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病因常与饮食,生活习惯不当,饮食单一 偏嗜肥甘厚味,积食化热 或缺乏运动,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治疗后,精神因素等有关。由于不排便导致直肠扩张,感受器感觉变得迟钝,便意减退,甚至消失,粪便内的水分吸收增加,导致排便困难疼痛,甚至形成肛裂,使孩子惧怕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感冒、发热时,不少人常第一时间服用治疗风热感冒或清热解毒药物。部分服用后感觉疗效不佳、也有出现腹痛、腹泻等副作用。这种情况常为用药不对证所致,因这类药物治疗风热或毒热所致发热。在临床中风寒与外寒内热引起的发热是十分常见的,如何从症状上简单的判断为感受风寒。感受风寒引起的发热,常见发热时不能自行出汗(服用退热药布洛芬、泰诺林出汗者除外),常有怕冷症状,甚者寒战,可伴有头疼、腰疼、甚者全身痛疼。近段时间不少人高热难退,发热时觉身体冷、手足凉、头疼、身痛严重,常为外寒症状。对于外寒者,要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发散中药,这类药物服用后可起到发汗的作用,在汗出后,高热、怕冷、疼痛的症状常改善。家中没有和适的药物时,可以煮葱姜红糖水喝。但服用辛温发汗的药物要注意,当汗出、热退,头、身疼痛缓解后,不要继续服用,否则汗出过多,伤及正气,同时过服温药,可以化热,出现咽喉肿痛等症状。服用完药物后,可以喝米粥,补充津液。感受风寒时,切记服用治疗风热感冒或清热解毒药物,这些药物会起到相反作用,服用后更加难以汗出,使发热、头疼、身体疼痛症状加重,亦可伤及脾胃阳气,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讲,我有咽喉痛疼等内热的症状,同时伴有怕冷、无汗、头身疼的症状,服用辛温的药物,会不会上火,加重咽喉疼痛的内热症状。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属外寒内热,治疗时一方面要用辛温药物散外寒,另一方面要服用清解内热药物,治疗内热。当然临床中要根据外寒、内热症状轻重,调配寒热药物比例。一般以散外寒更为重要,但而当外寒症状解后,要及时停用温性药物,治疗内热为主。反复的发热,常会消耗人体正气,出现疲劳、口干等症状,在疾病痊愈后当注意休息,或服用扶正药物调理,以防止再次复感。此外因病后脾胃之气常有损伤,消化功能下降,不易吃过多的肉食等难以消化食物。
小儿感冒的寒热之分。中医常取类比象,认为火为热,水为寒。将象火一样红色的、黄色的称为热;将象水一样白色的称之为寒。将水液含量少的、浓稠的称之为热;将水液多的、清稀的称之为寒。所以简单的鉴别,流清稀涕、白痰、清稀痰、咽部无红肿、舌质淡、舌苔白,称为寒,见到这些症状的感冒,为风寒感冒;流黄涕、脓稠涕、咽部红肿、舌质红、舌苔黄,称为热,见到这些症状的感冒,为风热感冒。但小儿阳常有余,风寒常入里化热,如果见流清涕、咽红肿等,常为外寒内热。此外,寒主收引,收缩。受寒者,肌表腠理闭塞,阳气不能外达,怕冷的症状重,见恶寒、无汗、手足凉、因头部经脉收缩、闭塞不通可见头疼。小儿不能明确描述怕冷,可见发热时手足凉、喜穿厚衣服。反之,热主发散,风热感冒,肌表腠理开泄,可自行出汗,无明显的怕冷,手足不凉,一般无明显的头疼,因热耗体液,可见口干、口渴之证。对风寒感冒,要吃辛味、温散的药物,通过发汗的办法,使风寒之邪外散,切记服用清热药物,否则会伤及阳气,使风寒之邪外入,病情加重,变证丛生。风热感冒则要用辛凉的药物。外寒内热者,则要寒热并用。
总访问量 1,240,273次
在线服务患者 2,237位
科普文章 6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