新此法,认为:肝与肺经脉相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另一方面,“肺主气”,“主治节”,治理调节一身气机,肝肺两脏在气机升降运动上,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若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可有余而亢动,所以应当从肺论治。研立熄风静宁汤,方中辛夷花、苍耳子宣通肺窍畅气机,玄参、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祛邪护肺安内宅,防止外风引动内风,旨在维护肺金的正常宣肃功能。调肺可佐金平木,又可防肝木有余乘脾土,脾土不虚,痰湿难生;配合天麻、钩藤、白芍、半夏、全虫等平肝熄风化痰之品,金箔为引,使药达病所,且具有镇静安神之功;伸筋草,归肝、脾、肾三经,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木瓜,《雷公炮炙药性解》言:“入肺、脾、肝三经”,《本草纲目》云:“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伏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用酸温以收脾胃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土平则木得令而金受荫矣。”《海药本草》言其有“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之效。纵观全方,调肺巧配平肝,相得益彰,肺调肝平,风动自得安宁。肾虚肝亢 滋肾水涵木柔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承制,哲所谓”乙癸同源”。由于小儿体质上肾水常虚,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罹患热病失于调治,或抽动日久,疏于及时治疗,致阴血内耗,水不涵木,则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而成阴虚风动,证见形体憔悴,精神疲惫,五心烦热,舌燥咽痛,挤眉弄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喉中吭吭有声,大便秘结,口渴唇红,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水涵木,育阴潜阳,熄风化痰,方可选用六味地黄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之类。药如熟地、白芍、鳖甲、龟板、生牡蛎、茯苓神、山药、钩藤、天麻、鸡子黄、全虫、菖蒲等。方中熟地、白芍、阿胶、鳖甲、龟板、白芍、阿胶、鸡子黄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藏之用,故佐山药以培癸水之源,茯苓以导壬水之源;天麻、钩藤、菖蒲、全虫平肝化痰熄风,《本草纲目》谓:“天麻为治风之神药。”。如是滋肾柔肝,熄风化痰,标本兼顾,虚实并调。又有因小儿所愿未遂,或受家长捶楚,或受老师指责,情志拂郁,五志化火,或因六淫引发,以致风阳暴张,木失条达,郁结不疏,化火生风,风感则动,表现为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噘嘴、喊叫,踢腿频繁有力,伴烦躁易怒,胁下胀满,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此为阳亢实证,肝肾阴分未亏,治当以平肝熄风化痰为法,方可选羚角钩藤汤、泻青丸之类,药如龙胆草、山栀、制大黄、防风、羌活、当归、川芎、桑叶、菊花、白芍、川贝母、竹茹等。方中龙胆草、山栀、大黄清泻肝火;羌活、防风辛散郁火;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本草经》疏谓:“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川贝善治风痰;然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需佐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滋阴增液,柔肝舒窍,以免顾此失彼之嫌。脾虚肝亢 理脾土缓肝熄风 脾在五行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而藏意。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脾虚则肝亢,诚如清人尤在泾所云:“土虚则木必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肝亢风动,挟所生之痰上扰清窍则秽语;肺若悬钟,木摇痰叩肺金,则喉中怪声连连,如吭吭有声,或清喉声;脾主四肢、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肝亢风动,则噘嘴,口唇蠕动,四肢抽动,挺身鼓腹,《证治准绳·幼科·唇口蠕动》所云:“唇为脾之华,口为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阳明胃也,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治此,当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方可选用钩藤六君子汤、钩藤异功散加减。药如太子参、茯苓、焦山楂、神曲、鸡内金、钩藤、陈皮、半夏、白术、白芍、炙甘草、全虫、生姜、大枣等。方中参、苓、术、草、枣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既可制约风动,亦可杜绝痰生,盖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强健自能转输运化,痰何由生?且土脏受荫则肝亢自平,是为主药;佐以钩藤、白芍平肝;二陈、楂曲、鸡金化痰消滞;全虫熄风制动。亦可参入木瓜之流,理肝伏脾,与土中泻木,冀收全功。