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本文来源:药圈网(ID:wwwyaoqnet)由Eosun再次编辑通过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我们大致判断一个人是否被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否贫血以及凝血功能是否有问题。先看下报告单:血常规检查 面对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我们大致可以从三部分入手:白细胞系(是否有炎症及判断感染类型)、红细胞系(判断是否贫血及大概的贫血原因)、血小板系(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有问题)。白细胞计数(WBC)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象”高、低,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块。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如前所示,成人:(4-10)×109/L 通常读做:4千到1万,超出1万即为血象高,低于4千则是血象低。 如果“血象高”,再加上下面的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一般考虑“急性(细菌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109/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 ×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4)生理性参见“白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增多(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血红蛋白(Hb)参考值: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80-190 g/L。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血红蛋白增多(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血红蛋白减少(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109/L。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沉。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的实用价值。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 血沉增快1.生理性增快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2.病理性增快(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血透患者该如何选择血管通路?汝州市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血液净化中心衡旭丹副主任医师血液透析是尿毒症(终末期肾病)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它通过机器替代人体肾脏的排毒排水功能,将体内蓄积了过多毒素和水份的血液经过体外循环,清洗掉多余的毒素和水份后再回输到体内,从而维持患者的内环境平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维系患者生命安全。因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液要经过体外循环,所以有效的血液通路也就成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选择合适的血液引出通路对透析效果和患者在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血透患者可以选择的主要血液引出通路吧。目前临床上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液通路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临时性血液引出通路和长期性血液引出通路两大类。临时性血液引出通路又称临时透析导管。它是在患者病情紧急,需要立即采取血液透析等血液净化治疗措施来稳定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患者又无其他可以使用的血液引出通路时所采用的一种应急性血液引出通路。它是用一根内部有两个独立管腔的、有一定韧性的塑料导管,穿过皮肤进入颈部的颈静脉到达上腔静脉或腹股沟处的股静脉来建立血液引出通路。从置管难度上来讲,因股静脉与股动脉在腹股沟处相邻而行,只要病人不是太胖一般很容易用手指扪到,并且股静脉管腔较颈静脉管腔要粗些,因而置管要相对容易,用时也较短,对于那些因为心衰无法长时间平卧的病人更加友好。但坏处就是病人病情稳定可以下床活动后置在腹股沟处的导管会对病人的行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腹股沟处的感染机率、导管弯折的机率都相对较高。颈静脉因为解剖结构相对复杂,要求病人在穿刺置管时必须去枕平卧,穿刺风险比股静脉要大,用时也相对较长。好处是置管成功后对病人的活动影响较小。一般置入颈静脉的临时透析导管会稍微短一些,而在股静脉处的临时透析导管就会长那么3到4厘米。也正因为临时透析导管的临时性,所以它只是通过两根缝合线简单的固定在皮肤上,用的时间稍微长些就会因为缝线断裂而出现导管松脱移位。所以如果需要长期规律血透析治疗的话,还是需要建立长期性血液引出通路。长期性血液引出通路又可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和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TCC)三大类。下面我们再来依次介绍这三类通路的优劣。众所周不知,动脉是输送血液离开心脏前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它直接承受着来自心脏收缩所产生的压力,所以动脉血管壁一般比较厚,弹性更好,管腔也相对较窄,而静脉的作用是将血液送回心脏,它起始于毛细血管,与动脉相比,静脉血管壁较薄,管腔也相对较大。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外周(主要是上肢,更确切的说是两条胳膊上)的动脉和浅表静脉吻合,使得一部分动脉血液不经过未稍循环直接流入静脉,静脉血流量增加后对血管壁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并强迫静脉血管壁随着心脏的收缩扩张而被动运动,一段时间后静脉血管壁增厚,韧性和收缩性均明显增强,出现静脉动脉化,以满足长期血液透析反复穿刺的需要。它的缺点:1.需要外科手术,对医生的资质要求相对较高;2、对病人的静脉血管也有一定要求(如至少有一段比较顺直、分叉少或没有、管腔较粗且不能有明显的狭窄、血管壁无明显钙化等);3.术后不能立即使用,要有四五十天的成熟期。在等待内瘘成熟期间仍需要建立其他血液引出通路来满足透析治疗的要求。优点是内瘘成熟后手术部位皮肤仅残留一道约两厘米的瘢痕,不耽误病人平常洗澡,也不容易招来别人诧异的眼光,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小。如果病人的血管条件比较差(如浅表静脉血管硬化明显、管腔较细血流量明显偏小、或走行迂曲,分叉较多等)无法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形术,此时还可以选择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成形术。