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全称是“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术”,属于近距离内放射治疗的范畴,它是在CT、超声等影像引导下,通过微创方式将多个封装好的一定规格、活度的放射源,直接植入肿瘤内或可能受肿瘤侵犯的组织内进行不间断照射,持续性的杀伤不同时期裂变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周围乏氧细胞,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的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2∶临床治疗案例周大爷,80岁,右肺中分化腺癌,行粒子治疗1个月后复查,肿瘤消失,可见原病灶处粒子聚集成团。3∶适应症1、手术或外放疗后复发或拒绝手术、外放疗(存在禁忌症)患者,且肿瘤直径<7cm的实体病灶2.病理学诊断明确3.术后或放射治疗后局部残留病灶4.单发转移性肿瘤病灶或术后孤立性肿瘤转移灶,失去手术价值者4∶禁忌症①肿瘤质脆或破溃,易引致大出血者②肿瘤贴近大血管,无明显穿刺路径③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治疗者④预计患者寿命<3个月其次,通过术前计划系统、术中即时校正以及术后剂量学验证,保证粒子植入治疗的效果,从而使患者受益。
经常有患者或家属拿着检查单来问,大夫我们已经做了CT和核磁,又给开了骨扫描,还有必要做这个吗?这个骨扫描是做啥呢?有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一∶骨扫描优势转移与复发是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任何恶性肿瘤都容易发生骨转移,对于恶性肿瘤的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是否发生骨转移,对于指导后期治疗、判断预后及减少并发症有很大的帮助,核医学科的秘密武器,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早期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病变灵敏度高,价格也相对便宜,它的优点在于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骨骼病灶,且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骨骼情况,避免遗漏病灶,目前已成为肿瘤骨转移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二∶那些病人需要做骨扫描1、可疑有骨转移(如局部骨骼疼痛或酸胀不适),尤其适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2、不明原因的骨痛和碱性磷酸酶升高;3、明确骨肿瘤累及范围;4、评价骨转移治疗后效果;5、骨活检的定位。三∶肿瘤病人骨显像异常是否都是骨转移全身骨显像具有高灵敏度和低特异性的特点,其他一些良、恶性骨骼病变也可表现为异常浓聚,需与骨转移鉴别。如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折以及其它骨骼良、恶性疾病(如原发性骨肿瘤、骨髓炎、骨脓肿、退行性骨关节病等)。所以当全身骨显像出现异常时,要结合局部断层融合及相关病史等综合判断。
核医学科检查的患者被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即成为“移动的辐射源”,像太阳一样向周围辐射,而进行X线、CT、核磁等检查的患者接收的是外照射,一旦离开辐射场即和普通人一样。核医学检查使用的均为短半衰期核素,且仅以非常少的化学量引入体内,以最常见的骨扫描为例,总辐射剂量约为4mSv,大概为一次胸部CT平扫剂量的一半,半衰期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的衰减,同时加上药物从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最多为2~3小时,故实际剂量要小于此值,非常安全,大家无需任何担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接受着辐射,天然辐射无处不在,宇宙、陆地、建筑物、动植物、空气乃至人体本身都存在辐射。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史研究指出,当年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大于100msv时,患癌症的概率才会增加,而小于100msv时,患癌概率与仅受天然本底辐射时几乎无异,即使对于胎儿,只要辐射剂量不超过50msv,胎儿也不会受到损伤。打个比方,水会淹死人,但你喝一杯水不会淹死,电会电死人,但你不能跑到高压电下面去,而用手电筒肯定电不死人。同样的道理,核医学的检查辐射量很小,小到比低压电还安全。核医学辐射的防护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γ或X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弱、穿透力最强;β射线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介于α射线和γ射线之间。核医学诊疗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99mTc、131I、125I、18F等,它们发出不同的射线。如单光子显像最常使用的99mTc核素,发出纯γ射线;核医学治疗恶性肿瘤所用的125I粒子释放出X及γ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