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疾病推荐专家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说说“解酒药”那点事儿!
说说“解酒药”那点事儿 ! 1.加快酒精的代谢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最主要器官,解酒离不开肝脏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前者把酒精转化成乙醛,后者把有毒的乙醛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能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其中乙醛是导致醉酒甚至酒精中毒的“真凶”,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群,喝酒后容易“上脸”,并可引起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 最著名的解酒药:葛根,主要通过延迟胃排空时间,降低血液酒精中的峰值,推迟达峰时间,但不影响酒精的代谢,也不能降低血液中酒精的总量,绝对不可能“彻底解决酒精残留问题”。 而不能帮助解酒,更谈不上护肝。 正如肝药酶诱导剂卡马西平、肝药酶抑制剂酮康唑、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他汀类药物,宣称能加速酒精代谢的“解酒药“易使肝脏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2.加速酒精的排泄 酒精通过胃肠道吸收后,90%通过肝脏代谢,仅有2~10%经呼吸道、尿液、汗腺以原形排出。 部分“解酒药”含玉米须、茯苓等利尿成分,体内的酒精、乙醛会在尚未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时,过早地进入肾脏,使酒精毒素在肾脏大量堆积,明显增加肾脏的负担。 更甚者,部分“解酒药”中会加入利尿剂,除增加肾脏损害外,还会造成人体水液流失、营养物质流失,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等,正如利用利尿剂减肥,其副作用极其严重。 3.降低自制力 大部分人具有自制力,在饮酒过程中感到头痛、眩晕、瞌睡、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往往能自行终止。 部分“解酒药”添加止眩物质,如维生素B6,以及添加具有兴奋作用的物质,如牛磺酸,使饮酒者长时间保持“清醒”的状态,降低人体的感知能力,造成未醉的假象,最终致饮酒过量。 4.掩盖胃部不适症状 呕吐往往是饮酒者自我判断是否醉酒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解酒药”中添加了健胃止呕的成分,使胃部表现不明显,同样易造成过量饮酒。 这类“解酒药”中添加的成分多为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等,本身对人体没有损伤性,但由于事实上造成了饮酒量的增加,导致了肝脏损害加重。 5.保肝 大部分“解酒药”自称有保肝功能。其实,目前还没有发现真正的解酒保肝药,因为酒精等致病因素作用下,任何药物都很难起到有效的保肝作用。 此外,我们服用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来代谢的,解酒保肝药也不例外,所以服药本身就是给肝脏添乱。 国外:不大可能找到有效解酒法 美国科学家在《英国医学》撰文指出,从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澳大利亚酵母到喝水,网络上提供了无数种解酒方法,但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这些方法真的管用。研究显示,有些方法反而有害健康。喝酒时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能缓解酒后头痛等症状,但可能导致胃痛,甚至严重肝、肾损害。 总之,酒量是个人基因、体质、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找到一种增加酒量或者有效的解救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宋建国 主治医师 乌恰县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1307人已读 - 早期胃癌可能会有什么症状
事实告诉我们,胃癌的早期症状不容易发现,其症状与普通消化道疾病类似,可能仅有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极易与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相混淆,因此百姓未必能想到早期胃癌可能也是类似的症状。 在中国大多数胃癌病人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这时候癌症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要想获得治疗胃癌的最佳时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胃癌早期信号的重视程度,认识胃癌的早期症状,对于防治是由一定的帮助的。下面介绍的几种胃癌的早期症状,平时切勿讳疾忌医,尽早诊断明确,正规治疗是关键。 胃癌的早期症状可以有哪些? 出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胃癌在早期的时候可有出血的症状,而在晚期的时候胃癌患者出血量就会变得很大。个别人可在呕吐物中混杂咖啡色或黯红色的血液,少量出血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没有明显的症状,少量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胃镜检查或者粪便隐血试验发现。 2.食欲减退 胃癌早期患者没有想吃饭的欲望,明显的厌食,或是食后饱胀嗳气,厌恶肉食等,是胃癌比较常见的症状。将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的症状,部分患者是因胃蠕动变差后进食过多引起腹胀或腹痛而自行限制进食的。久而久之,就会体重下降,慢慢的消瘦, 3.“老胃病”出现的疼痛性质规律、改变 8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这也是麻痹我们的原因之一,以为老胃病就是一直这样,就让它疼,不去检查,也不重视。但是如果原有的胃痛性质和规律发生了改变就需要注意了:比如原来每次都是吃饱疼,晚上睡觉不疼,如果突然出现了晚上睡觉也在持续地疼,这样的疼痛习惯和规律改变。 总之,长期患有胃病的患者(尤其是40-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如果近期内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和规律发生了改变,且经过2~3个月的正规治疗后仍无明显好转,均应提高警惕,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4.无胃病史突然出现不能缓解的腹部不适 这些不适症状包括胃部闷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没有诱因,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时好时坏,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普通胃病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比如喝酒、吃冷饭、喝冷饮等,如果没有明显诱因出现的胃部不适,应该排除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 5.