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眼科团队重大突破!!!先天白内障患儿可长出新晶状体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甚至可能失明,对这个家庭无疑是巨大打击。每个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父母都会饮泣:多希望孩子的眼睛能够再生一次!如今,这个愿望不再是梦!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经过18年的研究,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在临床试验中让12名两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孩子成功长出透明晶体!这意味着,2岁以内不适用于传统白内障手术(切除病变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今后可通过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成晶状体重获清晰“视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奕志先天性浑浊的晶状体可重新来过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晶体呈各种形态的混浊,阻碍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及视觉信息传送至大脑,使得视物模糊乃至失明,也可继发斜视,眼球震颤,已成为儿童失明的第二位原因,给许多家庭带来很大痛苦。先天性白内障跟老年性白内障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难度更大,原因有以下两个:小孩子的眼睛没有完全发育好,组织特别娇嫩,术后易发生炎症和其他并发症;如果植入人工晶体,度数很难把握,因为小孩的眼睛小,眼轴短,人造晶体并不会跟着小孩的眼睛一起长,所以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并不适合这一手术方式。刘奕志教授介绍,在传统的白内障手术中,需要切开6×6毫米大小的切口,晶状体囊袋破口较大,使得内源性干细胞受到了损伤,无法再生成晶状体。经团队试验发现,其实眼球的晶状体边缘存在着内源性的干细胞,可以不断分化生长成晶状体细胞,并成功在体外培养出了透明的类晶状体。这就使得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成晶状体成为了可能。继而,他们新创了一种全新的超微创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只切开1毫米的切口,在不伤害晶状体囊袋的情况下,小心地将病变的白内障晶体清除,保护了利于细胞生长的基底膜和再生微环境,让干细胞自然生长出新的晶状体。研究团队先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首次成功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而后临床研究中12名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也接受了这种新术式,3个月后所有患者眼睛中都再生出了透明的双凸晶状,且并发症较低、恢复更快!不过刘奕志教授也提到,对于老年人而言,还是更适合传统的植入人工晶体,“因为老年人晶状体较硬,微创小口难以清除病变组织,且老年人的干细胞活性较差,生长较慢。”人体组织器官再生有望成为现实这一新技术之所以令人鼓舞,是它不仅仅是在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刘奕志教授表示,人体组织缺失后往往不能再生,只能用异体组织或人工器官替代,但异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而人工器官则缺乏活性。人类一直梦想着有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如今在晶状体上首次得到了实现,这一成果对再生医学利用人自身的干细胞进行转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上述成果于2016年3月9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同期刊登的评论认为该研究是未来视觉修复的重要方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体病变组织器官经手术切除以后,也能利用自身干细胞重新长出一个健康的组织器官。听起来是不是很赞?
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有必要吗?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凯西眼科研究所Ann U Stout副教授就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引言 在过去40年,对于婴儿鼻泪管阻塞,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机仍存有争议,婴儿鼻泪管阻塞的治疗选择一直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这些循证医学评估了延迟行泪道探通术的风险和患者对行泪道探通术的应答、医疗成本、患者和医师的偏好。那么,对于婴儿鼻泪管阻塞,需要早期行泪道探通术吗?鼻泪管阻塞为婴儿期常见的自限性疾病 尽管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可发生于6%~20%的健康新生儿,无论是否采取内科治疗(按摩和使用抗生素),其中90%的新生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在6月龄前可自发缓解。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缓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但仍然较高。据报道,至6~12月龄时,缓解率为60%~95%,至12~24月龄时,缓解率为60%~79%。?? 年龄较大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自发缓解率很少被报道,但至少可达33%。婴儿鼻泪管阻塞自发缓解的自然病程尚未明确,因为许多儿童在24月龄前已行泪道探通术,并且目前所有鼻泪管阻塞自然病程相关研究均以“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为研究终点。推迟行泪道探通术的原因?? 如上所述,鼻泪管阻塞通常为自限性疾病,至1岁时,大多数鼻泪管阻塞可自发缓解。即使未自发缓解,其预后也相对良好。据估计,延迟行泪道探通术可以使85%无并发症鼻泪管阻塞患儿免于进行不必要的操作。一项单中心研究报告,在6月龄前对鼻泪管阻塞婴儿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成功率为95%。这仅略高于此期间的自发缓解率90%。?? 任何操作均存在医源性风险。重建泪液引流假通道可以解决泪液引流问题。必须考虑采取具成本效益的操作。有研究已经尝试基于医疗成本探讨对鼻泪管阻塞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如设备成本、麻醉成本、到主治医师处反复就诊成本以及局部用药成本。在更好地理解鼻泪管阻塞的自然病程前,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很难确定。?? 推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也很高,尽管有研究显示,推迟行泪道探通术会导致鼻泪系统瘢痕形成,并需要进行更复杂的干预,如采用硅橡胶导管重建泪液引流假通道。研究报道,在24~36月龄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为65%~96%。另有研究显示,9岁时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为56%~92%。36月龄后未行泪道探通术的患儿较少。有证据表明,若患儿在1岁后鼻泪管阻塞持续存在,则患儿解剖学变异发生率较高,如鼻泪管变窄或阻塞。这将增加行泪道探通术的失败率。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适应证?? 毫无疑问,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有其适应证。尽管许多医师仍然倾向于推迟在手术室进行泪道探通术,但在门诊进行泪道探通术更容易,并且不需进行镇静。若存在下列情况,可早期行泪道探通术,如先天性泪囊突出、反复严重感染(泪囊炎)、需要频繁使用抗生素、存在严重泪膜畸形和有发生弱视风险。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其他原因可能与医疗成本相关。有些家长可能希望避免支付推迟行泪道探通术的较高费用,或者与后续住院治疗的费用相比,其能够支付起门诊行泪道探通术的费用。行泪道探通术时可给予镇静,必要时,可应用麻醉药。
学龄前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不同于成人,1到6岁的孩子,视力多少才算正常?一般来说,三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为0.6,四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可到0.6-0.8,五岁儿童可达到0.8或者更好,六岁儿童的视力发育接近完成,大部分可以达到1.0。
总访问量 2,821,245次
在线服务患者 2,412位
科普文章 77篇
领导风采