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华
主任医师
科主任
神经内科赵晓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4
神经内科王国强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1
神经内科尹维民
主任医师 教授
3.1
神经内科李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1
神经内科魏微
副主任医师
3.1
神经内科韩文杰
主治医师
3.0
神经内科梁伟华
主治医师
3.0
神经内科魏亚洲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0
神经内科范政公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0
丁玉
主治医师
3.0
神经内科范正公
副主任医师
3.0
神经内科夏振西
主治医师
2.9
神经内科丁继朝
主治医师
2.9
神经内科李莹
主治医师
2.9
神经内科张微微
主任医师
2.9
神经内科刘楠
副主任医师
2.9
神经内科段峰
主治医师
2.9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很多,相对常见的如病毒感染、外伤、脑桥出血/梗死、脑炎、肿瘤、糖尿病、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等,这里提到的每一个病因都让人苦不堪言,幸运的是所有这些原因造成的面神经麻痹仅占全部患者的30%,又称为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而高达70%的面神经麻痹,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病毒感染有关(如单纯疱疹病毒,就是那种容易引起我们口唇部疱疹的罪魁祸首),这类病变还有个名字,叫做“Bell麻痹”。另一个更为穷凶极恶的类型叫做“Ramsay-Hunt综合征”,它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除了表情肌瘫痪的症状,这一类型的患者还会出现耳部或口唇的疱疹,引起耳部,甚至面部的剧烈疼痛,甚至会影响味觉(减退)、听觉(声音变大)、唾液分泌(口干)等,且引起的面部瘫痪更为严重。
1.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又被称为“不宁腿”综合征,顾名思义,双腿动不停,主要因为腿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疼痛、虫子爬行、刺痒、乏力等)导致,在夜间、休息、肌肉放松时更明显。2.患者通常会伴有焦虑、坐立不安,需要来回走动,或者按摩腿部,或者磕碰下肢可以缓解这些不适的感觉。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少数病友可能主要是上肢的不适。多数病友就诊时已是迁延不愈、难以缓解,严重影响睡眠。3.患者中以老年人更为多见,50岁以下人群中发病率仅为1-3%;女性多见(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有些患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铁缺乏、怀孕、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药物(如抗焦虑、抗抑郁药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些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家族性的),尤其是30岁之前发病的青年病友更是如此。4.对于较轻的患者,治疗上首先多巴胺能药物,如左旋多巴,症状发生前1小时服用,小剂量起始,不足之处是短效,即便是缓释片有时也需要数小时后再次服药。也可在症状发生前2小时服用盐酸普拉克索(森福罗,0.25mg起始,3天后可加至0.5mg,一般剂量范围为0.25-1mg),另外,还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培高利特、罗匹尼罗、罗替戈汀等。5.合并疼痛的患者可以考虑对乙酰氨基酚、小剂量羟考酮或可待因,合并失眠的患者可以考虑催眠药物,如盐酸曲唑酮、安定类药物等(但避免使用长效安定类药物,如氯硝西泮、地西泮,除非伴发焦虑);另外,当上述药物疗效有限或无法耐受时,还可试用阿片类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托吡酯等。参考文献:神经病学治疗手册 第七版 Martin A. Samuels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神经病学治疗手册 Charles Warlow.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年
1.安定类催眠药仍是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出于对药物依赖风险的担忧,医生将用药时间限制在2-3周,最长不超过4周。尽管如此,全世界仍有数百万患者接受安定类药物的长期治疗。应对策略:间歇、按需服药可能是长期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应对策略之一。另外,选择不容易产生依赖性的佐匹克隆、唑吡坦、褪黑激素、雷美替胺(ramelteon)也是一种应对方法。2.宿醉效应:半衰期超过6小时的药物往往会在大脑中留下足够的残留药物,从而在次日早晨产生宿醉效应,即出现头昏、乏力、困倦等不适症状,仿佛头天晚上喝多了酒,第二天还没有完全清醒似的感觉。