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大伟
主任医师
副院长
神经内科张凤山
主任医师
科主任
神经内科杨卫东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齐晓飞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吴占福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杜艳秋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赵丽英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萨仁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张莉娜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王姝瑶
副主任医师
3.2
张建辉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石蕊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徐鹏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李士伟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白塔娜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丁艳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郑哲龙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马清清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叶芸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李怀楠
主治医师
3.2
张坤龙
医师
3.2
神经内科毛环宇
医师
3.2
研究显示,中国有30%的成年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很多人甚至有一些医生将斑块简单地理解为:软的危险,硬的无危险,因为软斑为不稳定斑块易脱落会引发脑梗死,硬斑属于稳定性斑块则不会脱落。其实,这种认知并不完全正确。大家谈论的软斑、硬斑,实际上是在说斑块的稳定性。稳定性是判定斑块危险等级的重要指标,而软硬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非判定的唯一标准,还要根据斑块的结构特征,如形态、大小、位置及内部回声等,以及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控制状态进行综合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存在的血小板、脂质等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如同厨房下水道管道里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导致下水道堵塞。它的成分比较复杂,有些比较稳定,有些容易破损。正常情况下,斑块表面包裹着一层纤维帽保护。易损斑块,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等情况下,造成血压升高、血流冲击或者血管痉挛时,纤维帽就会破裂,使斑块内的脂质等物质涌出,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如果堵塞住脑血管,将引发急性脑梗死。所以,易损斑块可以说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枚枚“不定时炸弹”,只要有足够让炸弹引爆的条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它就可能随时爆炸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危及患者生命或致残。那么怎么识别斑块的好与不好(是否稳定)。首先,看形态。表面光滑、外形规则的斑块,不易破裂;外表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斑块,即使结构较硬,也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例如,表层纤维帽厚薄不均的斑块,在遭遇血压起伏时,很容易破裂。破裂后斑块内粥样物质释出,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造成脑动脉主干的栓塞,可能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其次,看成分。钙化斑块较硬,按常理来说应该较为稳定,但如果斑块形态不规则,也容易破裂。破裂后,细小斑块被冲到颅内血管,形成脑梗死。这种梗死,很难通过溶栓等治疗手段清除。最后,斑块所处的位置也很重要。如果斑块处在血管的分支部位,受到的血流冲击力不同,影响其稳定性,也容易造成斑块的破裂与血栓的发生。因此,大家不必在检查出是软斑块后,心情紧张、思想负担重;当然,也绝不能发现是硬斑块后,就高枕无忧,疏于防范。不少人生活中存有误区。在一家医院查出颈动脉斑块后,即使不严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还不到50%,也会提心吊胆,担心哪天突然发生脑卒中,往往辗转多个医院检查。实际上,人从出生开始,血管就像管道一样开始长“垃圾”,管壁出现斑块。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增厚变硬,导致血管逐渐狭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有斑块不等于就会脑卒中,如果是稳定型斑块并且血管狭窄程度不严重,定期复查就可。如果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下,平均一到两年查一次即可;狭窄程度50%-69%,半年至一年查一次,并在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积极降脂、降压、调糖等,以降低风险;狭窄程度70%以上,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同时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应接受外科手术(斑块切除)或进行支架介入治疗。对于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在重度(70%)以下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对于斑块导致血管重度狭窄(70%-99%)的患者,特别是临床出現脑缺血症状者,建议尽快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斑块切除,特别伴有钙化的斑块)或支架介入治疗。稳定斑块预防血栓的基础药物: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但一定要保证血压、血糖稳定并戒除烟酒。
