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耳鸣也要辩证,如何辩证呢?我有一个简便方法,耳鸣如潮,用手掌按双耳,耳鸣不减反而加重,多实证。用龙胆泻肝丸+磁珠丸。耳鸣如蝉,用手掌按耳,耳鸣减轻者,多肾虚,六味地黄丸+磁珠丸。病例1.患者,女,40岁。夫妻二人吵架3天后,出现口苦咽干耳鸣,耳鸣声大。双手按耳耳鸣更甚。考虑肝火上炎。故用龙胆泻肝丸1包bid来清泻肝火而治本.磁珠丸3gbidpo.来治标治耳鸣5天愈。2.患者,男,56岁。腰酸双腿无力,耳鸣似蝉鸣,双手按耳,耳鸣缓解。考虑肾虚失养所致。故用六味地黄丸1丸bid.来滋补肾阴,来治本,磁珠丸来治标,缓解耳鸣。
患者,女,48岁,会计师。双侧耳鸣4年余。该患于4年多前因工作上琐事与人争吵后出现双侧耳鸣,当时未在意,自购龙胆泻肝丸等口服10余天无效,遂就诊于我市某医院,诊为神经性耳鸣,住院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即出院。出院后两赴上海,一赴北京治疗,期间耳鸣曾减轻,但从未消失。近几年沈阳,哈尔滨,长春到处求医,始终未见明显效果,长春某教授戏言习惯就好了。今天由人介绍来诊。自诉头痛头晕,心烦易怒,睡眠欠佳,饮食量少,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时多时少,色黯。耳鸣昼夜均有而以夜晚明显,如蝉鸣一般时高时低,睡觉时需戴耳机听音乐才能睡着。查血压110,75,脉搏73次,舌质红,苔黄微腻,两脉寸关弦滑两尺沉弱。就诊后先后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益气聪明汤,通窍活血汤,耳聋左慈丸加减,配合针刺百会,太阳,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合谷,三阴交,太冲,共治疗近4个月,诸症消失而耳鸣依然。这天下午正对着病历发愁,来了3个朋友找我出去吃饭,是中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和呼吸内科主任,以及我市三甲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在酒桌上我把患者的病情详细的说了,一位朋友说你不该接这样的患者,很难治愈的。我说这个患者对我非常信任,因为她朋友的耳聋是我治好的,已经快4个月了,一直坚持在我这治疗,只是我已经黔驴技穷了,正好你们来了,就给我出个主意吧。三甲医院的朋友突然问我,你刚才说用通窍活血汤了吗?我说用了,只是我没有麝香,用藁本和白芷代替的。他说问题可能就在这,通窍全凭好麝香,方歌你忘了吗。就这样我们边喝边聊,拟定了处方:川芎50克,桃仁泥30克,黄芪5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连须葱白2根,生姜3片,大枣10个,黄酒500毫升,煎取150毫升,送服麝香0.5克,睡前1小时服。麝香去中医院买,其余的在我这里抓。先开一剂,如无不良反应在抓2付,如3付无效就终止治疗。患者服用一副药后,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高兴的说耳鸣减轻了,白天几乎不响了。效不更方,再进4剂。此患者共服用通窍活血汤5剂,耳鸣完全消失。电话随访2年,未见复发此病例是我于2010年秋天治疗的,是在朋友的指点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幸的是我那位三甲医院的朋友于今年4月份,因心梗抢救无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3岁。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朋友,以慰好友在天之灵。同时也提醒各位同道,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对自己和患者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
耳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耳鼻喉科医生颇为棘手的病症。西医除了用手术等方法治疗传导性耳聋外,对神经性耳聋则只能用一些神经营养药以应敷,如ATP、康得灵、维B1等,疗效难以言明,而中医则可辨证施治,因证施法,如补肾益精、益气健脾、清泻肝胆、活血化瘀等等,其中仍然以传统的治疗耳聋方法--补肾益精为主,因肾为耳窍,《灵枢?经脉篇》言:“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谓:“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一旦肾枯精脱,则耳失所闻,常用代表方为耳聋左慈丸。然干老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此方药效平平,不尽人意,于是另辟新径,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即神经性耳聋始则重用升提药.继以益气健脾法奠后。重用升提药,是指升麻、葛根、柴胡、蔓荆子四药合用,重者并非谓其加重药中剂量,而是重用升提的药味数,使其升举清阳,冲击空窍,勿虑升之太过。因耳聋乃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顽疾,一直处于古井无波、一潭死水的状态,治之之法,就是投石下井,激造波澜,然后籍机取治,以益气健脾奠后。干老何以独独弃肾而从脾呢?主要是崇尚李东垣学说,他认为: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精微,且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朝百脉”,使诸窍得到濡养而清健,若脾土一衰,难化精微,则属于“诸窍”的耳窍失其滋养而作聋矣。《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留,脉有所竭,故耳鸣”。《嵩崖尊生全书》亦云:“脾胃一虚,耳目九窍不利,故治脾为耳症第一要义”。脾土一健,精微充足,则耳窍得养。例1,唐某,男,63岁,教授。