尤其是早期的安定类(苯二氮卓类)失眠药物,如硝西泮,还与日间镇静和跌倒有关(当然失眠本身也会增加疗养院中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应对策略:新研制的佐匹克隆和唑吡坦均为短半衰期药物,残留效应很小,不容易出现宿醉效应;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而言,唑吡坦比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宿醉效应更少。因此,对于以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患者,短效药物唑吡坦或褪黑激素是首选;对于那些整晚不睡的患者,作用时间相对长一些的佐匹克隆可能更好。由于女性的唑吡坦血浓度更高,驾驶能力也更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唑吡坦女性服药剂量为男性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的患者在服用唑吡坦后可能出现共济失调(导致医院内跌倒),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梦游症。3.与药物无关动物研究中有证据表明,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会使受体产生适应性变化,会减弱内源性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当停用安定类药物后,可能产生戒断症状,如躁动、头痛、头晕、烦躁、易怒、疲劳、人格解体、对声光刺激过敏;身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出汗、虚弱、肌肉疼痛或抽搐和共济失调。4.对抑郁焦虑患者,在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过程中,会在早期出现睡眠障碍,可以通过联合服用曲唑酮或米氮平来解决,尤其是在抗抑郁/焦虑治疗早期;其中,帕罗西汀可以改善睡眠(与其他SSRI类药物不同,本药适合夜间睡前服用),部分原因是因为其突出的抗焦虑的作用,可以减少失眠者的反复思考和反省。此外,SSRI类药物还可能增加不安腿综合征(RLS)、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睡眠磨牙症的风险。5.曲唑酮是美国第二大失眠处方药(低风险性和低价格),部分患者可出现白天嗜睡;对于痴呆症患者(不适合安定类药物),有研究支持使用低剂量曲唑酮。米氮平对部分患者也可导致白天困倦,还可增加不安腿综合征和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的风险。6.在英国低剂量镇静三环类药物阿米替林常被用于治疗失眠,尤其在慢性病或疼痛综合征患者中(10 mg或25 mg阿米替林主要作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然而,需要注意三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在过量服用时比安定类药物更有致命威胁。7.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等药物可改善精神分裂症、双相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连续性。但由于这些药物作用靶点很多,因此副作用很常见。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奎硫平和奥氮平,其中,奎硫平是美国第四种最常见的失眠药物(11%),使用该药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略有改善,然而体重增加、代谢综合征、锥体外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有睡眠专家认为奎硫平不适用于失眠的治疗。8.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被描述的疾病,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它通常与帕金森病(PD)(在50%的PD患者中可见)、路易体痴呆(约70%)、多系统萎缩(大于90%)有关,然而可以却先于其他症状数年,首先展示在患者身上,如多在后半夜睡眠中喊叫、踢打,高达七成的患者坠床或打伤同床的伴侣。另外,如果老年患者长期服用SSRI、文拉法辛、米氮平、比索洛尔和曲马多等药物时,也可诱发或加重RBD。应对策略:除了规律作息,并减少可能的触发因素(如噪音、咖啡因、酒精或深夜进餐等),根据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权衡利弊后,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如氯硝西泮(1-4mg/晚),但禁用于痴呆、步态不稳或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患者;也有报道帕罗西汀和丙咪嗪有效,但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支持;另外,褪黑激素(3-12mg)也可试用,不良反应较少。9.对于睡眠中经常噩梦的患者而言,如果心理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盐酸哌唑嗪(α-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减少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的噩梦,也可应用于儿童。注意:胆碱酯酶抑制剂、左旋多巴、β受体阻滞剂、SSRI(尤其是帕罗西汀)等都会诱发或加重噩梦症状,突然停用抗抑郁药物后也可诱发噩梦。参考文献英国精神药理学协会关于失眠、嗜睡和昼夜节律紊乱循证治疗的共识声明:最新进展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