面对经常被问及晚上难入睡、睡不好的问题,我查阅了一些有关自我调理方法的资料,汇总如下,希望帮到大家有个好睡眠。【希望您读后给个好评或点赞】 长期晚上睡不着容易造成失眠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直接性影响。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所以掌握一些促进睡眠的妙招,帮助自己和家人远离失眠的烦恼是很有必要的。 1、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 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全身放松的卧姿,一般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2、安排规律生活 避免失眠的最有效方法,是使生活起居规律化,养成定时入寝与定时起床的习惯,顺从你的天性,坚持按自己习惯的时间上床睡觉,建立良好的生理时钟。遇到周末假期,避免睡懒觉,睡多了对人并无益处。有时因事而晚睡,早晨仍应按时起床,避免生物钟的扰乱。 3、好的环境有助于快速入睡 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温度要适宜,气温以18~20℃最佳,尽量做到冬暖夏凉。如果室内空气太干燥,地板应洒水,也可以用加湿器。保持卧室空气流通,睡觉之前都应该开窗换气。选择一张舒适的床,一般以软硬适中的棕绷床或软木板的褥子为宜。枕头软硬要适中。 4、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上床前要情绪稳定,不要带着问题上床,暂时放在一边,不要胡思乱想,有事情可以留待第二天处理,闭上眼睛静静入睡。进行深呼吸,听节奏缓慢的轻音乐或歌曲,使混乱的心情随着音乐节奏缓和下来。有些人对连续几天出现睡眠不好或失眠的情况感到紧张不安,认为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而这类担心导致过分焦虑,越是紧张,越想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5、坚持睡前的习惯性活动 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临睡前放松心情,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 6、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半小时内避免过份劳心或劳力的工作。即使明天要参加考试,也绝不带着思考中的难题上床。临睡前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 7、使睡床单纯化 养成睡床只供睡眠用的习惯;不在床上看书,不在床上打电话,不在床上看电视。因为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时,常常破坏了自己定时睡眠的习惯。 8、饮热牛奶 睡前饮一杯热牛奶,能增加人体胰岛素的分泌,促使大脑分泌促进睡眠的血清素;同时牛奶中含有微量吗啡样式物质,具有镇定安神作用,从而促使人体安稳入睡。 9、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入睡 白天进行散步、气功、太极拳等运动,能够提高人体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使之有张有弛,有利于晚上安静入睡。但睡前半小时内不适合过劳过力的工作和运动,不要试图借剧烈运动使自己疲倦而入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有傍晚或晚上锻炼的习惯,最好能在睡前2小时进行。 10、忌服安眠药物 失眠者切忌未经医师处方,即自行购用安眠药物。即使明天要大考,一夜失眠也不一定影响成绩。而安眠药虽能使人入睡,但第二天药后的副作用,反倒对人身心不利。 11、饮食调理 晚餐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尽量少吃难消化或油腻有刺激味的食物。日常饮食上适量选食一些有助于神经功能的食品,如河鱼、海鱼、牡蛎、虾、葵花籽、大枣、猪肝、猪腰、核桃、花生、苹果、蘑菇、豌豆、牛奶等。无论太饱或者太饿都会影响睡眠,饥肠辘辘不得入眠,但吃的太饱也会难以入睡,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晚餐七八成饱即可。睡前2小时应尽量避免饮用酒,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因精神兴奋或尿频影响正常的睡眠。不少人认为饮酒有助睡眠,虽然酒后容易入睡,睡眠却不易持久,醒后很难再入睡。 13、睡觉前洗个澡 洗澡可以提高体温,使人困倦。水温以37℃—40℃为宜,超过40℃会加快心跳、刺激交感神经,使人过于兴奋,难以入睡。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人在体温下降时容易入睡,而入浴后体温会有所上升,所以最好出浴后先稍事间隔,待体温下降后再就寝。 14、上床即睡 要按时睡觉,一般晚上不要超过11点,上床就关灯睡觉。对于容易失眠的人来说,应在有睡意的时候才上床,早早上床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只会加重心理压力。如果半个小时还不能入睡,最好不恋床,不必躺在床上暗自神伤,不要勉强入睡,起来干点事如看书或看电视,读一些轻松的书,听点舒缓的音乐,待有睡意时再上床 15、适宜的按摩也有助睡眠 (1)按摩穴位法:取涌泉、太溪、失眠三穴,用指端按掐穴位各3~5分钟。如果结合温水洗足后按掐效果更佳。 太溪穴:位于内踝骨后缘与跟腱的中点。失眠穴:位于内踝骨与外踝骨连线,在脚底的中点。涌泉穴:位于前脚掌1/3之处凹陷中。 (2)摩擦涌泉穴;当你躺在被窝里难以入睡时,将一只脚的脚心放在另一只脚的大拇趾上,做来回摩擦的动作,直到脚心发热,再换另一只脚。这样交替进行,你的大脑注意力集中在脚部,时间久了,人也累了,有了困意,就想入睡。如长期坚持,还能起到保健作用。 请您给个好评吧!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我们神经科医生非常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血压可以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舒张压是指当人的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是我们测量血压时的低压。