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立新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方向群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胡红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俞森洋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良安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智健
主任医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佘丹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崔俊昌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长庭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蔡少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9
汪建新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德伟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郭英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徐国纲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宝君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管希周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梁志欣
主任医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会泽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秉翔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长顺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刘朝阳
副主任医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钱小顺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长喜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洪霞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晓军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震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培兰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玉柱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平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梁丽玲
副主任医师
3.8
磨国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俊峰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歆刚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秦雪冰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炜芳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微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庆辉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韧韬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伟华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世峰
副主任医师
3.8
邹琳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韩国敬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齐菲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曲歌平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左震华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桂芝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雅娟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丹彤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天志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春燕
副主任医师
3.8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属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炎、肺气肿、哮喘则是临床常见的肺部良性疾病,那么这些疾病是否会发展成肺癌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肺部疾病是不会直接转变成肺癌的。然而,一些肺部疾病确实有可能增加肺癌患病的风险。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是平常所说的COPD)、肺炎、肺结核、哮喘、尘肺等都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在此类患者中,肺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以上。那么为什么这些疾病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呢。首先,这些疾病与肺癌存在共同的病因;例如,吸烟既会增加慢阻肺等良性肺病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率。其次,这些疾病的肺部慢性炎症等因素可能会促进肺癌发生。总之,一些良性肺部疾病有可能会增加肺癌风险,因此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应当避免吸烟和吸入粉尘,适当锻炼,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患病后应积极治疗,减少肺部的慢性炎症。咳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抽烟、炒菜、感冒以及刺激性气味等都可能导致咳嗽。咳嗽是我们身体的一种防卫性动作,当有不属于身体的外来物质或者身体产生的异常物质出现在我们的呼吸道时,就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从而起到清洁呼吸道、清除异物的作用。咳嗽与肺癌并没有必然相关性。得了肺癌不一定会出现咳嗽,咳嗽也不表明得了肺癌。咳嗽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肺癌引起咳嗽主要是由于肿瘤本身或分泌物刺激支气管黏膜所引起的。虽然大部分咳嗽与肺癌无关,但如果在没有任何诱发因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反复发作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的咳嗽,还是应该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肺癌可能;在长期慢性咳嗽的状态突然发生变化时,使用镇咳药2~3周后咳嗽没有缓解时,以及出现原因不明的咯血和痰中带血丝时,同样需要加以警惕,尤其是最后一种情况。
在近日召开的第21届世界肺癌大会上,一项重要的II期临床试验公布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靶向药物sotorasib的疾病控制率达到了80.6%。
免疫治疗是帮助自体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一种疗法。免疫系统本该识别异常的癌细胞,但由于癌细胞通过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像正常细胞,因此癌细胞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就像一个身上覆盖着伪装的敌人,他通过伪装的掩饰使别人很难发现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去除掉这个敌人身上的伪装,那么就能更有可能发现并消灭敌人。肺癌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特异性的去除癌细胞的伪装,将癌细胞暴露在我们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中;免疫治疗有时也会对免疫系统进行训练,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强更聪明的战斗。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发展迅猛,它的疗效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证实,被认为是肺癌最有希望的疗法之一。与化疗等传统疗法相比,免疫治疗毒性反应相对较低,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此外,免疫系统对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即便少量癌细胞,免疫系统也可以发现并将其清除。免疫系统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它会记住曾经接触过的异常细胞,当再次遇到这些异常的癌细胞时,免疫细胞就会激活并将癌细胞清除,这种“记忆力”能够使免疫治疗更持久的控制肿瘤。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是不会对自己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的,这种机制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来实现的。举个例子来说,免疫系统就像一辆汽车,免疫检查点就像刹车,刹车启动的时候免疫系统这辆汽车就会停止前进。癌细胞会通过阴谋诡计启动这些“刹车”,使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癌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则是放松免疫系统的“刹车”,使免疫系统能够重新启动并对癌细胞发动攻击。由于肺癌免疫治疗的药物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来发挥作用的,因此这些药物也被称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是肺癌免疫治疗中最重要的“刹车”系统。目前所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就是以PD-1或者PD-L1为目标,使它们二者不接触,从而关闭这个“刹车”,这些药物被称作“PD-1/PD-L1抑制剂”。目前国内常用的肺癌免疫治疗药物包括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以及国产的信迪利单抗等。在一些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能够长时间起效。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当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的时候,只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测定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体不稳定(MSI)来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肺癌免疫治疗是一种非常新的疗法,这些指标还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最终仍需要具体应用后才能完全明确。除了单独应用肺癌免疫治疗之外,目前还有免疫治疗与化疗同时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些联合疗法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并有望在未来发展更多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虽然比传统疗法更安全,但也存在多种副作用。免疫系统启动以后,虽然主要对癌细胞发动攻击,但这种攻击的准确性并不是非常精确,有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发动错误攻击,引发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大部分是轻、中度的,但有时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免疫治疗并非万能,与其他治疗一样也会发生耐药。根据耐药特点,免疫治疗耐药可以分为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接受免疫治疗就无效。即便是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也会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也就是首次使用即无效;二线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原发性耐药的概率则更高。获得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应用免疫治疗有效,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无效,出现病情进展。适应性耐药则是指癌细胞发生了一些适应性变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打击。对于原发性耐药,最好的方法是联合治疗,如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或两种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但需要警惕的是,联合治疗时毒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获得性耐药发生后,临床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组织活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免疫治疗耐药给予个体化处理。
总访问量 5,402,738次
在线服务患者 9,362位
科普文章 18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