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科室介绍

现收录科室医生47名,其中8位正高级专家、21位副高级专家,现已有3位医生开通了在线问诊服务,累计帮助了27位患者,获得30次患者好评。  (一)科室沿革  麻醉科成立于 1958年(国内首批),由首任主任金鸣苍教授带领当时的3名医护人员组成,当时手术间仅有8间,麻醉方法以硬膜外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为主,年均麻醉例数5千例。到九十年代,手术间扩增到18间,年均麻醉上万例。21世纪初,麻醉科改建后手术间增至26间, 2013年回龙观院区落成使用,两个院区的总手术间已达50间,年均手术5万例。  期间,伴随着急诊手术室、烧伤手术室和回龙观院区手术室的落成和使用,2009年麻醉科和手术室合并,科室成员高达上百人。至2015年,拥有麻醉医师72名,麻醉科护士14名,科室秘书1人。建科至今,科室综合医疗、护理实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设备配置  建科初期,麻醉设备仅有8台国产103麻醉机以及血压计、开口器这些简单的抢救和监护设备。现在的手术室在拥有国际先进的数字化办公的管理系统的同时,更是大量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麻醉监护设备和仪器,有效降低了手术患者围术期安全风险隐患,推进了临床麻醉医生对于最前沿的麻醉技术操作的掌握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三)专业技术  1、业务 麻醉科在1958年建科初期,经过简单的乙醚吸入麻醉等多种麻醉方式的尝试,又历经几代麻醉科人员的努力,现已开展了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等多种临床麻醉方式,可以为不同ASA分级患者和不同手术需求患者提供安全及合适的麻醉方案。与此同时,根据麻醉进程的发展,科室陆续开展并普及最新麻醉技术的学习和临床应用。  以2010年至今的5年麻醉完成情况的数据为例,年均完成麻醉例数4.8万人次,PCIA管理1万人次,术中自体血回输年均3200例,回输自体血总量高达95万毫升,其中单纯依靠自体血回输即可满足手术需求的患者约占84%,有效缓解了临床用血紧张问题。麻醉恢复室(PACU)年均接收患者1.1万人次左右。  2、人才梯队 麻醉科从成立之初的4名麻醉医师,历经4届麻醉科主任的领导和麻醉医疗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发展,到现在拥有72名麻醉医师,1名科室秘书、14名护理团队成员和上百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庞大临床医疗、护理团队。如今,麻醉科在第五任领导小组的带领和大家共同努力下,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任麻醉科主任王庚教授,党支部书记杨庆国教授,科室人员包括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12名,主治医师30名,住院医师24名。学历方面有博士18名,硕士38名。  (四)科研教学与学术交流  1、科研在科研领域方面一直都秉承着发展的眼光和科研思路从麻醉学不同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和开拓。特别是在区域阻滞麻醉和围术期血液保护方面在国内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2、专著、论文近十年,围绕科室研究重点的区域阻滞麻醉、多发严重创伤及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方面参编论著十余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SCI论文4篇。  3、教学麻醉科从1963年开始接受外院教学任务,首先作为二医儿科系学生实习基地,后历经几次教学任务变革,现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教学工作,研究生的培养,八年制的外科总论教学任务,2007年正式成为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教学期间共累计培养麻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名,同时完成了大量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在推进“外周神经阻滞”及“围术期血液保护”的麻醉领域的进程方面,科室每年定期举办“全国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进展研讨班”及“全国血液保护学习班”,年均接收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名麻醉医师的参观、交流、教学,并得到好评。  4、学术交流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方面,麻醉科长年与国内、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院校和麻醉领域知名专家、教授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成功举办和协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在交流中屡次获奖。自2005年至今,共派遣科室人员参加国际类麻醉会议45人次,3个月以上的国际学术交流培训11人次。与此同时,科室还根据临床麻醉需求,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科内授课及操作指导。  5、人才培养2007年开始作为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科室内设立了完善的授课及带教体系,完成了大量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其中培养麻醉专业的住院医师36人次,接待国际交换生培训1人。同时,科室派遣各级别和不同专业特长的麻醉医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在交流中科室年轻同志多次在会议中发言,并参与会议的主持,得到业界的好评,有效提高科室内综合实力和人才梯队的建设。   (五)应急救援事件:  配合完成了多次成批伤及突发事件的手术救治和保障工作,并派科室人员参加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援任务,主要有2004-2006年卫生部组织的援非医疗队,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2011年海上演习。  (六)主要荣誉   1、国家级   集体——  多次获得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羽毛球比赛冠军  个人——  王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区域麻醉学组副组长(2013)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骨科学组委员(2013)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输血和血液保护学组委员(2013)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15)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血液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1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2014)  《中国医药导报》编委(2015)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2015)  《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2015)  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学系第三届委员(2015)  种皓:   2015年全国神经阻滞优秀视频展演“最佳台风奖”  2015年全国神经阻滞优秀视频展演“优胜奖”  2015年精准麻醉病例演讲比赛三等奖    麻醉科科室大事记  1965年配合完成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手术麻醉救治工作  1973年 配合完成了多次首例烧伤面积达98%的小儿患者(毛兰)的手术麻醉  1991年 配合完成了首例异体半骨盆和全髋关节置换的麻醉  1996年开设麻醉后恢复室(PACU),为各种危重、复杂手术病人手术后麻醉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1998年开展术中自体血回输等节约用血技术,大大节约临床用血,并成功地抢救多例大出血的外伤病人。  1998年规模开展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  2002年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应用于临床  2002年使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外周神经阻滞,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6年临床使用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和深静脉穿刺等操作  2010年临床常规实施血流动力学监测  2012年成立亚专业组,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的临床实践与科研       临床常规实施麻醉深度监测  2013年回龙观院区年初正式开业       成为首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区域麻醉培训中心”       成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吸入麻醉培训中心”  2014年成为首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血液保护培训中心”       临床常规实施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  2015年成为首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麻醉培训中心”
打开App收藏
去收藏

科室公告

官方暂无公告。

本页面信息由好大夫在线负责更新,对真实性负责。

科室医生

47位 查看全部

按疾病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选择疾病
  •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