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低血压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低血压多少算低?与高血压相比危害大吗?高血压的危害我们大都知道,但低血压的危害,您知道吗?高血压需注意,低血压也要警惕,甚至一些高血压患者也会出现低血压症状。低血压,常见吗?我国成年人慢性低血压发生率约为1.9%,女性高于男性,体重轻、身体虚弱的人易出现低血压。低血压,有多低?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临床诊断为低血压症。因为老年人往往有血管硬化、狭窄,所以不少老年人在血压高于90/60毫米汞柱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低血压症状。低血压,严重吗?低血压对于老年人的危害不可小觑。可能导致眩晕、黑矇、眼花、心慌、面色苍白,甚至晕厥,进而导致摔伤,甚至引发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缺血症状。低血压的诱因多数老年人出现低血压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腹泻、流汗、呕吐、发热等导致身体明显缺水缺钠。2、?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可能因原有血压未准确评估(如诊室血压明显高于日常实际血压),或患者对降压药较为敏感,导致血压降得过低。3、?非降压药物也可能导致血压降低。如某些抗帕金森病药物、抗抑郁药物、降糖药等。4、?通过服药将血压控制平稳的高血压患者,因为改善生活习惯,如减重10%以上、戒烟、戒酒、锻炼、减少食盐摄入等,有时也会导致低血压症状。5、?因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导致血压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当停用或减用药物时,血压也随之降低。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药物有:某些止痛药、止咳药、激素类药物、抗癌药、降糖药(降糖药中既有升高血压的类型,也有降低血压的类型),以及某些中药。6、?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能适应气温骤然升高,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如冬季去南方避寒的老年人。当人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后,不少人的血压也会恢复至原先的水平。这样做,远离低血压1、警惕相关症状2、日常生活需注意3、做好自我处理除了到医院就诊,出现低血压的症状还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式进行自我处理:出现心慌、头晕或黑矇时,立即采取平卧位休息;如果患者晕厥,家属应立即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患者一般可以很快苏醒。假如不能一时纠正低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因此,重视高血压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低血压的危害,快把这些健康知识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吧。一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血压回归正常阈值。
什么是低血压?引起的原因有哪些?低血压有哪些类型?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那么,为什么会引起低血压叫呢?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2.病理性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1)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2)继发性低血压病: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1.急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2.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重要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世敬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抑郁症、脑白质病、帕金森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内伤杂病及颅内肿瘤术后等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门诊挂号请参考本网站《黄世敬医生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