痰火扰心 清心火涤痰安神 小儿心常有余,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志过极,极易造成心火内生,心火炽盛,母病及子,则肝火亦盛,火易生风,肝风遂动。又今之小儿每多嗜食肥甘厚味,久而湿热痰浊从内而生,痰热郁久,痰火扰动,内犯心神,风痰鼓动,横穿经隧,则见头面、躯干、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不不已;火只痰壅,心窍闭塞,则见口中秽语,甚或骂人;风摇痰叩肺金,则见喉中痰鸣。怪叫有声;火灼津伤,心神失宁,则见烦躁口渴,夜寐不安;其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均乃痰火扰心之征。治宜清热涤痰熄风,宁心安神定志。方可用礞石滚痰丸加减,药如青礞石、黄芩、制大黄、沉香木、菖蒲、郁金、陈皮、半夏、钩藤、天竺黄、全蝎、竹沥水等。方中青礞石燥悍重坠,善逐顽痰,合陈皮、半夏,寓“治痰必须除湿”之意;黄芩清上焦气分之之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开痰火下行之路,寓“治痰必须清火”之旨;复以沉香沉降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菖蒲、郁金、天竺黄、清热豁痰开窍;钩藤、全蝎平肝熄风,俟痰火一清,则心神自得安宁,而抽风秽语自平,此为心火痰热实证之治。又有胆虚兼有痰热者,盖胆属木,为清静之腑,胆虚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木郁而土不得达则生痰化热。临床常见患儿挤眉弄眼,眼睑震颤,睡卧不实,惊怵叫扰,心绪不宁,面色青暗,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治宜温胆宁神。方可用温胆汤加减,药如半夏、竹茹、茯苓神、橘皮、枳实、黄芩、钩藤、、菊花、生姜、大枣、甘草等。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醒脾,竹茹、黄芩清胆除烦,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能生;钩藤、菊花平肝,茯神安神,生姜、大枣、甘草益脾和中.其方名虽曰温胆,而无温胆之药,是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义耳。 综上所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与风、痰有关,基本病机表现为肝亢风动,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挟杂,本虚标实,病位涉系肺、心、肝(胆)、脾、肾,治疗以脏腑辨证结合病因辨证为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注意对不良习惯纠正的指导,及时治疗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可收到理想的疗效。
姜润林 主任医师 姜堰中医院 儿科2435人已读 - 精选 陈文中养子十法及其它
《小儿病源方论》为宋代著名医家陈文中所著。陈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人,后迁居涟水,官和安郎判太医兼翰林良医。陈公明大小脉,于小儿疮痘疹尤造其妙,随证施治,皆收奇功。闾阎细民以急告者,公不以其家之窘窭,匍匐以救,所赖以全者,不可枚举。陈氏医德高尚,医术精深,名噪当时,深受当地官民敬重。陈氏为弘扬其儿科心德,使其“目之所不见,力之所不及”者,免遭“夭枉之祸”,故“图其形状,别其证候,迹其方论”,约公元1254年,著《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全书包括养子真诀、小儿变蒸候、形证门、惊风门、方药、惊风引证、痘疮引证等主要内容,此书虽篇幅较小,但内容丰富,学术思想颇具特色,本文兹就学术思想探析如下。一.养子十法的提出。宋以前的医家,对于小儿养育方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多种认识,但均不够全面。陈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小儿的着衣、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其具体内容为:1.要背暖。因肺腧二穴位于背部,由于小儿肌肤嫩薄,藩蓠不密,加之“肺常不足”,故易为外邪所袭,而伤于肺腧,肺经受凉,而致咳、嗽、喘、呕哕、吐逆、寒热诸症,所以宜常令背部温暖。2.要肚暖。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暖则能消谷化食,若受冷则物不腐化,而致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所以肚腹宜暖。3.要足暖。足系足阳明胃经之所主,俗云:“寒打脚下起”,胃经受寒,寒遏气滞,受纳腐熟失职,则易发生上述诸症,所以足宜暖。4.要头凉。经云:“头者诸阳之会”,“头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目疾,所以头宜凉。5.要心胸凉。内属火脏,若外受寒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轻者,发为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者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小儿因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虚弱,则精神中散,治用补心温气药,忌金、银、汞、砂之药。7.脾胃要暖。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若饮乳小儿因变蒸致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误治后转筋孪而作搐者,缘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治宜补脾温胃下气,忌用冷药败伤真气。