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宝忠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泌尿外科孙元星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泌尿外科胡生银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泌尿外科张中兴
副主任医师
3.3
泌尿外科刘志亮
主任医师
3.2
泌尿外科李鸿斌
主治医师
3.2
泌尿外科卢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2
泌尿外科李永平
副主任医师
3.2
泌尿外科李日清
主任医师
3.1
泌尿外科刘明伟
主任医师
3.1
边金平
副主任医师
3.1
泌尿外科李阔
副主任医师
3.1
泌尿外科叶晶
主治医师
3.0
泌尿外科张慧文
主治医师
3.0
泌尿外科赵少成
主治医师
3.0
泌尿外科张雪峰
主治医师
3.0
泌尿外科赵恒
医师
3.0
泌尿外科韩永安
医师
3.0
泌尿外科李素
医师
3.0
泌尿外科樊茂宇
医师
3.0
冯东
医师
3.0
泌尿外科张延兵
医师
3.0
曾记得最早了解前列腺癌疾病和接触前列腺癌患者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前列腺癌在我国还是罕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诊疗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老年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的排行已跃居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的第一位。国内的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临床症状比较隐匿、一旦有了临床表现,往往已晚期,有局部和远处转移在治疗上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前列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是有区别的。它的发生发展与主激素有相当的关系。为此内分泌治疗开创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新纪元。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前列腺癌生物行为认识是比较肤浅时,也没有认识到前列腺癌具有雄激素依赖性。当时如果诊断为转移性前列腺癌,通常在1-2年死亡。直到1941年3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Huggins和Hodges教授在《Cancer Reserch》杂志首先报道应用雌激素式和手术去势(睾丸切除)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的影响。对8例患者前列腺癌转移的治疗发现前列腺体萎缩,ACP水平下降。同年8月Huggins教授报告了应用双侧睾丸切除术治疗21例晚期前列腺癌的研究结果发现90%(21/19)患者ACP明显下降。71%(15/2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这些研究首次证实了内分泌治疗方法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该研究的发现在前列腺癌治疗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Huggins教授获得了1966年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由于Huggins教授揭开了雄激素轴治疗前列腺癌的帷幕。学者们逐渐清楚了,正常的前列腺发育及功能的维持离不开雄激素。及其激素的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由于外科去势治疗也给部分患者带来心理障碍,不切睾丸又难能达到有效的治疗,如何达到人性化和合理化。科学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人们期待过程中,1971年,美国迈阿密大学Schally教授,首次从下丘脑中提取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并阐明了该激素调接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素(LH)的作用,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接着Schally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开始了药物去势。给前列腺癌患者不用切除睾丸只打一针每月能达到去势效果的一线标准治疗。让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正在兴奋时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去势治疗过程中基础原理有效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经过一个时期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细胞能够通过复杂的外源性和内源性或内源性代传机制(主要包括肾上腺来源或肿瘤本身产生的雄激素代谢或改变AR活激素)在低水平或无雄激素的机体的刺激下继续生存和增殖。继而引起抗雄的前列腺癌,给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国内一批学者都致力于前列腺癌的基础临床研究。并取得不少可喜进步和成就。第二军医大学孙颖浩院士牵头的前列腺癌研究项目得到国家973计划的支持并且荣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我科在北大一院郭应录院士指导下自2008年11月27日,对内泌物治疗失败伴有全身骨转移及恶性贫血的患者开始规范的化疗。在第九次化疗后,复查全身骨扫描转移灶全部消失、贫血得到纠正,达到预期目的。开始对全身骨转移及恶性贫血的患者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层出不穷,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精准医学的发展,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是开展,前列腺癌诊疗难点将被一一攻克,泌尿外科医师手中的武器会越来越多,前列腺癌患者也一定会从中获益。也希望未来的中国泌尿科医生获得国际大奖。
呈记得最早了解前列腺癌疾病和接触前列腺癌患者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前列腺癌在我国还是罕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诊疗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老年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的排行已跃居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的第一位。国内的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临床症状比较隐匿、一旦有了临床表现,往往已晚期,有局部和远处转移在治疗上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前列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是有区别的。它的发生发展与主激素有相当的关系。为此内分泌治疗开创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新纪元。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前列腺癌生物行为认识是比较肤浅时,也没有认识到前列腺癌具有雄激素依赖性。当时如果诊断为转移性前列腺癌,通常在1-2年死亡。直到1941年3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Huggins和Hodges教授在《Cancer Reserch》杂志首先报道应用雌激素式和手术去势(睾丸切除)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的影响。对8例患者前列腺癌转移的治疗发现前列腺体萎缩,ACP水平下降。同年8月Huggins教授报告了应用双侧睾丸切除术治疗21例晚期前列腺癌的研究结果发现90%(21/19)患者ACP明显下降。71%(15/2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这些研究首次证实了内分泌治疗方法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该研究的发现在前列腺癌治疗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Huggins教授获得了1966年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由于Huggins教授揭开了雄激素轴治疗前列腺癌的帷幕。学者们逐渐清楚了,正常的前列腺发育及功能的维持离不开雄激素。及其激素的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由于外科去势治疗也给部分患者带来心理障碍,不切睾丸又难能达到有效的治疗,如何达到人性化和合理化。科学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人们期待过程中,1971年,美国迈阿密大学Schally教授,首次从下丘脑中提取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并阐明了该激素调接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素(LH)的作用,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接着Schally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开始了药物去势。给前列腺癌患者不用切除睾丸只打一针每月能达到去势效果的一线标准治疗。让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正在兴奋时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去势治疗过程中基础原理有效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经过一个时期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细胞能够通过复杂的外源性和内源性或内源性代传机制(主要包括肾上腺来源或肿瘤本身产生的雄激素代谢或改变AR活激素)在低水平或无雄激素的机体的刺激下继续生存和增殖。继而引起抗雄的前列腺癌,给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国内一批学者都致力于前列腺癌的基础临床研究。并取得不少可喜进步和成就。第二军医大学孙颖浩院士牵头的前列腺癌研究项目得到国家973计划的支持并且荣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我科在北大一院郭应录院士指导下自2008年11月27日,对内泌物治疗失败伴有全身骨转移及恶性贫血的患者开始规范的化疗。在第九次化疗后,复查全身骨扫描转移灶全部消失、贫血得到纠正,达到预期目的。开始对全身骨转移及恶性贫血的患者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层出不穷,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精准医学的发展,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是开展,前列腺癌诊疗难点将被一一攻克,泌尿外科医师手中的武器会越来越多,前列腺癌患者也一定会从中获益。也希望未来的中国泌尿科医生获得国际大奖。
膀胱肿瘤分为侵润性和非侵润性对非侵润性膀胱肿瘤大多数行电切治疗,首先我们要了解膀胱肿瘤的特性(生物学行为)。这种肿瘤多发性,所谓的多发有两层含义表现在空间上的多发;也有同一时间内膀胱长了肿瘤同时在其他尿路上皮亦长肿瘤。另一个含义是时间上的多发,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如果不进行后续的膀胱灌注治疗,5年内大约70-80%复发率,如果采用正确的膀胱灌注治疗,其复发率可降低一半,一般降至30%左右,同时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本文系贺宝忠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总访问量 2,412,796次
在线服务患者 1,908位
科普文章 54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