移植物血管内瘘是在相距较远的动静脉之间利用其他血管“搭桥”建立血管通路,常用于移植的血管主要有自体血管和人造血管,目前大多使用人工血管。对人造血管的要求是: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网孔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度;作搭桥手术时易缝性好;血管接通放血时不渗血或渗血少且能即刻停止;移入人体后组织反应轻微;人体组织能迅速形成新生的内外膜;不易形成血栓;以及令人满意的远期通畅率。目前用于制造人造血管的原料有涤纶、聚四氟乙烯、聚氨酯和天然桑蚕丝。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过手术在患者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在皮下置入人工血管,一端与患者的静脉血管连接,另一端与动脉血管连接,从而建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时穿刺这段人工血管即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优点是可以即做即用,无需等待内瘘成熟;缺点:一是人工血管价格较高,并且还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实现;同时相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第三种长期血液引出通路即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TCC)。 又称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半永久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简称半永久透析导管。导管由硅胶材料制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临时导管类似,通过患者的中心静脉置入体内。由于在导管的中上段外壁上附着有一长约5毫米的涤纶套cuff(卡夫)。当导管置入人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涤纶套附近的皮下组织会与涤纶套紧密粘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起到固定导管位置、防止脱出的作用。另外一个作用是可阻隔微生物的入侵,减少细菌上行感染的风险。卡夫一旦与皮下组织生长在一起,隧道管就形成一个盲管,感染自然不易跨过盲端再向上扩散了。上述几种血管通路相比较而言,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理想的通路形式,具有可反复穿刺、不易感染、使用方便、花费较少、年限更长等优点,人工血管内瘘除了花费较高外同样具备上述特点。但无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还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都会发生诸如狭窄、血栓、感染、瘤样扩张、肿胀手等一些并发症。而对于导管来说,长期导管因有皮下隧道,留置时间相对较长,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也会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中心静脉狭窄、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这类并发症往往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临时导管虽保留时间相对较短,但也会有出血、血栓、感染、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规律性血液透析者,指南和专家都推荐的选择顺序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长期导管(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依据血管条件和疾病阶段推荐的选择(1)对于病情允许,血管条件较好者,应当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2)如果病情允许,但自身血管条件较差无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则建议行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可选择人工血管内瘘。(3)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内瘘“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要注意遵从医嘱提前进行造瘘手术,目前也有即穿型人工血管内瘘应用于临床。至于导管透析通路,常被认为是透析通路的“最后的选择”,或是“无奈的选择”。病情需要开始透析,但还没有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或是已经造瘘,但预计4周之内还成熟不了,可暂时放置长期透析导管进行过渡,但注意:待内瘘可以穿刺进行血液透析了,就要尽早拔除导管。
感冒痊愈后咳嗽仍不止,遇到这种患者该怎么办?呼呼 整理 丁香园 2019年 7月10日有不少患者主诉,在感冒痊愈后仍有咳嗽症状出现,有些会持续好几周,其实这一症状被称为「感染后咳嗽」。 2019年6 月 28 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2019 年会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邱忠民教授,就感染后咳嗽及治疗进行了介绍。什么是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 (postinfectious cough,PIC) 的定义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后,感染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咳嗽仍然迁延不愈持续 3~8 周。原称为感冒后咳嗽 (postviral cough),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迁延性咳嗽。但临床发现部分细菌和典型病原体呼吸道感染后,也可引起相似表现,故改为 PIC ,定义较感冒后咳嗽更广。 需注意的是,PIC 虽然由呼吸道感染诱发,但与感染病原体无直接关系,某种程度上讲有点类似于抗菌素的的后效应。虽然 PIC 一般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有时治疗会很困难。PIC 是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 PIC 相当常见。2016 年中国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急性咳嗽患者中约 38% 病因为 PIC,高于第二名的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第三名的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之和。 这一现象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2011 年的一项临床研究调查了 1007 例二甲医院的患者,发现病因为 PIC 的占到了 55% 之多。 相比亚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中 PIC 的比例并不高,仅占到 3~6%。