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用药误区
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功能的损害,因此控制血压对于预防相关靶器官功能的损害尤为重要。对于高血压需全面治疗,虽然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但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并发症的治疗等同样重要。在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的十余年中,发现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一定的误区,特总结如下: 1. 难受了才吃药。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因此,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此外,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2. 降压速度越快的药物效果越好。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如血压不能立刻降至正常,常反复换药,认为降压效果差,殊不知,降压过快可能脑灌注不足,诱发脑血管事件,降压过快可诱发心动过速、交感神经激活,诱发心肌缺血等事件发生。因此,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在几周至三月内逐渐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这样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3. 盲目相信保健品广告。降压药广告泛滥成灾,很多人宁愿用保健品、降压帽、降压鞋、降压手表,也不愿到正规医院就诊。一些降压药看似疗效很好,其实是成分中添加了大剂量的短效降压药,胡乱服用造成血压波动,危险性较大。降压药有不同的品种,医生要对患者量体裁衣,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降压药物和治疗措施,只相信广告不咨询医生,很容易造成危险。 4. 随意停药、换药或减量。血压正常达标了,或者服药后有些头痛等副作用,自己随意停药、换药、减量。随意更改降压治疗方案,可导致血压波动增加,高血压患者一般须终身治疗,若自行停药或减量,血压或迟或早还会回复到治疗前水平,出现不良反应时,只要不适症状能耐受,在密切观察下,坚持一段时间,症状一般会逐渐减轻和消失,有些不良反应可能是“不适应”,有些病人已适应较高水平的血压,一旦服药血压下降后,可能不适应正常的血压,表现为一过性头痛、头晕等。 5. 过分担心“是药三分毒”。虽然药物可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权衡利弊,选择合适降压药的情况下(排除禁忌症),血压达标带来的益处肯定大于药物的副作用。 6. 降压药物越贵越好。有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片面认为药价越贵降压效果越好,看价吃药。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选择合适自己的降压药,服用得当才是关键。而且,目前常用降压药在国家推行“4+7”带量采购的政策下,都是经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7. 服药时间不对。好多人认为,服药会伤胃,因此大部分患者将降压药放在餐后服用,殊不知24小时血压的变化曲线,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查及家庭自测血压,明确血压的变化曲线,确定服药时间,避免血压的高峰出现。 8. 服药但不测血压。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