在工作中发现部分青中年人,由于精神压力大、休息不好、活动减少、腹型肥胖,在测血压时发现收缩压正常(90-140mmHg之间),舒张压却是高的(90mmHg以上),或者收缩压仅120mmHg左右,但舒张压却高达100~110mmHg,并伴有头晕、胸闷不适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称之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指人体在标准状态下测量的收缩压<140mmHg,但舒张压≥90mmHg,好发年龄为35~49岁。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发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 那么,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需要吃药吗?我查阅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就这个问题深入的谈一谈。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受大脑支配协调,但在人体内还有一种神经不直接受大脑支配,这种神经叫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这一对神经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节内脏的活动,如心血管系统的心跳快慢、强弱,周围血管的收缩或扩张,甚至肾产生尿量多少,肠蠕动快慢等。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不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当交感神经处于激活状态时,周围血管收缩,由于年轻致大动脉(主动脉)弹性较好,在心脏排血流向主动脉时,有弹性的主动脉就较易扩张,因此心脏射血并不困难,收缩压(高压)不高,但当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弹性回缩有力,加上周围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这时产生的压力—舒张压就会较高。这种单纯舒张压高的病人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这是因为交感神经激活,周围血管收缩的原因。 在高血压病的早期,中青年人交感神经处于过度激活状态,这时就容易心跳加快,周围血管收缩(阻力),脾气急躁,情绪不稳定,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大,表现为工作紧张时出现明显的心动过速,血压升高,休息时即降到正常。此外,舒张期升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0cm),多合并血脂、血糖和尿酸等代谢指标升高。总之,舒张压升高与吸烟、饮酒、熬夜、不健康的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工作压力大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需要治疗吗?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从65~75岁老年人高血压发病增长率仅15~18%,而从35~45岁的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发病增长率为62~74%。这意味高血压发病越来越年轻化,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多为中青年,是白领常见的高血压类型。舒张压升高对中青年危害巨大,明显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经过11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75%以上。虽然有研究发现,单纯舒张压升高近期后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则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就可能转变为经典性高血压(即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且随年龄的增长,可能出现全身动脉硬化,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因此,中青年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在早期进行非药物治疗(如减轻体重、低盐饮食、适量补钾、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等),当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舒张压仍不能降到90mmHg以下则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且一旦开始服用降压药,不要擅自停药,但可在血压维持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减少药量。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 目前高血压诊治指南对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药物没有明确的推荐,从我的经验上首选扩张外周血管的长效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心率较快或心肌肥厚者可以尝试联合 β 受体拮抗剂,如倍他乐克缓释片、比索洛尔等,对减慢心率、降低舒张压效果更明显,但心率不快者要谨慎使用尤其注意用量适度。要记住:具体的用药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120/80mmHg)。此外,首次发现舒张压小于95mmHg的患者,可首选非药物治疗,如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情绪放松、低盐低脂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等方法对降低舒张压也是有效的。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会在方便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