8.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小儿出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腹内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乳、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急宜服长生丸以治之。9.勿服轻朱。轻粉、朱砂虽下痰涎,但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不可妄投。10.宜少洗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而酿生它疾。此外,陈氏在“养子调摄”中还强调:“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如“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宜“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陈氏提出的这些科学的育儿方法,体现了较强的预防医学思想,且其养子十法对后世儿科学也有着重要影响。二.反对下胎毒,重视护脾胃。前人有主张小儿始生落草之时,便服轻粉、朱砂等,欲下胎毒。陈氏力辟时弊,认为:“朱砂、轻粉乃能伤脾败阳之药。”“新生婴儿下胎毒,坠痰涎,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若与服之后,必生患,或吐乳,或粪青,或吐泻,或痰涎咳嗽,或喘急或腹胀,或腹中气响,或惊悸”,诸疾丛生。陈氏主张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儿饮三五口,其毒自下。考淡豆豉,辛,微苦寒,归肺胃经,《本草从新》谓能“调中下气”,《别录》谓主“瘴气恶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等,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用之既能助养脾元,又能消化乳食,一石二鸟,两全其美。三.对小儿惊风的认识。惊风一证,在唐以前,多与痫证混称,宋代《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来,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急、慢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祥细的论述,陈氏根据家传之秘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力辟世俗见搐便予牛黄、朱砂、脑射之剂之陈见,辨分急、慢之惊, 其云急惊风病源云:“小儿素热,或因生冷油腻,肺实有痰,致肝有风热而为是病。”证见:“忽发壮热,手搐搦,眼目戴上,涎潮壅塞,牙关紧急,身热面赤。”慢惊风病源云:“小儿吐泻恶心,口干,吐奶舌出,红眼闭摇,头发直,心闷气粗,两胁动,口舌生疮。”证见:“小儿面青白,身无热,口中气冷,多啼不寐,目睛上视,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呕涎潮,或自汗。”辨析条分缕列,便于后学掌握。鉴于“急惊属(阳),属腑”,治疗原则“当治以凉”;“慢惊属(阴),属脏”,治疗原则“当治以温”。陈氏创治惊十二方(芎蝎散、油珠膏、补脾益真汤、前朴散、二圣丸、长生丸、塌气丸、远志煎、疏膈丸、牛黄丸、醉红散、不惊丸)对后世小儿惊风病诊断和治疗具的很高的指导价值。
姜润林 主任医师 姜堰中医院 儿科2533人已读 - 精选 瘦人与脂肪肝
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胖人的事,瘦人则可逃脱厄运。其实不然,体检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很瘦的人查出患有脂肪肝。那么--瘦人为什么会患上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都是“节俭基因”惹的祸 有研究显示,西方人脂肪肝的遗传背景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因素,因此患脂肪肝的人大多以肥胖者为主。而东方人则不同,即使很瘦的人也会患脂肪肝,这跟东方人体内含有一种“节俭基因”有关。 据了解,“节俭基因”形成在早期食物匮乏年代,它有利于人体进行能量贮备,以备饥饿时消耗,但在运动量减少和食物极大丰富的现在,“节俭基因”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使该基因演变成脂肪肝、Ⅱ型糖尿病、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香港内科医学院士黄炜?教授介绍说,瘦人患有脂肪肝,主要是因为人体摄入食物以后,多余的热量会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内。体内的脂肪组织就像是一个储存脂肪的“仓库”,有一定的容量。若体内合成的脂肪太多了,超过了“仓库”的储存能力,脂肪细胞就会到处“跑”,“跑”到肝脏、心脏等处。瘦人脂肪组织少,“仓库”小,储存脂肪的能力差。脂肪更容易“跑到”肝脏里,导致脂肪肝。 瘦人体内可能是“胖子” 上海交大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介绍说,瘦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是体内却有可能是个“胖子”。他们的心、肝和胰等重要器官内的油脂,有可能比肉眼看到的皮下脂肪要多很多。 “肥胖分为外周肥胖和中央型肥胖。中央型肥胖也称腹型肥胖。”范建高解释道,人们一般往往以腹壁脂肪的堆积程度、腰围大小等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却忽视了内脏器官油脂的堆积,而这恰恰是我们应该特别加以重视的地方。 人体的哪些内脏容易形成油脂堆积呢?“肝脏、胰腺、脾等内脏组织都可能堆积油脂。