初诊1990年12月19日。4月份右耳突感失听,当时医院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住院治疗二十余日,经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ATP,高压氧等,听力有所提高,电测听提示:纯音听力提高约20分贝,后因出国而中辍治疗,加之疲劳,致已升之听力再度下降,几经治疗,听力仍无明显改善,刻下伴耳鸣、呈持续性,音量较大。检查:双耳鼓膜(-),舌淡苔少,脉平。突聋8月余,情如古井无波,纵然石药有灵,亦难以求效,兹拟重用升提药。处方:升麻3g,柴胡3g,葛根6g,蔓荆子6g,菖蒲3g,路路通10g,红花6g,桃仁10g,落得打10g,5剂。二诊:12月24日。5剂后.右耳稍有不适,嘱其续服原方。三诊:12月30日。药进8剂后,右耳鸣响更甚,听力反而下降,头部作胀,舌淡苔薄,质偏胖偏嫩,脉细。古井投石,总算已起波澜,今可藉机,取益气健脾法。处方:升麻3g,葛根6g,黄芪10g,党参10g,紫河车10g,淮山药10g,熟地10g,当归10g,肉苁蓉10g。四诊:91年1月13日。耳鸣已失,听力明显提高,一向失听的手表声,刻下已能倾聆而得,舌淡苔簿,脉平。习惯用药,非六味莫属,但要知耳为宗气所聚之处,徒求益肾终不及培土之直接耳,看来效果已现,务宜坚持。原方加蒲黄炒阿胶珠10g。按:此方中黄芪、党参、升麻、葛根益气健脾,升举清阳,且葛根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熟地、当归虽为补血之药,但要知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液充足则所补之气亦有所依附。肉苁蓉一味,看似温肾阳之药,而实际上,肾阳亦即元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元阳一振,则脾阳亦随之而振,脾阳振奋,则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耳窍得精微而聪慧。另用蒲黄炒阿胶珠,则更具匠心,因此药乃补肺气之药,《温热经纬》云:“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补肺亦即聪耳,总观全方,仍是以益气健脾力主。例2,陆某,男,15岁,学生。初诊1990年5月3日。两耳听力下降三年余,始于大量鼻血之后,曾先后到上海五官科医院、华山医院、石化总厂医院,给予吹服药治疗,均无效果,刻下两耳听力不济,头昏头痛。检查:双耳鼓膜(-),舌淡苔薄边有齿印。失听三年,似成痼疾,暂用升提。处方:升麻3g,柴胡3g,葛根6g,蔓荆子10g,党参10g,黄芪10g,菖蒲3g,路路通10g,白术6g,生草3g,5剂。二诊:5月8日。5剂后,头痛加重,但听力依然如故,嘱其续服原方5剂。三诊:5月13日。头痛减轻,自觉听力略有上升。重用升提药已初见端倪,益气健脾之投,有所藉机而用,唯以非旦夕之功,以丸药缓图最合法规。补中益气丸,每次5g,l日2次。后来函告之,此丸药服用二月,听力完全恢复,教师讲课内容完全能听到,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结语:重用升提药常常用于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及一切耳聋已久者,高血压患者忌用。运用此法一般数剂后即有效应,此效应就是头痛耳鸣,若无反应,说明此法无效,立即停药,以后也无须再用它药。耳聋益气耳聋治从肝肾,间有从肺论治者,人皆知之.而益气治聋之法,亦不可忽.<灵枢.口问>曰:"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此证显系中气下陷,清阳不能上达,津血不能濡养清窍使然.益气升阳当是对证之法.且举一案.严XX,女,58岁,经常头晕头痛,耳鸣已六年.从1978年入春以来,头晕痛加重,双耳闭塞不通,神疲气短,劳动后更甚.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以前曾有胃病史,间常脘胀隐痛.食欲欠佳,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卜白滑,脉沉细.证属脾虚气弱,清阳不升,脑失濡养所致.治以调理脾胃,升阳益气,辅以通窍.方拟: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柴胡6克.升麻3克.当归6克.陈皮5克.建菖2克.炙草6克.服五剂后,自感耳内鼓鼓而响,继进五剂,耳闭已开,听力接近正常,头晕痛等证大减,但舌仍淡嫩,脉细缓.原方再服五剂,诸证若失.本方即补中益气汤原方加菖蒲而成,菖蒲:药性赋云:菖蒲开心气而治耳聋.是为治标之剂.当代医家何任有聪明益气汤加菖蒲治耳聋一案,与此案可谓异曲同工.亦录如次:陈XX,男,54岁.初诊,1963年5月29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故耳不聪,目不明矣.蔓荆子.生芪.党参,葛根各9克.黄柏.白芍各6克.升麻4.5克.石菖蒲1.5克炙甘草3克.六剂.三剂即效.附拈花指月医案二则:万氏,五十岁。右耳部被击打后耳鸣如鼓,无法听清外界声音。五官科查:右侧耳膜内陷。人弱而瘦,面色黄而少光泽,饮食二便皆可,舌稍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宗“陷者升之”之意:黄芪6克,当归3克,升麻1克,柴胡1克,人参4.5克,白术4.5克,炙草1克,陈皮3克.病人先服两剂,病无进退.嘱其再服两剂,耳鸣渐轻,服完第四剂,耳鸣愈,听力无碍.至今已十年,一直未再发作。实是“轻则能举”也。代女,三十岁。耳鸣耳聋多年。于幼时即患中耳炎,时流脓水,屡治不愈。近年来听力渐失,尤以右耳为重,必于其耳边大声说喊方知。饮食二便皆可,平时有头晕、腰痛之症状。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以补中益气汤原方加鹿角霜一味。三剂后听力渐复,后以此方稍作加减,服至十余剂,听力基本正常,余症也愈。
总访问量 13,119,542次
在线服务患者 613位
科普文章 6,97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