体重减轻: 胃癌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在明显的消瘦,因为肿瘤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和人体争抢营养,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以往胃病发作,对食欲、体力、体重无多大影响,而胃癌则能导致食欲不振,乏力和明显体重减轻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症状并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有这些表现,应想到癌症的可能性,但不一定就是癌,不能对号入座,不可自己吓自己,癌症可能有这些表现中的一个或几个,但有些表现不等于就是癌,要正确理解,诊断与疾病诊断的非必然关系,症状是提醒你要高度重视,诊断需再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而医院里却也常常见到在胃癌早期阶段被家人或自己戴上胃炎、溃疡病或消化不良的帽子,错过了治疗胃癌的最佳时机的病人很常见;另外也有很多没有胃病基础的人因害怕做胃镜检查,胃部不适就随便吃点胃药,致使早期胃癌拖成晚期,这些人错失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非常可惜。 胃癌的早期症状与其他许多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症状相似,所以如果有出现上述的类似症状的,建议还是进行相关的排查(尤其是是40以上胃癌高危人群),最准确有效的方法是胃镜检查,一目了然,对于胃的大部分疾病都能诊断,避免“忧心忡忡”或者“自我麻痹”两个极端。
宋建国 主治医师 乌恰县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1855人已读 - 打了那么多胰岛素,你了解它们吗?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胰岛素按照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动物来源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类似物就是利用重组DNA技术,通过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生成新的胰岛素类似物,而该类似物可以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物质,它们具有与普通胰岛素不同的结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特征。 可溶性人胰岛素延长皮下给药时的起效时间,因此应在餐前30min注射以使单体胰岛素能够在血糖水平升高前进入血循环,但这种注射时间对患者是很不方便的。 部分患者未能做到餐前注射胰岛素,而在进餐时才注射,这种注射时间提前量不够的结果是:患者会出现餐后血糖峰值过高。由于餐后高血糖消退后血胰岛素水平仍然维持在高水平,因而还增加了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综上原因,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注射后能快速吸收的胰岛素制剂,可以在餐前即刻注射,给患者带来方便。 而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则更能贴合人体需要。 目前已经用于临床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赖脯胰岛素 构成:将人胰岛素的B28和B29位脯氨酸和赖氨酸的顺序调换,减少了二聚体内单体间的非极性接触,使胰岛素的自发聚合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易于解离。 适应症:适用于治疗需要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稳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 禁忌:赖脯胰岛素在低血糖发作时严禁使用。对赖脯胰岛素或其赋形剂过敏者严禁使用。 门冬胰岛素 构成:利用啤酒酵母属,将人胰岛素B链第28位的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代替,利用电荷的排斥作用阻止胰岛素单体或者二聚体的自我聚集,从而迅速吸收。 历史:2001年作为首个且唯一可进行胰岛素泵治疗的胰岛素类似物通过FDA审批。2002年正式宣布在中国上市。 适应症:用于治疗糖尿病。 禁忌:低血糖发作时严禁使用。对门冬胰岛素或本品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时间内迅速起效,所以在使用后必须尽快补充碳水化合物防止出现低血糖症状。 甘精胰岛素 构成:通过甘氨酸代替胰岛素A链21位门冬氨酸,并在B链末端增加两个精氨酸,从而改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当PH=4时为澄清液体状态,当注射到皮下PH变为7.4时则形成细小的微沉淀。从而使分子六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使得吸收延迟,有效作用呈平坦直线。 历史:2000年4月FDA批准使用,欧洲医药产品评价管理局在2000年6月批准使用。4年之后来到中国。2011年7月,正式被纳入北京医保目录,目前已经进入全国医保目录。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2009年7月1日,FDA告知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和患者,有4项近期公布的观察性研究对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甘精胰岛素与可能存在的癌症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其中3项研究显示,癌症风险增加与使用甘精胰岛素相关。 FDA同时指出,患者在停止使用甘精胰岛素之前必须咨询医生避免因血糖变化产生其他作用。这是唯一一个被FDA发布警告的胰岛素类似药物。 地特胰岛素 构成:地特胰岛素在第B链29位连接了一个C14游离脂肪酸,同时去掉B30位氨基酸。本身是澄清溶液,分子以六聚体形式存在,但是可以和循环中的白蛋白可逆性结合,从而进一步延长作用时间。 历史:2010年2月26日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获得CFDA批准,获准在中国上市。 2012年4月3日美国FDA批准地特胰岛素妊娠用药等级为B级,这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中的妊娠B类药物。 2012年5月22日,FDA批准地特胰岛素用于年龄2-5岁的1型糖尿病患儿,从而使适用人群扩展到更小年龄的患儿。地特胰岛素此前已获准用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并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宋建国 主治医师 乌恰县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1507人已读
关注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77名
总访问量 106,143次
在线服务患者 64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