其中,最主要是肝脏。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超过了就可能形成脂肪肝。”范建高进一步解释道,“因为肝脏是新陈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肪都要经过肝脏进行消化。” 营养不良易患脂肪肝 “很多身材较瘦的人不敢相信被检查出有脂肪肝,有的还认为是不是误诊了。其实,一般瘦人大多喜好素食,使营养摄入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范建高说。 其实道理很简单,营养过剩属于原材料太多,而营养不良属于加工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不够,同样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这样就会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脂肪在肝内堆积,引起脂肪肝。如有人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偏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形成脂肪肝。所以肥胖的人可以引起脂肪肝,减肥之后的人、长期营养不良的瘦人都容易患上脂肪肝。 范建高说,对于一些查出有脂肪肝的胖人来说,存在着减肥速度过快的误区。有些人采取“饥饿疗法”,使体重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减肥实际上也是一个脂肪运动的过程,脂肪运动过快过猛,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力,脂肪就会“跑”到肝脏。快速减肥会使脂肪酸大量释放,沉积在肝脏、心脏等脏器,加重肝脏炎症,可能使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受损,严重时诱发肝纤维化,并损害其他重要脏器,渐进性减肥是最有效的。 “脂肪异位”堆成脂肪肝 对于内脏油脂的堆积过程,医学界已经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范建高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油脂主要是堆积在脂肪组织中的。但是,超过脂肪组织吸收的限度,就会发生一种叫作‘脂肪异位’的现象,导致内脏脂肪堆积。” “脂肪异位”造成的内脏器官油脂堆积,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很多的危害。“脂肪异位的发生,会导致脂肪毒性,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葡萄糖毒性。另外,内脏油脂过多会损伤内脏的功能。”范建高说。 脂肪沉积一方面会造成就地功能损害,比如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在胰腺堆积会损害胰岛细胞的功能;另一方面,脂肪可能会移位,造成系统性损害,比如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脾肿大等疾病。 “收支平衡”防治脂肪肝 专家认为,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收支平衡”,是日常生活中避免内脏油脂堆积的最基本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的摄入量与消耗量保持平衡。如果没有完全消化掉,就需要额外的运动和锻炼。人体多余的热量,只能转化为脂肪的形式。”范建高建议道。 他说:“从医学角度,减少和抑制内脏脂肪堆积,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减少脂肪从脂肪组织向非脂肪组织移位和分流。要认真对待肥胖问题,要减肥。第二,帮助细胞代谢。因为如果过多的脂肪从细胞内向细胞外分流,对人体的损害更大。第三,必须减少有毒的脂肪酸。脂肪内基本物质脂肪酸,分为无毒脂肪酸和有毒脂肪酸。要做到减少有毒的脂肪酸,就必须保持人体内饱和脂肪酸和非饱和脂肪酸比例的协调。饱和脂肪酸来自于动物,非饱和脂肪酸来自于植物。因此,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于最可能堆积脂肪的肝脏,范建高提出了防治建议,通过饮食途径额外补充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β胡萝卜素等,有助于防止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摘自《科技日报》:http://health.huanqiu.com/hot/special_report/2009-03/389558.html
高成广 副主任医师 姜堰中医院 肝病科7141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患者:女 78岁 坐痰盂后右腿大腿臀部之间放射性疼痛到脚踝 最后交流时间 2023.02.02坐痰盂后右腿大腿臀部之间放射性疼痛到脚踝 腿部放射性疼痛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 腹泻 腹泻近20天。
开始的一周都是水泻,一天四次左右。
后又吃黄... 如何停止腹泻?姜堰中医院有胶囊肠镜吗?总交流次数13已给处置建议
- 我家宝宝最近总是大便干燥 宝宝大便干燥总交流次数6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女 31岁 肛门痒不舒服疼 最后交流时间 2020.03.16肛门痒不舒服疼 肛门痒疼不舒服总交流次数16
- 痔疮出血 痔疮出血两周不见好转总交流次数5
关注度 江苏省 第135名
总访问量 2,779,109次
在线服务患者 2,433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8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