PIC 的发病机制与 PIC 相关的病原体已知有这些:图源:会议 ppt 截图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上或下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炎症伴或不伴短暂性气道高反应性所致。与感染本身无直接关系。目前可能的机制有:鼻后滴漏;呼吸道粘膜损伤和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敏感性增高。PIC 的临床表现与诊断PIC 病程为亚急性,少部分慢性,起病前有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 流清涕、打喷嚏、流泪和咽痛等症状。急性期症状消退以后,咳嗽迁延不愈,为刺激性咳或咳少量白粘液痰,时间持续 3-8 周。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可自行缓解。检查检验多为阴性结果:肺部体格检查啰音,X 线胸检查无异常,肺通功能正常,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可正常。鉴别诊断诊断 PIC,很重要的一点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咳嗽的病因。1. PIC 与感染性咳嗽的鉴别诊断:部分病原体如百日咳杆菌、非典型病原体或因患者抵抗等原因,可引起迁延性呼吸道感染,应为感染性咳嗽,和单纯 PIC 有区别:迁延性感染性咳嗽可咳黄脓痰,抗生素治疗有效。2. PIC 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或变应性咳嗽(AC)的鉴别诊断:部分慢性炎或过敏性炎引起的 UACS 或 AC 也伴有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的上气道症状,与 PIC 应注意鉴别。区别主要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有: 发热 和/或 咽喉疼痛慢性鼻炎或过敏性炎病史较长,一般情况下 PIC 与 UACS 或 AC 鉴别不难3. 与其他慢性咳嗽病因的鉴别 部分胃食管反流相关的咳嗽(GERC)可以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有时鉴别困难。难治性咳嗽多有前驱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早期鉴别困难。PIC 的治疗如果确诊 PIC 且咳嗽轻微,那么一般无需治疗。如果咳嗽剧烈,对症治疗即可。根据其发生机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中枢/周围性镇咳药、抗组胺药/减充血剂、抗胆碱能药物等。但国外建议的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在国内尚无使用经验。含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和镇咳药物的复方制剂有其优势。依次评价一下临床医生可能用来治疗 PIC 的几种/类常见药物:1. 复方甲氧那明:有临床研究表明,复方甲氧那明对 PIC 的疗效良好,有效率达 90% 以上,常见药物有阿斯美、克之胶囊、诺尔彤。注意 8 岁以下患儿阿斯美禁用。(咳嗽评分每日变化及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统计)图源:会议 ppt 截图2. 美敏伪麻溶液:临床对照试验显示,口服美敏伪麻溶液对 PIC 的疗效优于酮替芬。但根据药品说明书,不建议 2 岁以下患儿使用。图源:会议 ppt 截图3. 孟鲁司特:不建议使用。国外的临床研究显示,孟鲁司特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的莱斯特咳嗽问卷得分(LCQ)和咳嗽症状积分,与安慰剂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 抗生素:不建议使用,因为 PIC 与感染本身无直接关系。如果怀疑咳嗽是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迁延性感染性咳嗽),可以考虑短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素或喹诺酮类。5. 激素:不建议使用激素。仅在咳嗽持续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他治疗无效时短期使用。总结1. PIC 是亚急性咳嗽主要原因2. PIC 发病机制可能与鼻后滴流、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和咳嗽高敏感性有关3. PIC 要注意与迁延感染性咳嗽相区别4. 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和镇咳药物的复方制剂对 PIC 治疗有优势5. 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孟鲁司特精选留言添乱 我有一个对自己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跑步。试过很多次不跑步可以咳很久,跑步,两三天就好了慎剑客 雾化激素,有些病人有奇效。本人外科医生,感冒后1月仍咳嗽,怀疑结核CT未见异常,雾化3次就好了后面同学类似咳嗽,也是2次就见效。考虑跟感冒后气道高敏反应有关,激素可以缓解。作者 激素治疗不建议使用哦,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短期使用祖心华 我是找个空气好的地方深呼吸,最好是爬山,第二天就好了!因为我也是医生。柳叶刀(龍) 孟鲁司特钠叫白三烯受体阻滞剂,是缓解哮喘性药物,PIC是气道高敏感所致,不是气道痉挛所致,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喘鸣,但是激素雾化确实有效,而且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最后激素雾化才能治疗,说白了就是自身免疫应答过于强烈造成的我的C界 我也是通过加强锻炼治好自己的,很有效。胡建宏 我认为是呼吸道炎症消除后新生的气管黏膜处于高敏状态所致,所以尽量减少对气管黏膜的刺激,比如可以戴口罩,避免用力咳嗽反复损伤气管黏膜,应用阿斯美可以降低气管黏膜的敏感性,早晨、中午各一片,不犯困,晚上吃两片,还能改善睡眠。效果非常好。子不语 我是吃酮替芬或者干脆吃扑尔敏 效果都还不错懒 癌 能详细说下什么时候才使用孟鲁司特钠,我们这边医生经常开这种药作者 一般用于儿童或成人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布布 去年哺乳期就得了这个,咳嗽剧烈到三天三夜没合眼,有种会这么咳到挂掉 吃了可待因右美沙芬蜈蚣丸枇杷露酮替芬孟鲁司特钠等等,然而最后还是停药后慢慢自愈的轻罗小扇 我用了酮替芬效果不错,但是每年会反复……最后去游泳治好了王孟 感冒后咳嗽久不愈,建议除外一下结核,尤其是支气管内膜结核。婉婉 一咳咳一年的路过,只要感冒,咳嗽就会迁延不愈。每次都吃阿斯美。不能痊愈。zhengerxia 这种孟鲁司特指南不推荐哦。建议复方甲氧那明,但是效果有时候也不太好。也试过雾化,以及激素吸入,然鹅也无效。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幸至 真高兴。文中讲述的和我的临床经验非常符合。只可惜酚麻美敏说明书有点模糊,我们医院处方管理小组总是拿没有“感冒”诊断来说事。有点急人。babe 去年十一月感冒后开始咳嗽,但不算严重。过年去拍了个片吃了两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稍微有点好转。近半年没感冒,但还是隔三差五咳嗽。肖昱 自2008年起至今,每年夏天感冒后必咳嗽不止两月以上,一吃抗生素就好,一停就咳,反反复复
总访问量 81,825次
在线服务患者 11位
科普文章 6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